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活动
2021-09-10王晓磊
王晓磊
摘要:在“立德树人”背景之下,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指导活动,并引导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行为规范非常重要,这将直接影响着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高中物理教师要积极渗透德育教育指导活动,引导学生自主传承科学精神与品质,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有理想的好孩子。本文将重点介绍高中物理教师组织德育教育指导活动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高中物理;德育教育;实现策略
一直以来,德育与学科教学的交融性都不强,教师专注于学科教学进度,重视的是学生的知识储备,忙于追赶教学进度,也并不重视学生德育认知能力的形成。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重知识,轻德育”的现实问题。但是,新时代的到来使得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高中生不仅要积累丰富的知识储备、掌握学科关键能力,更加要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财富,让学生真正实现长远发展。为此,高中物理教师便要将智育教学与德育熏陶结合起来,将德育渗透在方方面面,让学生在积累物理知识的同时也能积累丰富的精神财富,从而切实优化学生的个人素质。
一、基于物理发展史,传承科学品质
在物理科学的发展过程中,有多位物理学家都做出的突出贡献,而他们身上所具备的科学品质也值得学生学习。针对这一德育教育资源,高中物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物理发展史,介绍科学家的真实经历,分析科学家的人物形象,据此传承科学品质,让学生明白一名科学家所应具备的高尚精神与品格,让学生主动传承科学品质。
就如在“牛顿第一定律”一课教学中,由于本班学生从小便学习过与牛顿有关的故事,如苹果落地,所以我就鼓励学生自主搜索与牛顿有关的个人人物资料,全面了解牛顿在物理发展史上所做出的突出进步,并思考牛顿身上的宝贵品质。在这一资料调查活动中,高中生可以了解,牛顿小时候一直被看成是一个“笨孩子”,因为牛顿总是比别人反应慢,成绩也很差,但是牛顿却很善于观察、思考,所以他能从人们熟悉的场景中思考为什么,然后主动去验证某个科学概念。从这个角度来说,牛顿是一个善于思考、不在乎他人眼光与质疑的人,我也据此告诉学生,不要过于在乎其他人的否认与质疑,要坚持做好自己。
二、基于物理实验探究,丰富科学精神
实验是物理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高中生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可以形成良好的动手动脑能力,掌握学好物理的关键技术,而这就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物理实验探究能力,让学生形成科学思维。但是,除此之外,实验活动也是传承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高中生需要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在实验操作中科学家所具备的严谨、周密、敢于革新与质疑等多种精神。因此,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验,并在此过程中传承科学精神,优化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教学中,在实验开始之前,我首先介绍了物理实验室的礼仪规范与纪律要求,让学生自觉遵守实验室的纪律,初步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使其能够按照章程使用实验设备。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则要认真记录打点计时器中的数据信息,研究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小车速度随时间所产生的变化。在此过程中,我会反复告诉学生,一定要根据实验数据去探究物理结论,不可凭空想象或者捏造数据,而且一定要细心、认真,不放过每一个实验现象,且要善于讨论、共享,接受质疑与批评,希望学生可以形成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实验精神。在此过程中,学生也能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时刻审视自己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所以也可直接激发出学生的反思意识。
三、基于物理科技发明,培养科技创新意识
科技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也是人类社会不竭发展的动力。只有让高中生正确认识物理发明,明白物理科技对于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影响,才能真正让高中生端正学科态度,促使学生主动投身于科技发明,并逐步激发出学生的創新精神,使其敢于改革、敢于创新。因此,高中物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了解物理科学发明成果,激发出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机械能守恒定律”一课教学中,我就展现了一些机械设备的使用介绍图,具体阐述了机械能量守恒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价值,并按照时间线索突出了各个型号机械设备的优势。利用这一生活素材,我就明确告诉学生,科技发明本身就是对传统提出质疑、对传统说“不”的过程,一代代的新型科技产品必然是在旧产品上做出的优化与创新,否则很难被市场接受,所以学生也要主动成长为勇敢对着传统说“不”的勇士,勇敢革新、质疑,不要害怕失败与挫折。
总而言之,“全学科育人”思想的普及使得高中物理教师也能明白新时代下的物理教育必须要做到德智共生,追求“五育并行”,所以教师要全面整合本课程的隐性德育教育资源,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原则,使其尽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正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准备。
参考文献:
[1]陈淑锋.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新校园(中旬),2018(07):38.
[2]吴士全.渗透德育 落实高中物理德育目标[J].考试周刊,2018(6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