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渡赤水与南渡乌江

2021-09-10

现代阅读 2021年8期
关键词:萧华古蔺主力

1935年3月,蒋介石一到四川,即向战区发出了统一指挥川黔各军的手令。鉴于四川乡绅控告中央军军纪败坏,他不得不以红军爱民为例,训教部下。之后,又连电前线,从军事行动上给予指示,终于取得鲁班场固守成功的战绩。

现在红军又第三次渡过了赤水河,进入川南,他们的行动方向是什么?

蒋介石在苦苦思索着……

这时,传来消息,川军驻古蔺镇龙山的廖九甫团与西进红军相遇,被击溃。

蒋介石没有生气,脸上露出得意的神色,他肯定地对幕僚们说:“朱毛主力集结古蔺,意在北渡长江,我各路围剿大军,应在此地,聚而歼之……”

他的幕僚晏道刚提醒他说:“朱毛战力未减,川黔边境又多系山脉,大部队无法机动,小心他们化整为零,在乌江以北打游击……”

“嗯。”蒋介石觉得有道理,“江西赤区虽被国军占领,但匪情不止,项英陈毅仍暗自活动,这个教训不可不取。”

当下,他决定在加紧“围歼”的同时,严密封锁,再把碉堡政策用于黔北,以便把红军消灭于古蔺一带。

蒋介石在重庆发出了筑碉“阻剿”红军的电令。各路“追剿”人马,纷纷向川南麇集。很快,就使古蔺一带又成了重兵围堵、堡群林立的“围剿”之地。

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红军“三人团”军事领导小组受到了挑战,尽管他们不知道敌方的电文,但各路敌人的方位已使他们感到处境的危机。

危机并没有引起慌乱。

毛泽东找来总参谋长刘伯承,关切地问:“桥怎么样?”

刘伯承干脆地回答:“没问题!”

他俩说的这个桥,是指赤水河上二郎滩、太平渡两个渡口上的浮桥。一个多月前,红军曾从这里渡过,打响了桐遵大捷的枪声……这次红军渡过赤水河,一进入川南,毛泽东就想到它。

3月20日下午5时,军委主席朱德发布了四渡赤水的部署令,要求红军主力务必于第二日晚全部渡过赤水河。为迷惑川、滇敌人,令一军团一个团向古蔺游击,伪装红军主力西进。

秘密、迅速、坚决,四渡赤水以它独有的果断得到了圆满实现,红军再次进入黔北。

蒋介石的各路大军仍纷纷向古蔺前进,当中央红军进到遵义、仁怀中间地区,蒋介石还在紧紧盯着那块“窄小地区”。

只有川军的南岸总指挥潘文华,当天就发现红军主力向太平渡运动,已有数千人渡过赤水,但他仍担心红军西进,未采取大的军事行动。

滇军孙渡直到23日,对从太平渡、二郎滩渡过赤水河的红军主力去向,仍含混不清。他在给部下的电文中说:“赤匪惯用曲线行动,是否是主力东窜,还是其一部东窜,大部仍准备西窜,现不得而知……”

还是潘文华尚有头脑,他在23日的军情报告中,说到红军主力已到仁怀,有“回窜”遵义、桐梓的动向,并往松坎派去了部队,虽然这个判断也是错误的,但毕竟把注意力集中到了黔北一带。

蒋介石确信红军主力在黔北寻求机动,于24日下午,乘飞机离开重庆抵达贵阳,住进贵州绥靖公署。

他对前来迎接他的地方军政大员,发表了即兴讲话:“共军已是强弩之末,现今被迫逃入黔境,寻求渡江,地点未定,前遭堵截,后受追击,浩浩长江俨如天堑,环山碉堡星罗棋布,他们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困境,朱毛之匪再也没有回枪之力……”

委员长对“剿共”前途的预言,赢来了一阵热烈的掌声。但他心里却很苦涩,川南的包围圈被红军突破,在那里完成聚歼的计划已经破产。

猛然间,他觉得眼前向他喝彩的官员十分讨厌,这些人把功夫全都用在阿谀逢迎上,真正对“剿匪”大计,却总是三心二意或口是心非。

他还是控制住即将出口的训斥,改为苦口婆心的教诲:“诸位同志,千条万条,当今最要紧的是军政同仁,同心协力,这才能最后在黔完成剿赤大业!”

就在蒋介石贵阳讲演的时候,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却在汇集敌情。他们认为,乘敌频繁调动立足未稳之机,应迅速回师南下,再渡乌江。

这是一个大胆而冒险的决定,因为红军前进的方向是蒋介石坐镇的贵阳。

毛泽东点燃了一根烟,自信地说:“我们就是要到他的眼皮底下搞一下,我看这个委员长是想不到的,他呀,总是把自己估计得太高。”

朱德对总的行动方案是满意的,他知道,毛泽东在声东击西的战术上,是独树一帜的。现在大军南下,听起来怕人,但仔细分析,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无疑是高棋一着。他只提出一点:“这样,九军团的任务很重。”

毛泽东道:“是的,他们现在不是出发时的万把人,满打满算也就是三千多一点。不过,这样更精干些,我相信罗炳辉会完成任务的。”

周恩来考虑得更细,他说:“我看,把军委三十分队无线电台给他们。军团领导干部也要加强。”

当下,“中革军委”研究决定,派王首道为中央驻九军团代表,何长工为九军团政治委员。“中革军委”对未来军事行动的认识可谓空前统一,尽管局势并不乐观,三万红军将士还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之中,但作为军事决策者来说,他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默契和一致。

红军主力以遭遇敌人的态势迅速通过遵义至仁怀的封锁线。这道封锁线的战略目的并非防止红军南下威胁贵阳,而只为把红军阻挡在黔北地域。

当红军主力到达白腊坎、枫香坝、鸭溪等封锁地域时,朱德按预先安排好的方案,命令九军团伪装主力,钳制蒋介石中央军纵队以掩护野戰军主力南移寻求机动,并要封锁消息。

罗炳辉深感重任在肩,他接到军委指示后,即以马鬃岭为活动枢纽,展开工作。他指示部队在很多山头点燃炊烟,并给附近村寨宣传要打大仗,还利用电台伪装主力发报,造成频繁联络的假象,又组织小分队调查去湘西北的路线……

九军团出色的表演吸引了敌人,特别是成功地诱惑了中央军吴奇伟、周浑元两个纵队,使其5个师的部队注意力都集中在红军“主力”的动向上,这为南进的红军部队创造了条件。

蒋介石也没有想到红军会再渡乌江。当他接到周浑元来电说,仁怀以南的鲁班场、枫香坝附近防线遭红军袭击,打鼓新场也发现红军活动时,他淡淡一笑,说这是朱毛的战术行动,企图向黔西县西南溃窜,即令滇军孙渡前往黔西截堵。黔西是乌江北部的重镇。

历史有时是有趣的。当蒋介石电令孙渡前往黔西的那一天,红军的一支先遣团队抵进到乌江北岸。他们隐蔽在江边一座大山背后,准备选择渡江点。这是分队红一军团的第三团,他们的任务是肃清对岸渡口之敌,掩护主力红军过江。

为了保证完成任务,林彪、聂荣臻派军团组织部长萧华到红三团加强领导。19岁的萧华,外貌还未脱孩子气,两年前就已是少共国际师的政治委员,在全军是最年少的师职干部。遵义会议期间,他的部队被精简撤销,編入军团的一、二师里。

他们到达乌江边侦察,才知对岸是“追剿”军第二路前敌总指挥薛岳的一江防营,敌人早已构筑了坚固的堡垄,破坏了全部渡船,通往江边的道路全被封锁……

“你看……”有人意外地发现了什么,指给萧华看。

萧华看到,对岸石壁上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50米高处一座悬桥,桥头的石洞里,约有一个班的敌人在活动……

黄永胜高兴地说:“这是控制渡口的好地方,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只要我们占领,南岸就在我们手里……”

萧华下了决心:“好,这条路非走不可!”

当下,他们研究用突袭办法渡过乌江。

但前卫分队向乌江运动时,被敌发现,偷袭失败了。

接着,红三团又派出一个排,利用自扎的竹排强攻对岸,由于山顶上的守敌疯狂射击,加上竹排在激流中难以掌握方向,半小时后,竹排漂回北岸……

渡江成败,事关全军,萧华一想到肩头重任,第一次感到力不从心。

一天过去了。

黄昏,突然狂风骤起,雷电交加,恶劣的气候又打乱了夜袭的部署。

一分钟也不能等了!萧华把营团干部集合在一起,下达了一个并没有十分把握的命令:冒雨夜袭!

他甩掉额前的雨水,对聚拢在石坎下的同志们说:“我知道,这样很难,可也有一条,敌人往往会大意的,他们不会想到,我们敢在狂风暴雨中过乌江……”

信任和责任逼着大家去冒这个风险,每个人都知道,眼下的路只有一条。

晚10点整,先遣排出征了。一个小时后,3名到达对岸的战士,借着雷电的光亮,寻到那条羊肠小道,后来又摸到吊桥的石洞口前。正像萧华估计的那样,这里的守敌没有想到红军会在这样的天气里闯过乌江。当洞口的手榴弹爆炸声和天上的惊雷闪电同时响起时,这一班敌人完全被吓瘫了。

3月31日下午,红军主力全部过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摘自中华书局《马背上的共和国》    作者:李升泉  李茂林)

猜你喜欢

萧华古蔺主力
古蔺县云贵高原中蜂保护区(省级)的建立情况
萧华将军的家风
定制服务泸州银行助“古蔺麻辣鸡”拓展市场
湄窖现有主力产品
古蔺花灯
古蔺农商银行发放扶贫贷款35440万元
当90后成为团队主力
萧华与王新兰:外力促成的红色恋人
罗荣桓与萧华
才子上将 统战楷模——萧华统战工作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