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海龙:用商道l思维玩转音乐

2021-09-10张迪

乐器 2021年8期
关键词:海龙乌托邦乐队

张迪

采访当天,恰巧遇上北京道路交通管制,王海龙赶来时比预期晚了些。他边放下摩托车头盔,邊不停抱歉“实在不好意思”,气候炎热加上情绪焦灼,让他的脸颊泛起潮红,声音也裹带着急促感。灌下几口冰咖啡后,他整个人才似乎从慌忙中跳脱出来,神情也回归到较为平稳的状态。我们随即开始了这次采访。

与其说采访,倒更像是聊天。身为纯粹的西北汉子,王海龙看上去少了点豪爽霸气,多了份踏实的底气。“第四音区(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吉他社网站负责人”“演出经纪人”“乐手”,这些是他为自己贴上的标签。他毫不掩饰勃勃野心,坦言“脑海里想法很多,喜欢的事物和文化很多,并且尝试让这些身份有所关联”。

最初,他也没有办法做到面面俱到,便先去认定一件事情,花很长时间去学习和运作,沉淀下一些物料与经验后,再逐渐向其他身份转变。当把这些职业用心做过一遍时,他发现其实有些东西是共通的。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一生要做好三件事:会选择,能坚持,懂珍惜。

王海龙笑了笑,既然当初选择了音乐,那就一定不回头、勇敢地走下去。

成长轨迹:在音乐的探索中不断蜕变

1996年,王海龙出生在甘肃张掖。父母从商,家境还算富足。从小他对钱没有太多概念,也非古灵精怪、能言善语,反倒是个腼腆内敛的小孩。五年级之前害怕与陌生人接触,甚至有些轻微的口吃。后来偶然间听到披头士的歌,心里一下子炸开了花,对于音乐的欲望汩汩翻涌着,“这也太酷了!我要学琴!我要搞摇滚!”叔叔送给他一把吉他,他抱起来爱不释手,泡在音乐的日子里,他从胆怯的泥潭中将自己连根拔起,一步步完成脱胎换骨的蜕变。

大学时期,一个人弹琴似乎不太过瘾,组乐队的心情愈发迫切。新生军训开营仪式上,他当着全校师生的面表达了这个想法,并很快寻到了合适人选,他的第一支乐队——逃荒者,破壳而出。之后,他顺利当选为音乐社社长,并举办了天津海河高校音乐节、慈善音乐晚会、小型乐器展等活动。循着梦想的轨迹,年少的他浸淫在成功的喜悦,更怀抱着对远方的憧憬和想往。

大二那年的一次事故,让他历经了那个年岁本不该承受的事。家里公司遭遇火灾,他整个人陷入低迷,变得沉默寡言起来。成长似在那一瞬里,悄无声息地钻进身体、大脑,生根抽芽。从那天起,他不再伸手向家里讨要生活费,肩头的负重让他倏地感知一个男人的责任,也开始对未来做更深邃的考量。天津市互联网+创业大赛,对于他而言,是一个契机也如一根救命稻草,他报名参赛并出乎意料地拿到第二名的好成绩。学校阔绰地给他一间房子作为奖励,他借了5000块钱当做启动资金,开设了“天津墨锦琴行”。面对第一次创业,他拼力想闯出一番名堂,却发现只是一身蛮力,资金短缺,经验匮乏,事情落得个无疾而终。

毕业后,他并未放下创业的念头,遵循着热爱音乐的本心,和朋友一起创建了服务于音乐人的平台——吉他社网站。这一次,他汲取过往的失败教训,凭借商科出身的优势,在管理运营上下功夫,竟让名不见经传的平台突破了100w+的注册用户量。通过统计分析,他察觉到贝斯板块的活跃度较低,又放眼至整个圈子的维度,发现缺少专门服务于贝斯手的平台,于是建立了“贝斯乌托邦”,之后陆续衍生出“乐队乌托邦”“乌托邦音乐公社”等平台。从起初一度想要放弃,到拨开云雾穿透光影,他坚持下来并找寻到了事情的意义。

第四音区:神秘的、有无限可能的乌托邦

“学艺期,追梦期,沉淀期,爆发期”,这是王海龙划分出的四个阶段。之前,他不停地在学习、寻找、犯错、积淀,而“第四音区”是他累聚能量过后给自己的一个交代。“人生总是奇妙的,一旦你努力去做一件事,如果结果不是你想象的那样,那么老天一定会给你一个更好的结果。”这句话恰好为王海龙的付出与收获做了一次美妙的评论。那么令人寻味的是,第四音区到底是什么?

“多个自媒体账号会疏于管理,造成粉丝分流、业务混乱,我索性将这些垂直内容集成为一个频道,这便是第四音区。音乐中按照音高和音色特点划分出若干部分,一般分为高音区、中音区、低音区,而我恰恰希望能与大家共同打造第四个音区,它就像是一个神秘的、有无限可能的乌托邦。”在表述想法时,他整个人显得兴奋而自信,连声音的起伏都透着认真的劲头。演出策划、音乐宣发、经纪洽谈、社群建设……他总是亲力亲为且乐在其中,因为这样一项事业,集聚一批钟情音乐的粉丝,是特别幸运且幸福的事情。

王海龙观察到,目前国内自媒体的发展态势逐渐由图文过渡为短视频形式,他特别关注并看好音频类自媒体的未来走向。“如何让大众看到并选择你?”我向他抛出这个疑问,毕竟那么多人混迹在自媒体行业,出类拔萃的不胜枚举,总要有点吸引别人的东西,才会在这块市场中脱颖而出吧。“我的优势在于营销和坚持。”王海龙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我是商科出身,父母也是从商之人,营销是我比较擅长的一项技能。然后便是坚持了,做自媒体的第一年时间内,我基本是入不敷出的。”许多人或许在这个阶段就缴械投降了,他却庆幸自己没有停下脚步,将认准的事情做到极致是一个西北人骨子里的倔强。

为了让独立音乐人有更好的发展机会,优秀的原创作品被更多人听到,王海龙与师哥舒强一拍即合推出了“乌托邦寻乐计划”。多少好的作品由于缺少渠道、流量、宣传的加持而被埋没,本应是宝石却被当作普通石块丢弃,他们深知音乐人的处境艰难,于是走遍大半个中国,去寻找那些散落民间的音乐进行宣发,并建立专属于音乐人的社群圈子。

当梦想终能落进现实,“钱”会否变成横亘其间的矛盾点?音乐人有着自己的骄傲,他们希望作品能够被更多人听到,某种程度上又不甘被当作商品去营销。王海龙思忖片刻后缓缓开口:“在我看来,玩音乐的人是很纯粹很简单的,会有自己的想法,也会很理想主义。但其实每个原创音乐人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出圈,被更多人听到和认可,同时也能靠音乐来养活自己。”

第四音区联合全国各地的音乐公司、厂牌、音乐节、Livehouse、演艺酒吧等渠道,将涉及演绎的信息整合起来,让更多音乐人和乐手得到切实利益,在实现梦想之际能够赚到钱,“不签公司、不签厂牌、不签经纪人,演出照样办,选择权在音乐人自己手里。”

在王海龙看来,这个圈子中一枝独秀的案例太多了,他更看重资源共享并衍生为更好的方式,即“老带新”。刺猬乐队的一句歌词“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让他感慨不已,“许多乐队的生命周期不超过五年,就会逐渐被后来者取代并遗忘。”针对这种现象,他邀请音乐制作人高宇峰及楓·神演绎厂牌作引领,合作各种风格的老牌乐队及音乐人。“老人对于新人的意义在于帮助,除了编曲、制作等音乐上的扶持,也会动用自己的人脉和流量为新人宣传。”他希望,音乐圈在多一些好作品的同时,更要将人情味传承下去。

音乐文化:碰撞过后才更可能融合

网络为现代社会提供着方方面面的便捷,就音乐圈而言,可供音乐人选择的平台和渠道不再单一,音乐数字化的实现让更多人随时随地享受喜欢的内容。问题也随之而来,音乐步入快餐时代,各种App上“跳过开头”“副歌部分”等字眼,揭示着人们的耐心正在逐渐丢失,甚至连静下心来听完一整首歌都难以做到,歌曲的生命周期不断缩减。

短视频的火爆也就合乎情理了,不可否认,在浓缩的时间里我们听到、看到了更核心的内容,也或多或少将关乎音乐和音乐人初衷的事物推向角落。“现在某些短视频上爆火的乐队、独立音乐人及他们的作品,就像是甘蔗,嚼尽甜味后被吐掉,没人在乎甘蔗是怎么长成的。”这样的结果不免让王海龙唏嘘,他渴望看到他们像毛竹拔节那样,积蓄能量、静待成长,然后完成最惊人的爆发。

商业与资本逐渐成为音乐市场新的运作机制,流量明星和乐队涌入音乐节、Livehouse阵营,各大平台渗透式的宣传推广,让现场音乐不再是小众人的狂欢,彻彻底底出了圈。“为了能吸引不同风格、圈层的人参与进来,流量成为一个必然考虑的因素。”王海龙觉得,这不会扰乱市场秩序,或许跟风的人变多了,却也实实在在拓宽了维度,让现场文化一点点延伸到大众的视野和意识里面。

“为什么有些观众的反应很激烈?甚至出现所谓的鄙视链?”“因为两个圈层的文化不一样,又互相瞧不上,喜欢乐队和地下文化的看不惯流行文化,流行圈的觉得玩地下的就是一群疯子。”他提到,之前音乐节常有粉丝打架的事情发生,前排pogo区域被拿应援牌的饭圈粉丝占领,究其根本是不同音乐文化受到了冲击。“若想要持续性发展,这是一个必然经历的过程,毕竟文化需要碰撞才更可能融合,音乐风格才不会沦为帮派斗争。”

“国内不缺好音乐,缺的是大众审美。”王海龙在采访中提到的这句话,可谓言之凿凿。音乐人郑钧在某档节目中曾说过:“音乐行业始终是要有审美这个环节的,海量的声音中无法听到美好的东西,我们需要有话语权的人把审美做一些过滤,最起码让我们听到相对公平的人发出的声音,才有机會听到来自心灵最美好的东西。”王海龙非常认同这个观点,他觉得在音乐审美上,适当引导是很有必要的,这尤其需要音乐从业者做出相应的努力。“艺术是需要熏陶与培养的,教育一定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现在国家不仅加大音乐的比重,还将其纳入了考试,这是值得肯定的举措。”

后记

“随心情决定起床时间,然后把当天的事情列一份清单,按照重要程度逐一去完成。”

这是王海龙的作息规律,他把工作与生活的比例分成0%或100%。

“0%是因为时间由自己支配,可以选择休息或是忙碌;100%是因为24小时待命,不会像上班族一样固定时间,365天都没有真正的休息日。”

当下,他继续完成着资源整合,并打算在南方举办两场音乐节。在熟悉的自媒体领域,一系列线上活动蓄势待发,“全国寻乐计划第二弹”“贝斯乌托邦-Bass推广计划”……此外,他还想将电音和说唱扩展至业务版图。

音乐市场瞬息万变,他看着眼前诸多的不确定,也会偶尔被情绪支配,变得拧巴和困顿,懊恼实力不够强大。但更多时候,他都会笑着说一句“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因为对音乐的热忱,和坚韧的态度,让他终究放下惧怕怯懦,尝试去相信自己的努力。

正如詹姆斯·乔伊斯说的那样,“去生活,去犯错,去跌倒,去胜利,去用生命再创生命。”

猜你喜欢

海龙乌托邦乐队
花的乐队
奇妙的“中华海龙”
花的乐队
海龙与海马
乐队指挥
乌托邦
海龙卷是什么
乐队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