APP下载

抓住文本特点,培养科学精神

2021-09-10关金霞周金钟

新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蝙蝠雷达科学

关金霞 周金钟

“科学精神”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项重要内容,主要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细化为理性思维、崇尚真知和批判质疑三个基本要点。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挖掘并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精神呢?笔者以《蝙蝠和雷达》一课教学为例,谈一谈具体的方法。

一、立足于教材,挖掘科学精神

钻研教材是教师一项重要而又深刻的工作,是备好课、上好课、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老师既要纵观全局,弄清本篇課文在教材的哪个单元?地位如何?与其他各篇的联系是什么的?还要深入理解课文的文本,钻进去、摸准、吃透、切实熟悉课文。只有理解教材,用好教材,通过教材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一)基于单元目标,挖掘“乐于探索”的精神

每一组课文前都有单元导读,它是学习该单元的“路标”,明确了学习的任务,提示了学习的方法,可以说单元导读几乎覆盖了学习整个单元所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的要求,把握了它也就把握了学习该单元的方向。《蝙蝠和雷达》是统编版四上第二单元的课文,该单元是围绕“提问”编排的策略单元。教学本组课文,旨在教给学生提问方法,培养提问意识。学生在有效的、一系列的提问中可以了解到新的科学知识,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发现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基于单元导读的提示,我确定了本节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蝙蝠在夜里飞行时不靠眼睛,而是靠嘴和耳。在此基础上,循循善诱,提出问题“学到这里你最想知道什么问题?”自然引发学生提问“蝙蝠在夜里飞行时嘴和耳是怎样配合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将第七自然段的文本内容转化成简单示意图,最终学生的答案出现两大种:一种用直观的超声波线解释其中的奥秘,还有一种用更简洁的箭头解释。这是学生通过对课文插图的认真观察,结合文字背后的想象力,思维加工后呈现的结果,而这个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对科学的探究,这样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的兴趣。

(二)基于课文内容,挖掘“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师要反复研读教材,根据课文内容、题材的不同,确定不同的育德点。《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小品文,即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解决飞机夜航安全问题,课文不但揭示出动物与人类发明之间的联系,更隐含了其过程的漫长和复杂。基于课文内容的提示,我确定了本节课的育德点——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具体做法如下:

师:蝙蝠夜间探路的秘密,难道科学家真的仅仅通过三次试验就揭示了吗?

生:不是

师:你从哪里找到的依据?

生: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我从“反复、终于”中知道科学家不仅仅只做了三次试验。

师:老师这里还为大家找到一份资料,(展示资料)请同学们结合资料,说说从文中这句话体会到什么?

生:在将近150年,科学家从来没有放弃,一直在研究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我体会到他们的坚持不懈。

师:不错,正是科学家们的这份坚持和探究精神,李四光才成为著名的地质学家,屠呦呦才研制出青蒿素造福人类,我国才能成功发射卫星从而走上强国之路。这份坚持和探究的精神谁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这篇课文中的绝大部分篇幅都在叙述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整篇课文中只有一句话蕴含了“坚持不懈”的育德点。这时候出示适当的拓展资料并列举实例,引导学生在阅读和朗读中学习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二、立足于学生,培养科学精神

教育教学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与新课标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不谋而合。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要为学生进行教学,为学习设计教学。

(一)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在情境中对学习内容进行科学概括

小学中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直观性、多样性,教师要力求做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从而让学生不会把上课当成一种负担。在《蝙蝠与雷达》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体会蝙蝠是夜间飞行的能手这一特点,我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语,如“无论……从来……”、“即使……也……”、“极细”等整体感知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灵巧,这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难。难的是怎样让学生融入到文本中真正体会到“灵巧”?我创设了一个小情景,让学生自己“当蝙蝠”来体验夜行。具体做法如下:

师:假如现在你就是一只蝙蝠。在漆黑的夜里飞着飞着……你看,前面有一棵大榕树,你也能——

生:我也能灵巧地避开。

师:你在漆黑的夜里继续飞着飞着……呀,迎面又飞来一群乌鸦,你——

生:我也能灵巧地避开,不和他们相撞。

师:在漆黑的夜里你继续往前飞啊飞……看呀,正前方1米处是几根交错在一起的电线,——

生:我也能灵巧地避开,不碰到一根电线。

师:我们快来夸夸蝙蝠吧。

生1:蝙蝠,你在夜间飞行时可真敏捷呀!

生2:蝙蝠,你真不愧是夜间飞行的能手!

生3:啊,蝙蝠,我真想叫你“夜间飞行的专家”!

原本看似比较枯燥无味的文字,在老师创设了适合的情境后,文本好像“活了”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不但真正体会到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灵巧,还能用“能手”“专家”的词语加以准确概括,这何尝不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一种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教学,才能将学生被压抑的学习积极性、求知自觉性和思维能动性激发出来,课堂才能真正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平台.

(二)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在小组中对学习任务进行科学分工。

为了保证课堂进度,提高教学效率,就要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真正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有问题可思,有意见可表,有事情可做,完全投入到這个生动的“课堂演出”中,不让一个学生游离于主体学习之外。小组合作就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式。在合作中,虽然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层次不同,但是这种差异性正好可以让每个学生各施所长,比如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分配任务,思维强的学生思考,写字快的学生记录,见识广的学生做补充……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小组合作中调动起每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演绎自我”,从而不断提升自我,不断发展自我。

表格能够将内容简单化,便于学生抓住学习要点,是学生小组合作、互动学习的一个有效方式。为了让学生探究“蝙蝠在夜间飞行是不是靠眼”这个问题,我将科学家进行的三次试验,运用表格呈现:分别写出三次试验的方式、结果以及得出的结论,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讨论和探究中得出结论。虽然最终表格中的答案不够简洁精确,但更多的是“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互动与交流,学会怎样与人沟通与合作,这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的一个最基本的能力之一。

三、立足于课后,延伸科学精神

叶圣陶老先生曾将说过:教,是为了不要教。这与古语“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说的是一个道理。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知识、技能,还应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使他们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还能自己自主的学习、成长,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

在教学《蝙蝠与雷达》一课接近尾声时,我先出示了几组仿生学的图片让学

生找出对应进行连线,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仿生学的兴趣;再推荐书目《有趣的仿生学》,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的视野;最后布置作业:从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仿照《蝙蝠与雷达》的写法,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主题完成一篇习作。学以致用是检验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完成习作需要学生查阅大量资料,并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这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延伸,它的目的是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不断完善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和人格修养。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挖掘科普资源,把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文本研读的过程融为一体,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猜你喜欢

蝙蝠雷达科学
有雷达
科学大爆炸
雷达
蝙蝠
科学
基于空时二维随机辐射场的弹载雷达前视成像
现代“千里眼”——雷达
蝙蝠女
科学拔牙
蝙蝠在黑暗处如何捕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