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主义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研究

2021-09-10彭铖

艺术科技 2021年14期
关键词:美学思想音乐

摘要:随着19世纪中叶欧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民族主义音乐开始兴盛发展。本文首先阐述民族主义时期音乐风格,其次探讨民族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最后论述民族主义时期美学思想,以期为人们更好地认识民族主义音乐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民族主义时期;音乐;美学思想

0 引言

音乐艺术在表达民族情感上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欧洲音乐一直处于意大利、德国的统治之下,随着各个国家人民民族意识的增强,广大音乐家积极探寻如何摆脱外来音乐的禁锢,创造和发展具有本民族风格的音乐[1]。19世纪的浪漫主义音乐家,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自身的民族情结,体现其对本民族的热爱以及对民族获得自由解放的期盼。民族主义时期音乐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欧洲音乐的美学思想,推动了世界音乐的多元化发展。

1 民族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

首先,匈牙利民族主义音乐风格。巴托克是匈牙利民族主义音乐风格的代表人物之一。巴托克初期的音乐创作风格偏向后浪漫主义。当时巴托克受到李斯特等音乐家的影响,创作了大量交响诗音乐作品。巴托克中期所创作的音乐作品融合了民间传统音乐与新民族主义音乐风格,其中不乏《罗马尼亚舞曲》等代表作品。在这一阶段,巴托克的作品更加注重突出原始音乐主义,音乐风格较为简单。巴托克的民族主义音乐作品具有十分强烈的匈牙利舞曲特色,并为广大管弦乐队所青睐。柯达伊作为20世纪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创作了大量的民谣歌剧、钢琴曲等作品。在民族音乐上柯达伊也有所涉猎,基于对民间音乐的探索研究,他编著了四册《匈牙利歌曲》,为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时至今日,诸如“柯达伊音乐教学法”“柯达伊手势”等依旧在全球各类音乐教育事业活动中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其次,英国民族主义音乐风格。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才出现民族音乐的发展萌芽,英国民族主义音乐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一是萌芽阶段的英国民族主义音乐风格[2]。在这一阶段,埃尔加、帕里等人初步形成了有关英国本民族音乐的创作意识,不过这些人的创作风格依然受到德国音乐的影响,尚不完全属于英国民族主义音乐,但这为英国民族乐派的产生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成长阶段的英国民族主义音乐风格。霍尔斯特在其音乐创作中,在延续现代表现技法的基础上,还融入了大量的民族元素,因此他的作品总是给人以悠扬含蓄的感觉,《芭蕾组曲》便是霍尔斯特的重要代表作[3]。沃恩·威廉斯长期热衷于参与当地农村合唱团的演奏,在他看来这是推动民族音乐传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正是因为他对纯正音乐民族主义音乐的不断吸收,日后才创作出众多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三是折中与融合阶段的英国民族主义音乐风格。该阶段英国民族主义音乐风格并不十分突出,众多作曲家普遍运用现代音乐技法开展创作,但民族主义音乐风格仍或多或少地体现于各类作品中,在此期间也涌现了蒂皮特、布雷顿等杰出作曲家。

最后,俄罗斯民族主义音乐风格。谈及俄罗斯民族主义音乐风格,格林卡是不可不提的杰出代表,由他开创的首部俄罗斯的歌剧《伊万·苏萨宁》,推进了传统意大利歌剧与俄罗斯民族音乐风格的有机融合[4]。透过格林卡的作品,人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俄罗斯民族精神与传统音乐风格的结合,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同时对于整个人类世界的音乐发展来说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民族主义音乐的又一大代表人物,基于对格林卡音乐发展的继承,柴可夫斯基还不断借鉴西欧国家音乐发展经验,倡导对本民族音乐传统的继承发扬。他的作品反映了人民抵御强权的血泪辛酸,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

2 民族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

巴托克是民族主义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现以巴托克作品为例,对民族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进行分析。

2.1 节奏

巴托克作为20世纪众多着迷于传统节奏创新的先行者之一,他长期投身于对匈牙利、罗马尼亚等东欧地区民族民歌的研究,从中提炼出有别于过去音乐的节奏,并将该部分节奏广泛运用于自身的实际创作中,由此为音乐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新型节奏,如改变拍号、多节拍的运用等[5]。其中,改变拍号是20世纪各类节奏中的重要代表,虽然改变拍号不是20世纪特别的设计,但这并不影响它在20世纪的广泛运用。在这一节奏运用中,小节线不仅可实现对小节的划分,同时它们并不受固定位置约束,有的暗示着节奏的重音,有的移动着记录节奏的模式,这一变换使音乐不会被小节强行分割,而是让小节依附音乐。多节拍是与多调性相似的节拍,也就是同时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可通过听觉分辨的拍子。多节拍的运用通常存在三种组合情况,一是相一致的拍号,但运用于不同地方;二是有区别的拍号,但有着相同的小节线;三是有区别的拍号,同时小节线也不相同。虽然这三种组合情况都可能出现,但相比较而言,第三种最易于通过听觉分辨,因而也得到了最广泛的运用。

2.2 调性

20世纪的音乐除了存在一些传统调性方式之外,还产生了诸如新调性、多调性等新的调性类型。巴托克的音乐语言是基于民族民间音乐的调性因素。对于巴托克来说,民族民间音乐才是主调音乐。他不提倡无调性学派,且对于和声结构不协和处理、乐曲结构组织等方面始终坚持传统形式。为此,在音乐创作中,巴托克广泛运用新调性、多调性等,而不是传统观念上的大小调[6]。其中,新调性即近代音乐中与传统调性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其调性因素中调中心和弦为核心表现之一。调中心音的形成与旋律性、音乐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以此让人明确心音作用。而对于调中心和弦的实现,在保证构建调中心音的各项前提下,在和声方面通常为三度叠置的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及七和弦或者在該部分和弦基础上的相应变化。和传统调性相比,调中心和弦表现出半音化的和声、复杂化及不协和化的和谐结构。多调性作为民族主义音乐中的一种新型调性处理方式,指的是在一个段落或者一首乐曲的各个层次中,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调性的纵向结合。而两种调性相结合可称作复合调性,两种以上调性相结合可称作多调性,它们通常合称为多调性。多调性是对复合和声的继承发展,倘若复合和声在各层次处理中获得对应的中心音或者主和弦,便可转变成多调性。对于多调性的实现,要求各个调性层次都对应着自身明确的旋律性调性或者和声性调性,如此方可实现明确的多调性效果。

2.3 和声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随着音乐表现范围的逐步扩大,和声亦实现了不断发展。巴托克立足于本民族调式进行和声创作,致力于吸纳各种流派创作者的和声语言,对印象派的和声十分青睐[7]。对德彪西多调式的运用,进一步推动了巴托克“调式半音体系”的完成,该体系是以民族民间音乐调式为基础的。在巴托克的创作中,音阶类型的丰富性造就了和声的丰富性。音阶是旋律、和声的重要基础,在民族主义音乐中,独特的调式音阶是实现旋律特色、和声特色的重要因素。巴托克在创作中不仅善于运用各式各样的大小调音阶,还乐于运用匈牙利的五声音阶、独特的民族调式音阶实现旋律与和声特色。

2.4 织体

织体主要可分为主调音乐织体、复调织体以及单声部织体等类型[8]。巴托克作品所涉及领域十分广泛,音乐作品大多为钢琴乐、管弦乐等。他的三首《钢琴协奏曲》、六首《弦乐四重奏》及一系列管弦乐作品从各个角度反映了其音乐创作中的织体特征。巴托克所创作的《弦乐四重奏》受到了众多音乐家的影响,如贝多芬等。在他的作品中,德奥风格织体特色明显,有着严谨且又富于转变的动机发展和对位处理。基于此,巴托克还创造出特色鲜明的织体风格,诸如微型旋律、“夜乐风格”等。

3 民族主义时期的美学思想

3.1 德沃夏克的音乐美学思想

1841年德沃夏克出生于捷克的一个小村庄,成长于浪漫主义与民主主义衔接时期,他热爱祖国,致力于推动民族文化发展,同时也深受西欧古典乐派、浪漫乐派作品的影響。19世纪,欧洲众多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广大音乐家致力于摆脱国外音乐的束缚,不断推动本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为祖国民族解放运动贡献一份力量,由此产生了民族主义音乐及民族乐派,德沃夏克便是其中的一大代表。自19世纪中期开始,德沃夏克便十分关注民族音乐的发展,与此同时,他创作了《斯拉夫狂想曲》等广受欢迎的音乐作品,以期通过本民族音乐彰显本国的传统文化、人文风俗,传承国家与民族的优良传统,进一步推动民族的自由独立[9]。德沃夏克的作品中融入大量的传统民歌音乐元素,基于对这些元素的借鉴创新,他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个性。以德沃夏克的代表作《自新大陆》为例,该作品在借鉴美国民间音乐相关元素的基础上,表现出了强烈的捷克民族音乐特色,作品一方面表达了创作者身处异域的各种感受,另一方面表达了创作者的思乡之情。德沃夏克凭借其出众且热忱的音乐创作才能,对推动捷克民族音乐的进步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3.2 格里格的音乐美学思想

格里格是挪威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他一生创作了60多首钢琴小品,体现了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并享誉全球。他创作的音乐作品无不体现出鲜明的挪威民族风格。首先在题材选择方面,格里格创作的60多首钢琴小品中,基本每首作品都与挪威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联,如《斯普林格舞曲》《挪威舞曲》等作品取材于舞蹈民族舞蹈;《致春天》《我的故乡》等作品取材于挪威的自然风光;《小精灵的舞蹈》等作品是取材于挪威的神话传说。格里格音乐创作题材的选择深刻展现了其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的自信[10]。其次,技术运用方面,格里格在音乐创作中充分参考借鉴了挪威传统民族音乐,突出了挪威音乐特色,以此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音乐风格。例如,在调式调性上,基于对传统大小调体系的继承,他还融入了挪威民族音乐中的自然调式元素。又如,在节奏上,格里格特别追求节奏的表现力,为此他通过感受挪威民间音乐、舞蹈寻找灵感,进而开展钢琴小品的创作,使作品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特色。在格里格创作的《挪威舞曲》中,可找到哈林舞的影子,如左手的空五度由弱拍起手,第二拍为重音,与旋律产生重音的交错,在高音区产生的强烈重音,便是对哈林舞中跳跃、空翻等动作的借鉴[11]。因而,不管是题材选择方面还是实际创作技术方面,格里格始终以挪威传统音乐为依托,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特色。

4 结语

20世纪民族主义音乐蓬勃发展,涌现出众多有着强烈爱国情怀的民族音乐家,他们为发展本民族音乐努力奋斗,基于对本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发扬,以及对其他国家地区音乐元素的吸收,旨在展现本民族音乐的鲜明个性,因此他们创作出的音乐作品所散发的魅力为民族乃至世界所认同。伟大的民族主义音乐家们以炙热的情感和独特的旋律,实现了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诠释。

参考文献:

[1] 丁红梅.试论20世纪美国民族主义风格在科普兰创作中的体现[J].乐府新声,2009(2):37-42.

[2] 王雅杰.浅谈20世纪民族主义音乐的发展[J].北方音乐,2019(11):14,22.

[3] 孙国忠.埃尔加与“英国音乐复兴”[J].音乐艺术,2003(02):13-21.

[4] 刘海涛.试论俄国“强力集团”音乐创作的美学特征[J].黄河之声,2018(09):26.

[5] 宋姗姗.论音乐创作中的时代意识与民族意识[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5(01):59-62.

[6] 张淼.浅谈巴托克与二十世纪民族主义音乐——巴托克音乐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J].大众文艺,2011(23):25.

[7] 王婷婷,丁运成.影响巴托克音乐风格形成的主要因素[J].蚌埠学院学报,2020(06):12-15.

[8] 高艺.探究巴托克钢琴音乐的创作和演奏风格[J].北方音乐,2019(23):17,19.

[9] 孙正达.国外对德沃夏克“美国时期”音乐研究的文献综述[J].剑南文学月刊,2012(04):161-162.

[10] 何其杨.格里格钢琴小品的音乐美学特征[J].大舞台,2014(08):127-128.

[11] 朱蕊,尤燕,段湘君.西方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对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影响[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9(08):85.

作者简介:彭铖(1996—),女,湖南龙山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表演。

猜你喜欢

美学思想音乐
音乐从哪里来?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当代意义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