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三方联动 构建志愿活动新机制
2021-09-10沈彩虹
沈彩虹
在当今急剧变化的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变得丰富多彩。这一方面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条件,另一方面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元价值体系不断造成冲击,使得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无所适从,优越的生活环境给他们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表现出独立意识弱、自理能力差、任性、不合群、不善交际等问题。除此之外,家庭、学校、社会过分注重知识的掌握,导致了青少年的社会发展额智力发展严重失衡。这些问题的出现,绝不是社会单一某个环节的失调,也不是依靠某种单方面的力量能够解决的,必须依赖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配合。家庭、学校和社区可以说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主要因素,如果能构建“家庭-学校-社区”联动的青少年志愿活动机制,通过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健康成长,顺利完成社会化过程,提高社会参与意识和公民意识。
一、以家庭为基础,可以推动青少年志愿活动日常化、习惯化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孩子的成长成才,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和影响,有时候,父母的一个眼神、一丝微笑,都会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
家庭作为人类生活中最主要的一种社会基本群体,既是组成社会的最小组织,也是组成社会的最基本的组织。因此,家庭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家庭教育就是家庭承担社会责任中的最重要的一种功能,每一个的社会化,不仅需要家庭的哺育,更需要家庭的教养,家庭教育对人一生所产生的作用,是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同时,家庭教育对社会所产生的效用,也是其他教育所不能及的。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一个人受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其实是家庭,孩子最需要的东西往往是学校无法给予的,家庭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学校能给孩子知识、技能、能力,而家庭能给孩子人性、情感、自尊、自信、品味、视野、生涯规划等,这些比知识更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这种终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個家庭的家风,家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几代人。而开展青少年志愿活动是家庭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延续,家长应该抓住时机,帮助孩子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
家庭应该是青少年志愿活动的重要支持者、参与者和倡导者,青少年志愿活动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对孩子的支持程度。家庭是青少年志愿活动的基础,每个家庭都存在涉及公益教育方面的一些问题,如节水问题、节电问题、垃圾分类等,这些问题的处理和解决正是家庭开展青少年志愿活动的好机会和途径。家庭对青少年志愿活动的开展和支持情况决定了青少年志愿活动能否日常化。将青少年志愿活动贯彻到实处,对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观察、发现和解决,可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将青少年志愿活动变成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项内容,增强青少年开展志愿活动的积极性,使志愿活动日常化、习惯化。
因此,可以说家庭的支持是推动青少年志愿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基础。
二、以学校为主导,可以促进青少年志愿活动组织化、正规化
学校是教育的权威机构,学生因为受到学校的管理和教育而对学校“言听计从”;家长因为孩子接受学校的管理和教育而对学校无比尊重和信任;社会由于国家对教育的重视而对学校教育无比崇敬,因此,在学生教育的大环境中,学校教育对于发动家庭和社区力量来教育学生的号召力和信服力是最强的,因此,学校在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相互联动的教育大环境模式中是起着主导性作用的。因此,由学校来探索青少年志愿活动中的相关原则、标准、活动环节等等,是最合适的。
首先,因为学生是志愿活动的主体,学校凭借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的了解和把握,以及和家庭、社区的互动,可以特意地设计出激发学生兴趣,符合学生家庭要求和社区要求的活动内容。其次,家长和学生对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有着高度的认同感(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活动场所),在学生、家长的时间和精力都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尤其是在他们对活动的意义认识不足的情况下,通常只有学校的号召才会引起他们的重视,这就使得学校能够顺利开展青少年志愿活动,而家长和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参与,真正领悟到了活动的意义之后,他们就会变被动为主动。最后,学校作为青少年志愿活动的组织者和实践倡导者,在社会上有着较为广泛的支持度,容易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因此,只有学校作为青少年志愿活动的主导,才能促进青少年志愿活动的组织化和正规化,从而为青少年志愿活动的开展创造一种良好的长效运行机制。
三、以社区为依托,可以保障青少年志愿活动有效化、多元化
目前,我国的家庭中有相当数量的独生子女,家长对其百般呵护,造成了独生子女的“温室效应”。随着住房条件的改善、家庭的小型化,孩子在于外界的接触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退缩症”。另外,由于长期以来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的青少年教育中把知识、技能作为追求目标,而忽视了青少年的社会教育,产生了“围墙式”的教育,局限了青少年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全面素质的发展。
社区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单位,是特定地域空间中的人群的社会共同体。人一生生活在社区,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更离不开社区,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社区环境。同时,社区是一个地域性的小社会,更是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和地理空间的结合。良好的社区可以为青少年志愿活动提供更多的资源、更好的文化氛围、更有利的因素,促进青少年志愿活动的健康、稳定、协调发展。因此,社区作为青少年志愿活动的依托者,担负着有效开展志愿活动的重要责任和任务,尤其是承担着整合、协调、调动社区内各种资源的功能。
由此可见,三方联动:学校的动员组织、家庭的协助参与、社区的配合支持,才能构建有效的青少年志愿活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