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格化: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境界

2021-09-10冯建军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优秀成果人格人工智能

冯建军,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教材委“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理事长、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出版《当代主体教育论》《生命与教育》《教育的人学视野》《公民身份认同与学校公民教育》《当代道德教育的人学论域》《回归本真:“教育与人”的哲学探索》等。成果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吴玉章人文社會科学优秀成果青年奖、明远教育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

有教育必有教师,教师是教育不可缺少的要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人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就可以称为“老师”。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老师”作为一个称呼,多是尊称,指那些值得学习的人。日常生活中被尊称为“老师”的,没有严格的标准规定。但学校教育中对教师的标准有要求,且随着国家对教师的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程度提高,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师的专业要求,既与对教育的认识有关,也与国家特定时期的教育发展有关。

回顾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二是能力。之所以对教师提出知识的要求,在理念上认为,教育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因此,教师必须有知识,才能胜任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对教师的要求主要是知识,尤其是所教学科的知识。知识本位的教师出现的一个原因,是因教师数量不足,彼时只要能够满足教书的要求,就可以做教师了。随着教师数量匮乏问题的解决,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进一步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教什么”的知识,还必须具有“怎么教”的能力,教师的能力正在从“教授”转向“指导”。正如《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所指出的:“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表现在传递现成的结论,而越来越多地表现在激励学生思考上;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创造性的工作,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①。正是这种认识,教师更加关注“怎么教”的教育学知识和教育能力,教育见习、实习和微格教学在教师教育中普遍受到重视。

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注重教师知识与教学能力的发展,但它也使教学沦为“没有人”参与的技术化行动。教师专业发展也因此走上了技术型专业化的路径。它追求的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知识高效地传授给学生,提高教学效能。但从根本上说,知识和能力并不能最终促成教师的专业发展。因为教育不是技术,教师职业也不是技术型职业,技术化不足以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据,无法支撑起教师专业发展。

伴随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已经不局限于掌握学科知识和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而在于真正具备从事教育的素质,这就是教师的人格。人格化的教师,既是教育本真的要求,也是时代对教师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第一,教育本真的反映。教育不等于教学,更不等于知识传授。教育面向人的精神世界,以提升精神境界为目的。因而,教育在本质上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是充满人文性的活动,不是技术化的操作活动。作为育人活动,要影响学生的心灵和精神,就需要教师拥有境界高尚、内涵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教育理念。对于教师从事教育工作而言,理念比技术重要,人格比知识重要。人格是教师专业发展走向成熟和完善的标志。没有人格的教师,专业发展是残缺的、缺少灵魂的。教师的人格不只是道德层面对教育事业的爱,更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生命自觉,对教育的挚爱。

第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他在多个场合都强调教师人格的重要性。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他指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① 2014年教师节,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他要求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②。

第三,人格化是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职业的坚守。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运用,改变了教育的方式,拓展了学习空间。有人担心学校会消失,教师职业会消亡。我认为,人工智能能够取代教师对知识的讲解等一些重复性脑力劳动,但人工智能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情感的交流。因为智能机器不具备社会属性,不具备心理属性。人工智能带给教师的要求不是掌握智能技术,而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因为智能化学习,缺少情感交流,必然带来情感缺失。这时,教师作为情感交流者和人格影响者,其作用会更加明显。人工智能时代,情感性师生关系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要。

人格化不是否认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而是对教师的要求不能只停留在知识和能力上,应该更加需要重视教师的人格,把涵养人格放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首位,像重视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一样,重视教师人格的培育。

编辑 _ 李刚刚       配图 _ 陈孟宇

猜你喜欢

优秀成果人格人工智能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奖励第十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决定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宣传优秀成果,提供优质服务——《上海工程咨询优秀成果选编2010-2014年》新书发布会在沪举行
《上海工程咨询优秀成果选编2010-2014年》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