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教书育人
2021-09-10盛珊
摘要: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内容。课程思政教学属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其概念来源于教育学的“隐性德育”,其特点是渗透性和潜移默化。因此,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设计时,一定要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大力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好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关键词:课程思政;实践途径;润物无声
习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内容,要将立德树人真正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构筑育人大格局。
课程思政教学属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其概念来源于教育学的“隐性德育”,其特点是渗透性和潜移默化。强行将一些思政教育的内容嫁接到学科教学中,牵强附会,容易造成思政元素与学科知识“两张皮”,效果会适得其反。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变化和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隐性教育的作用和效果越来越凸显,也越来越值得重视。正如习总书记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因此,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设计时,一定要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大力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好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一、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目标
在原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增设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将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一体。具体而言,课程教学目标可表述为三个方面的目标:“知”主要指专业知识;“行”主要体现为专业能力;“德”则包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名族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怀、正确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健全人格、完善个性与健康成长等内容。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就应该将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内容
整合课内素材与课外素材,建立一套课程思政的教学素材库。教学内容是教学的重要部分,教材不仅是专业知识的载体,也是社会规范、价值取向等道德内容的载体,内容的导向直接影响对学生道德人文素质教育的导向。各科老师可以抓住教材中蕴含的人文题材,与社会热点相联系,挑选与主题相关的思政素材,同时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其中。
三、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环节
根据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细化教学环节,编写与制定教案和课件。编写时应注意在备课、导入、讲授新课、小结、练习、布置课外作业等教学环节融入课程思政。如,英语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从口语表达的话题设计、在讲授新课时从单词和短语时所举的例句、课文主题的挖掘、汉译英和作文题目的设计等很多方面来传递正能量,实现价值引领。将德育教育有机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获得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和道德规范的能力。
四、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方式
改革课程教学方式,将德育教育灵活地渗透到各门课堂中。本着遇物则诲、相机而教的原则,通过课堂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口授、学生自主思考、学生分组讨论、师生互动交流以及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这既遵循了智育与德育相一致的原则,又要符合各科教学规律。以教材内容为基础,进行德育渗透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不能进行生硬的甚至毫无根基的价值“植入”。要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正确的思想观与道德规范,并将其内化为个人道德观念。
五、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培训
加强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只有培养出一支具有较强专业使命感和较强“育德能力”的教师队伍,才能确保各类课程能“相向而行、协同育人”。一是高校可以通过搭建多种平台,将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集合在一起,分步骤、分批次地对所有课程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思想和能力的系统培训,确保理论方向上的同向通行。二是通过党支部及专业教研室的专题讨论,强化专业教师对党的方针政策与重大决策、政治理论的正确理解,引导教师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自觉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六、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评价
在原有的考核机制基础之上,把教师参与实施课程思政的情况纳入到考核中来,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考核机制。具体来说,就是将教师的德育意识,德育的渗透方式及效果,以及对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测评纳入到教学评价体系中来。課程思政的效果如何,最终要以大学生实际的价值体验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为检验标准。课程思政改革,要不断深入学生中间,开展调查,了解主讲教师将专业知识讲授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 舒静,王琳,晋永.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专业课程教学设计[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20,40(1):1-3.
[2] 李勇,邱静文.推进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8):56-57.
[3] 齐砚奎.全课程育人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 124-127,2020,(1):124-127.
基金项目: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
作者简介:盛珊(198511.16- ),女,汉族,湖北省荆州人,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