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期食品店“淘宝”
2021-09-10方菲
第一次走进临期食品店,对热爱时尚潮流的年轻女孩应滢来说是个偶然。她本来是去三里屯逛街购物的,没想到最后的收获却是在一家临期食品店里。
“那天我看到自己喜欢喝的进口牛奶从一瓶25元的价格,打折到一瓶3.7元,不到两折的价格,且保质期还有3个多月,那种捡到宝的心情,让我的小心脏激动了一下,果断把剩下的牛奶全部买走了。”
在应滢印象里,平时能够买到的打折食品一般都是超市柜台上临近保质期“买2赠1”的酸奶,或者是便利店晚上低价出售的便当、面包等。专门售卖临期食品的实体店她是近两个月才知道的。
所谓临期食品,是指即将到达食品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应滢说:“当时我和实习公司的同事一起去三里屯吃饭,饭后她们提议逛一逛,就带着我去了临期食品店铺。店铺里的商品以进口产品居多,零食和酒水是年轻人最喜欢购买的商品,排队结账时大家基本上都是选了满满的一筐。”
回想起这段有趣的经历,应滢觉得在临期食品店铺购物的生活方式值得体验。她说:“当顾客走进临期食品店,看到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尤其是看到其价格还不到市场价的一半时,相信那一刻沒有一个人会不心动。”
年轻人的“新宠”
除了把自己喜欢喝的牛奶搬回家,应滢还把临期食品店铺安利给了身边的朋友。
“原价15元的面包,特价10元三个,原价18元一板的酸奶,9.8元买一送一……根本忍不住不买。大家淘到好东西时,还会在朋友圈里秀一波自己的战利品,比如各种小零食饼干、早餐吃的麦片、进口牙膏等。隔着屏幕,你都能感受到那种开心的购物体验和省钱的快感,这是一份值得体验的小确幸。”应滢说道。
在上海工作的小佳是临期食品店铺的常客。周日晚上9点40分,结束了加班工作的小佳在临期食品店里选购了自己想吃的面包和牛奶,轻松地付了款。小佳是一名在人民广场附近工作的小白领,收入有限,购买临期食品给小佳节省了不少开支。
对于这种尝新,小佳一开始也担心过临期食品是否安全和健康的问题,万一贪便宜吃出了问题,岂不是又受罪又耽误工夫,得不偿失。但后来她发现,有时候自己从超市买回来的特价酸奶、蛋糕等食品,保质期也就两三天。而自己在临期食品店铺买到的食品,价格比超市的特价商品便宜得多,也还有一定的保质期。“多次试吃之后,我们办公室的年轻人后来也开始分享各自购买的临期食品,大家的体验感都还不错。”
不光是线下店铺,据小佳了解,近两年平均每年有210万人在网络平台挑选临期食品。她说:“过去大众认为捡漏临期食品是习惯精打细算的老年人的专利,但现在一大批年轻人开始热衷于购买临期食品,临期食品成了我们年轻人的新宠。”
临期食品店铺到底有多火?网上还出现了“我爱临期食品”的讨论小组。有超过7万名年轻人在小组里分享了自己的探店攻略和捡漏秘籍。
临期食品店铺里有琳琅满目的商品。(摄影:方圆记者 方菲)
在上海,临期食品店铺已经遍地开花,店铺门口“宝藏折扣店”的标识显得格外显眼。小佳常常光顾的临期食品店,不管是工作日还是周末,都是人来人往,人满为患。
北京目前也有十几家临期食品店铺,工作日的午休时间,许多年轻人都愿意去店里逛逛,人流量也比较大。
有顾客告诉记者,“第一次发现这么好的宝藏店铺,店铺里商品种类齐全,多数是进口食品,而且商品会经常更新,所有东西均有优惠打折。”还有的顾客感叹道:“酒水零食应有尽有,挑得眼花缭乱,比旁边超市便宜一半不止。”
挖掘宝藏店铺
“90后”小伙子李文对临期食品店铺也颇为心动。他说:“有顾客的地方就有市场。”
《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显示,临期食品市场规模已经超过300亿元。即使按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市场潜力巨大,李文很看好临期食品店铺的发展,也在其中进行着探宝,他想开一家临期食品店铺。
为什么临期食品会有这么大的市场空间?李文认为这不仅是因为物品流通降低,造成库存增多的结果,还有一方面是我国一直提倡减少浪费。据氢元数据统计,我国每年因为物品流通效率低而造成的食品损耗高达上千亿元。临期食品虽然不能避免绝对的浪费,但也能减少一部分食品的浪费,不管是从市场规模还是国家政策层面来说,临期食品行业的未来前景都很不错。
很多网友表示,临期食品的二次销售既减轻了商家的库存积压,避免了食物的浪费,又让消费者享受了低价,一举多得。不过也有让李文担忧的事情。临期食品只存在一定时限的保质期,因此它的货源不稳定,作为商家需要承担囤货的风险。
比如一些商家在收货时会发现,保质期短的食品虽然进货价格低,但是过期之后就不能售卖了。保质期一过,这些临期食品砸到手里,最后还是会造成损失,而一些保质期稍长的商品,进货价格高,食品的利润也会偏低,生意则不容易赚钱。
对于货品的选择,李文认为也至关重要。他说:“不是每一件临期商品都适合打造成爆款,很多时候考验着收货者的眼光。”在小佳看来,一些保质期剩余20至50天的临期食品,因折扣低且口感不受影响,比如薯片等膨化食品、方便面、饮品、饼干等商品,她觉得这些商品都是临期界的畅销品。
货物选好之后,在哪里开店也成为摆在李文面前的难题。通过对市场的调查和了解,他发现临期食品卖得最好的对象有三类:大学生、年轻白领和喜欢买打折商品的老年人,因此临期食品店铺的选址就是要离这些消费者近一点,才能方便大家购买。
“北京的好几家临期食品店铺,基本都在白领写字楼附近,或者大商场内,生意非常好。最重要的是临期食品要瞄准合适的消费群体,比如年轻人喜欢零食、甜点之类的食品,中年人更喜欢酒水、酒精饮料之类的食品,老年人会购买糕点、奶制品等食品。如果没有培养起固定的客户群,销路肯定不能长久。”李文说道。
应滢觉得购买临期食品这种消费方式,无论对于买家还是卖家来说都是双赢。买家可以用极低的价格买到想要的商品,卖家也可以解决多余的库存问题,减少甚至避免亏损。
随着大家消费观念的改变,临期食品店铺的数量也会越来越多,特别是在生活成本较高的一线城市,这种消费方式会越来越趋于主流。“虽然这个行业前景不错,但是真正做下来还是要三思而行,盲目投资必然会承担很大的风险。”李文向记者坦言。
学会安全“捡漏”
临期食品不是过期食品,它属于安全食品的范围,只要储存得当,食品品质是有保障的。作为一种降低生活必需品成本的方式,购买临期食品要学会安全捡漏。
如何安全“捡漏”?学生小王也有自己的体验。她在网上购买临期食品已经半年有余,觉得网上购买临期食品既便宜又过瘾,而且网上食品种类繁多,选择空间更大,很适合她这样的学生族。
在查看其他买家的购物心得,做了一番功课之后,小王还得出了更多“捡漏”心得。比如尽量不要买没吃过的牌子。因为没吃过的牌子,有些不符合大众口感,原本就是因为不好卖才剩下了,成了临期产品,买回去之后,多半因为不合口味还会被剩下,造成浪费。还有尽量少买加工食品。加工食品普遍营养价值不高,即使价格低也不宜买太多,比如薯片、腌制食品等加工食品。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曾经表示:马上要到食品保质期的商品,并不意味着不能食用或者安全性下降,食品究竟安全与否要看食品的品质有没有发生变化。比如只要购买了巴氏奶就需要将它保存在冷藏状态下,不冷藏就会变质,否则即使它的保质期还很长,喝下也会影响食用安全。
另外,不要囤积临期食品。有些顾客看到包装新奇的临期小零食便控制不住囤积欲,结果花了不少钱,最后在保质期内消耗不完。尤其是鲜牛奶、新鲜果汁、现做蛋糕或面包、冷鲜肉等保质期较短的食物,更需要谨慎囤积,因为过了保质期,微生物超标的风险也会增加,食用后也会有风险。
面对囤积低价临期食品的现象,艾媒咨询分析认为,消费者购买临期食品的渠道比较分散,通常是在购物过程中偶然遇到便会购买,但是,正因为价格便宜,才容易让消费者产生囤积欲望。小王在网上购买的一堆饼干和膨化食品已近过期边缘,本以为是在省钱,没想到最后反而浪费了钱。
许多临期食品热衷者认为,安全“捡漏”的关键在于谨慎挑选、适量购买、渠道安全靠谱、储藏得当,买回去之后尽快在保质期内食用完,避免变质造成浪费。
食品安全不能“过期”
在多次购买临期食品均未出现安全问题之后,应滢已经不再担心临期食品的安全性,“我觉得只要在挑选的时候多注意一下保质期,确定自己可以在保质期内食用就可以了。作为消费者,我的权益是受法律保护的,如果发现问题,可以向消费者协会进行举报和投诉。”
虽然法律可以对消费者起到保护作用,但是如何多方面强化对临期食品市场的监管,避免“临期”变“过期”,督促商家合法合规地出售“临期商品”,也是今后临期食品市场将要面临的难题。
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孙娟娟认为:从制度上而言,需要明确食品在流转中的责任机制。比如在食品的运输过程中,或者是仓储的过程中,导致食品发生安全風险,甚至出现食用之后危及到消费者的健康安全等情况时,这些有问题的食品的安全责任将由谁来负?这也是需要多个部门去思考的问题。
对于临期食品商家而言,在有效期内将所有商品都售卖出去,也是一件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李文在调查临期食品市场时也了解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商家在拿不到新货源的情况下,为了维持店里的销售,又不想因为商品过期未售出而亏本,无奈之下,会选择篡改日期,擅自延长商品的保质期。
这样做的后果是,消费者在发现食品出现问题找到店铺里时,轻则店铺的口碑会受到影响,消费者也会对其失去信任,久而久之,店铺生意也会越来越差;重则如果消费者吃出问题,进了医院,商家很可能难逃法律的制裁。
孙娟娟认为,从商家一方来看,要规避临期食品在销售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必须要更加仔细地做好商品更新和区分标识。比如临期食品在售卖前,应该向消费者做出醒目提示,并确保单独出售,过期食品也要坚决下架处理。
除了经营临期食品的商家要严格遵守法律规定之外,经营临期食品的电商平台也要有所自律。5月9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要督促企业严格执行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和保质期标识等规定,严查临期、过期食品翻新销售。对电商平台也应该加强规制,以防范临期食品给消费者权益带来侵害。
“食品保质期临界”之六级标准
临期商品的价格比市场价格便宜许多。(摄影:方圆记者 张哲)
2012年1月27日,国家工商总局发文明确要求,食品经营者要对即将过期的食品向消费者做出醒目提示,并单独出售,如超市要设立“临期食品专柜”。北京市工商局随后公布了“食品保质期临界”的六级标准:标注保质期1年或更长的,临界期为到期前45天,比如罐头、糖果、饼干等;标注保质期6个月到不足1年的,临界期为到期前20天,比如方便面、无菌包装牛奶、果汁等;而标注保质期90天到不足半年的,临界期为到期前15天,这一类如真空包装并冷藏的熟食品、速食米饭等;还有第四类,标注保质期30天到不足90天的,临界期为到期前10天,这主要是一些灭菌包装的肉食品、鲜鸡蛋等;而标注保质期更短一些的,在16天到不足30天的,临界期为到期前5天,像酸奶、点心等;最后一类标注更短保质期,比如少于15天的,临界期为到期前 1~4天,例如新鲜牛奶、现做现卖的主食、未灭菌的熟食、未灭菌盒装豆制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