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是枝裕和的慢悠悠

2021-09-10王祎晖贾文婷

艺术科技 2021年14期

王祎晖 贾文婷

摘要:《海街日记》和《小偷家族》都是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作品。本文就这两部影片的色调、剧情、镜头、生死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导演在影片中如何安排以上元素,进而使电影既展现出舒缓的节奏,同时又避免让观众感到拖沓。

关键词:是枝裕和;慢;《海街日记》;《小偷家族》

0 引言

《海街日记》和《小偷家族》这两部电影主要讲述了重组家庭的日常生活,影片剧情都不复杂。

《海街日记》讲述的是同父异母的四个姐妹住在一起相互治愈的故事。《小偷日记》讲述了没有血缘关系的“一家人”依靠偷盗和低保维持生活,最终这“一家人”被警察抓捕。两部作品都没有明确对立的人物关系,也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几乎都是些简单又略带悲伤的情节,但是枝裕和却拍出了不一样的味道,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观影感受。

1 咸咸海风味的《海街日记》

《海街日记》整部电影大部分色彩都是蓝色和绿色,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大幅冷色调的画面,不论是人物的穿着还是周边风景建筑皆是如此,这既符合电影的时代背景与人物设定,也给观众带来了海风清凉的视觉感受[1]。因为是冷色调所以色彩饱和度较低,恰好将淡漠的冷色画面变成了一帧帧宁静悠长的图景。

这部电影的主体节奏虽然缓慢却不拖沓[2]。电影从外宿的二姐回到家中吃早饭展开,只用了短短四五分钟,就将三个姐妹的性格特点表现了出来。忙着做早饭的大姐幸因为二姐佳乃整夜未归而没有睡好,三姐千佳则在一旁偷偷提醒佳乃,正是这样简单的一个场景就把大姐幸的安静踏实、二姐佳乃的靓丽活泼和三姐千佳的可爱精灵表现得淋漓尽致[3]。饭后,姐妹三人预备出发参加父亲的葬礼,佳乃和千佳甚至在调侃父亲开的温泉店,此处也就顺势交代了三姐妹和父亲之间的感情并不深厚。开头短短的几分钟,电影主人公的性格、故事的起因等都已交代清楚。虽然叙述节奏较慢,但很多信息正是通过舒缓的节奏讲述明白的,不会让观众产生等待剧情的焦虑。

观众并不需要猜测人物之间有哪些爱恨纠葛的复杂情感关系,简单纯粹正是是枝裕和特有的风格。影片呈现的简单而又纯粹的人性给观众带来了轻松愉悦的观影感受[4]。这样简单纯粹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幸喜欢的人是一个已有家庭的医生,他们一直维系着两人的地下感情。分手时,医生对幸说:“那么,我走了。”其实是暗示了医生和幸地下感情的终止。影片并没有用过多的对话或者是鲜明的情绪表达离别,但幸的回眸与远望已经将人物的情绪和内心情感充分表现了出来[5]。

《海街日记》就像影片中的那碗沙丁鱼盖饭,将四姐妹日常生活中的淡淡苦涩,通过电影画面缓缓展现,让观众透过镜头“闻”到四姐妹居住的海边的带有淡淡腥味的味道[6]。

2 滚烫火锅味的《小偷家族》

如果说《海街日记》是四个姐妹在海边阳光下的生活琐碎,那么《小偷家族》就是射进阴暗角落里的一捧陽光[7]。

五个没有血缘关系的靠着偷盗和奶奶的养老金维持生活的人,看起来仿佛是社会的一群蛀虫,其实展现的是是枝裕和的愿望,他想让大家看到这个社会的失败之处以及人性的复杂,让观众直面滚烫又疲惫的社会角落[8]。

电影画面整体表现为暖色调,但布景却十分暗沉,很多画面都是在背光下拍摄的,让人感觉这一家人仿佛活在阳光背面,活在阴沟之中。

在《小偷家族》这部电影中,情感的隐藏反而是更大的输出。例如,信代被警察讯问关于玲玲和祥太的事情,这个过程中警察并非面目狰狞,严苛异常,只是和信代平静地对话,这种对话方式也拉慢了电影整体的节奏[9]。在警察说出信代无法生育的事实后,又问信代让祥太和玲玲称呼她什么时,信代的心理防线崩溃了。此时的画面是对信代的长镜头特写,她在镜头中没有嘶吼没有大哭,只是无声地流泪,让观众产生了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憋屈感[10]。在信代的价值观里,她只是出于善良救了这两个孩子。这不禁让观众发问,信代到底做错了什么,她又为什么要背负这一切呢[11]?再如电影最后,玲玲独自在家门口玩着祥太的玻璃球,在午后温暖的阳台,小女孩独自一人玩着没有血缘关系的哥哥的玻璃球,这个长达一分钟的无声长镜头里,看不出人物的情绪起伏,但寂静的画面比激烈的情感输出更让人觉得无奈和心疼[12]。

这样类似的长镜头在是枝裕和的电影中很常见,正是这些镜头展现了电影的整体节奏——舒缓。是枝裕和通过《小偷家族》直接暴露社会的缺陷让人直面沸腾又残酷的生活真相,让观众像被呛了口辣椒一样难受[13]。

3 家庭片的柴米油盐

是枝裕和的很多电影都是和家庭生活息息相关的,像《比海更深》《如父如子》等[14]。家庭生活本就是平凡且琐碎的,这种题材的电影容易让观众产生亲切而舒缓的感受。

不同背景的家庭日常生活存在明显差异,比如一日三餐。在《海街日记》中,家里有一位将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的大姐,因此早饭也会由大姐早早就做好。闲暇时刻,四个姐妹一起摘杏子酿杏酒,让观众感受到四个姐妹的生活之明亮[15]。而《小偷家族》就不同了,片中五个主人公都是社会边缘人,为了生存走到一起。因为从超市偷来的食物比较零散,于是煮成一锅热腾腾的火锅;小小的房间凌乱混杂,速食袋子也是随处堆放……这些都体现了不同的家庭氛围。两部电影中都有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的场景,四姐妹的餐桌干净整洁,每个人面前都摆放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食物(见图1),而《小偷家族》中大家捞着火锅里的食物(见图2),整个家就像火锅里的食物一样拼凑在一起,这些表现日常生活的镜头放缓了电影的节奏,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16]。

两部电影的画面都如同日式胶片,磨砂感和粗粝感十分明显,人物的每一缕发丝,每一滴汗珠,甚至是脸上的油光,都让人觉得他们就是真实存在着的[17]。没有精致的妆容,也没有厚重的滤镜,而正是这种真实感才让那些长镜头显得更加合理。如果刻意把这两部电影的节奏放快的话,反而会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没了生活的味道[18]。导演是枝裕和是拍纪录片出身的,他对镜头有着足够的耐心,与其说那些电影画面是一个个专业的镜头,不如说是普通人生活的写照[19]。与其说是两部电影,更像是两部记录不同家庭生活的纪录片。

以固定镜头记录家庭生活片段,也是是枝裕和两部电影的一大特色。在浴缸里泡澡冥想的铃、给铃涂指甲油的佳乃、仰头看烟花的小偷家族,这些都是以固定镜头拍摄的画面,但这些画面绝非一板一眼的全然安静,而是依靠演员微小的动作或者短暂的情绪转换展现画面,意蕴深远,这些都促成了是枝裕和的电影节奏慢慢悠悠实际却不乏深远意蕴[20]。

4 日本独特的生死文化

无论是《海街日记》还是《小偷家族》,都触及了生死的问题[21]。但不论是《海街日记》中四个女孩父亲的去世,还是《小偷家族》中老奶奶的离开,都没有让观众感受到强烈的悲伤[22]。是枝裕和将死亡这一话题常态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将两部电影的情绪节奏放缓了。

受武士精神的影响,日本人觉得生死是相互融合的[23]。在一般的电影情节安排中,表现生死的情节是一个小高潮,人物的情绪此时也会到达一个爆发点,但在这位日本导演的电影中却不常见,是枝裕和像一位隐士、僧人,他通过影片告诉观众,生死只是人生都要经历的一个小插曲罢了,就是这么平静又残忍[24]。是枝裕和并没有把人物死亡的悲伤情绪传递给观众,而是通过一个人物的死亡推动一些情节的出现,所以会让观众觉得平淡,即使是面对生死话题,是枝裕和的电影画面也是“不动声色”的,这种哀而不伤造就了是枝裕和电影的小忧郁风格[25]。

5 结语

被快节奏电影占据的市场环境必须给慢节奏电影腾出一席之地,因为我们的观众需要这样的电影。在笔者看来,这种慢节奏是东方人的一种独特气质,看似平静的画面下隐藏了很多信息,这些丰富的故事信息与充溢的情感张力均隐藏在画面背后,这种留下开放性结局的艺术,进一步促进了观众和影片的联想与互动。

是枝裕和的慢,其实是把很多细节藏在了镜头之下;是枝裕和的慢,是一种从容不迫;是枝裕和的慢,值得很多电影人借鉴与学习。

参考文献:

[1] 杨淑芳.电影《小偷家族》的“物哀”抒写[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3):97-98.

[2] 王跃,陈卉.“哀而不伤”——是枝裕和电影叙事空间的表述策略与意义生产[J].电影新作,2020(03):109-114.

[3] 张宁,华阳.自媒体影响下的中国主流电影发展趋向[J].大众文艺,2019(08):141-142.

[4] 暴千旗,贾文婷.从“达达主义摄影”到“超现实主义摄影”的视觉与观念变化[J].大众文艺,2019(18):171-172.

[5] 骆玮,彭俊,贾文婷.探索数字媒体背景下绵竹年画的传承与创新之路[J].美术教育研究(下),2018(12):21-23.

[6] 王浩哲,张宁.浅谈国内低成本电影发展现状——以《心迷宫》为例[J].大众文艺,2019(22):195-196.

[7] 黄婕,张雨,黄滢.儿童交互电子书视觉系统设计有效性研究[J].大众文艺,2019(23):120-121.

[8] 张宁,李君娴.从《绿皮书》看当下美国黑人的处境[J].大众文艺,2019(23):188-189.

[9] 吴双双,李永昌,孙云鸿.宋代文人画审美与现代平面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2020(2):60-61.

[10] 江逸华,刘雪琴.试论短片《Whapped(毁灭)》中的而生态美学思想[J].艺术科技,2020(15):47-50.

[11] 耿中勖,朱一.从丰宁地区浅析剪纸艺术及其与满族文化的关联[J].艺术科技,2020(17):66-69.

[12] 胡单静,蒋晖.包豪斯与中国传统造物技艺之间的碰撞与融合[J].艺术科技,2020(17):74-77.

[13] 甘思文,湛磊.浅谈视觉影像互动装置设计——以室内影像互动装置作品为例[J].艺术科技,2020(17):86-89.

[14] 严浩,贾文婷.电影《龙猫》与《罗小黑战记》镜头内外成长思辨[J].艺术科技,2020,33(24):16-17.

[15] 程雨欣.宫崎骏作品主题倾向解析[J].艺术科技,2020,33(23):87-88.

[16] 董曦月.新闻类短视频的社会价值研究[J].艺术科技,2020,33(23):99-100.

[17] 黄亦菲.浅析数字媒体交互技术在公共艺术领域的应用[J].艺术科技,2020,33(23):172-173.

[18] 刘雨柯,骆玮.摄影技术与艺术关系的再思考[J].艺术科技,2020,33(1):113-114.

[19] 刘雨柯,骆玮,葛雪恒.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摄影艺术[J].艺术科技,2020,33(3):97-98.

[20] 张晓晶,吴冬蕾.中国画中的“雅”与“俗”——以齐白石绘画题材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22):14-15.

[21] 唐明,曹磊.賽博朋克美学的视觉表现形式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2):56-57.

[22] 尤心培,李雪艳.梁志天设计符号的批评与评价[J].美术教育研究,2020(23):52-53.

[23] 张海怡,蒋晖.探究国画留白艺术在黑川雅之设计中的延伸[J].美术教育研究,2020(23):82-83.

[24] 张苗苗.新媒介视域下的受众媒介依赖分析——以抖音为例[J].艺术科技,2020,33(23):97-98.

[25] 湛磊,高静怡.涂鸦艺术在当代城市环境中的视觉表现[J].美术教育研究,2020(24):100-101.

作者简介:王祎晖(2001—),女,江苏宿迁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贾文婷(1989—),女,江苏南京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