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踮脚”也能健身
2021-09-10王延群
王延群
健身养生不一定非要做大汗淋漓的运动,一些简单的小动作也有助于保健,踮脚就是其中之一。踮脚运动不受场地、时间和器械限制,好操作,简便有效,对于久坐或久立者都很适宜。
古人早就知道下肢血液循环的重要性。踮脚健身法古已有之,名曰敦踵法,源于宋,兴于明,盛于清,现在不少人常习练的“八段锦”中,就有“背后七颠百病消”这一踮脚运动:两足跟渐离地,前脚掌支撑身体,保持直立姿式,头用力上顶,然后足跟落地,复原为立正姿式,如此连续颠七次。这个动作通过踮脚跟的方式,刺激肾经系统,诱发全身震荡(即“颠”),柔和地按摩五脏六腑,从而起到畅达经脉、通行气血、健身醒脑的神奇功效。
踮脚锻炼有四法
1.站立踮。立正站好,两脚并拢,双手放在身体两侧;慢慢踮起脚尖,用脚趾紧紧抓住地面,将重心从脚尖移到前脚掌,放松身体;最后做自由落体运动,让脚跟轻撞地面,引发柔和震荡,沿两腿上传到上半身。重复20~30次,有体力者也可连续做100次。练习站立踮时要注意:足跟提起时吸气,落下时呼气。足跟落地速度应快些,以使全身放松,身体震动。
2.走着踮。如果散步时配合踮脚动作,边走边踮脚,则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对调节血液循环、促进消化、预防心脏病都有很大益处。踮脚走路有两种方式,一是足跟提起完全用足尖走路,行走百步,可以鍛炼屈肌,从经络角度看,还有利于通畅足三阴经。二是足跟走路,把足尖翘起来,用足跟走路,这样可以锻炼小腿前侧的伸肌,行百步,可以疏通足三阳经。两者交替进行可以祛病强身。每次走30~50步可以适度休息一下,速度视自身情况调节,以舒适、轻松为宜。
3.坐着踮。双脚并立,背靠椅子,脚尖触地,脚跟一上一下自然运动。每次踮30~50次,速度可自我调节。
4.躺着踮。躺着勾勾脚,也不失为很好的养生方式,可以帮助更好入睡。两腿并拢伸直,将脚尖一勾一放,最大程度地带动脚底及小腿肌肉活动。如果感觉小腿不舒服,就停下来休息。每次做20~30次,速度自我调节。
坚持踮脚收益多
别看此法简单,持之以恒地练习,能给身体带来诸多好处。
1.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血管功能。人的腿部肌肉发达,又分布有大量血管,人体50%的神经、血管、血液都分布在双腿,故腿有“第二心脏”之称。踮脚时,腿部肌肉一张一弛。当肌肉舒张时,来自心脏的动脉血液会增加向肌肉的灌注量;当肌肉收缩时,则挤压血管加快静脉血液运回心脏,从而促进血液循环。据测定,双侧小腿肌肉每次收缩时,挤压出的血量大致相当于心脏搏动一下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因此,踮脚能帮助人体下肢血液回流,供给心肌足够的氧气,有益心血管健康。
2.锻炼腿部肌肉。做踮脚尖这个动作时,腓肠肌、比目鱼肌、跖肌等8个肌肉会共同参与。腓肠肌强大,短跑、蹦跳时产生的爆发力就大。锻炼比目鱼肌,可以增加站立、行走、慢跑时的耐受力,非常适合老年人。
3.快速消除疲劳。由于踮脚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向人体组织器官提供氧气与养料,并向外排泄代谢废物,有助于快速消除疲劳,使人精力更加充沛,还可以减轻因长时间高度集中用脑、突然站立,引起的眼前发黑、头脑发晕等症状。
4.改善下肢血液回流。久坐工作者、一些中老年人常会感到下肢酸胀、乏力、甚至麻木,而从事教师等久站工作的人,更容易发生下肢静脉曲张,重者可出现下肢皮肤色素沉着,甚至是经久不愈的溃疡。久坐、久站人群和中老年人,每天可多做踮脚运动。当你下棋、打牌、玩电脑或久站不动时,最好每1个小时做1次踮脚运动,帮助下肢血液顺畅回流。
5.预防痔疮。踮脚走路是用脚跟提起、脚趾受力的姿势走路,脚趾一旦受力,常使人不由自主地提肛。收缩肛门肌肉可促使淤积在直肠静脉丛的血液向下腔静脉回流,使痔核的淤血状况得以改善。因此,每天踮脚走路10~15分钟,有助于痔疮患者病情的康复。
6.缓解腰部酸痛。不论哪个年龄段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腰酸腰疼的毛病,这和久坐、久站有一定关系:太长时间不运动,下半身的气血循环受到影响,从而导致腰部不适。如果做不到快走或者慢跑,每天踮脚是简单又有效的锻炼方式。它可以有效促进血液循环,让肌肉得到充足的氧气,改善腰部疲劳。
7.缓解膝关节疼痛。和腰部酸痛一样,膝关节疼痛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久坐。腿部长时间不动,关节腔周围血液和关节液缺乏良性循环,导致关节软骨润滑度不够。长此以往,膝关节极易被磨损。因此,即便坐着也要经常绷直脚背踮踮脚,有效促进腿部血液流动,保护膝关节。
温馨提醒
中老年人踮脚应注意:刚开始踮脚时,力度要小一点,循序渐进,不要用力过猛,避免抽筋或拉伤。平衡感比较差的朋友,踮脚时最好有支撑物辅助,如扶墙、扶桌子等。如果小腿肌肉出现疼痛感不必太担心,暂停几天,自我按摩一下,用热水泡泡脚,即可缓解。踮脚尖走路对全身的协调性要求比较高,患有较严重高血压、骨质疏松的中老年朋友,不要贸然尝试,避免发生意外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