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开发教学资源,提升小学道法课实效性
2021-09-10张如燕
张如燕
课程改革要关注教学资源的开发。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具体的教学情境和现有的教学资源出发,合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基于已有知识资源,以旧带新充实教学
将学生已学过的知识作为课程资源,在以旧带新的过程中,既可以巩固旧知,又降低了新知识的难度,有效充实了课堂,提高了教学实效。
例如,在学习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的环保小搭档”一课时,教师设计了“环保搭档手拉手”活动,学生围绕“找搭档”“展搭档”“爱搭档”三个环节实践、讨论、活动。为了使教学环节顺畅进行,让学生的所想、所做、所感、所悟有理论指导,教师利用在“小水滴的诉说”“清醒空气是个宝”“我是一张纸”三课埋下的伏笔,将环保知识直接运用到本课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找搭档”,发现身边的环保搭档在生活中随处都有;通过“展搭档”环节,懂得环保搭档在生活中随处都在;在“爱搭档”环节,用行动表达对环保搭档与未来环保事业的热爱。
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已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发现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创造性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储备基础上牢固掌握新知识,更有利于学生把教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增强教学实效。
2.挖掘情感体验资源,以情导行丰富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理解儿童不同的情感体验,善于将之作为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使其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良性互动。
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想和你们一起玩”一课时,教师充分考虑到一年级小学生爱玩、爱动的特点,利用“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导课,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此时,教师利用数码相机,将学生玩游戏时的表情拍摄下来,利用屏幕展示,使学生能够形象地再现或回忆起胜利的喜悦、失败的遗憾、参与的兴奋、关注结果的紧张等多种真实情感;再将不同情感体验作为资源,向生活迁移,以同龄人中常见的典型事例,如陪小伙伴一起过生日、和同学一起做游戏、解决不愉快的事等,联想到自己的感受,迅速地说出了自己对友谊的渴求;随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玩的方式,解决玩中的不愉快,感受一起玩的快乐。
可见,通过挖掘学生情感体验资源达成教学目标,以情导行,可以使学生的生活体验得到检验、修正与丰富,实现两者的沟通、互补与融合,提高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
3.开发个体差异资源,因材施教夯实教学
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将学生在观察、动手、思考、创新等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作为资源,因材施教,差异共享,可以实现教学的丰富与拓展。
例如,在学习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有新玩法”一课时,教师利用七巧板作学具,发挥情境教学优势,尊重差异,充分发掘学生的主体资源,创设“给小鱼找朋友”“比眼力 比动脑 比动手”“创新大比拼”活动。伴随着活动的层层推进,教师提出:“没有朋友陪小鱼玩,怎么办?”话音未落,学生们就迫不及待地要帮助小鱼找朋友。“可以自己摆,也可以跟老师学着摆小鱼”的要求,满足了不同程度学生动手的渴求,使所有学生都投入到活动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帮助别人的快乐。随后的“三比”活动,教师更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每个学生,鼓励小组合作,尝试按轮廓拼摆不同图案,让学生在比眼力中学会观察,在比动脑中思考发现,在比动手中呈现创意。通过课上讨论、研究拼摆方法,学生间实现差异互补,在思想碰撞和观点交流中实现资源共享。
三项活动的开展,体现了学生主体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不但使学生感受到新玩法的乐趣,而且培养并发展了学生动脑思考、认真观察、敢于发现、创新创造等能力。
4.善用课堂生成资源,随机应变拓展教学
道德与法治课强调生活性、开放性、活動性。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活动性课堂更是千变万化,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全部情况,这些无意识“生成”的资源,教师若能合理利用,就有可能是课堂的亮点。教师应立足于课堂资源的开发,从“执行教案”走向“动态生成”,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随机应变,将课堂教学中生成的资源应用于教学,可以有效拓展教学,延伸教育效果。
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大家一起来”一课时,教师设计了“帮农民伯伯分拣混在一起的豆种”小组活动。分拣豆子时,先要求各组选一人分拣,结果正如教师所料——1分钟内没有一组能拣完。之后,学生自发要求小组一起分拣,教师预设各组都能完成,可结果出乎意料,竟然有一组学生没有捡完,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冷静应对,把这一生成作为资源,积极调整教学。一方面,祝贺完成分拣豆子的小组,使他们在掌声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帮助没有完成分拣任务的小组分析原因,他们没有分工,相互争抢。于是,教师鼓励这组学生不要灰心,认识到没完成任务的原因也同样是成功的。随后,教师将没完成任务的“生成”作为之后教学要解决的重点,将“为什么合作不下去”和“一起做做看”环节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出主意、想办法。结果,学生认识到了“学会商量、学会谅解、学会谦让,才能共同进步”,并鼓励没完成的小组带着课上的收获,继续完成分拣豆种的任务,使他们真切体会到团结协作的力量。可见,巧妙利用学生课堂上临时出现的“生成”,因势利导,拓展教育领域,可以达到柳暗花明的效果。
教师在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时,要围绕学生实际,从具体的教学情境和现有的教学资源出发,合理利用学生资源,使课堂教学在以旧带新的过程中得以充实,在寓教于生活中得以延伸,在以情导行中得以丰富,在寓教于乐中得以活跃,在因材施教中得以夯实,在随机应变中得以拓展,在引导疏通中体现效果,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实效。
编辑 _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