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的“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1-09-10刘冬梅李雨
刘冬梅 李雨
摘 要:推行课程思政是我国高等院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创新模式,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文章针对“知识产权法学”课程,从凝练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提升任课教师思政素养、完善教学文件、实施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等方面分析总结了课程改革实践过程和所取得的成效。基于课程思政的“知识产权法学”教学改革实践丰富和拓展了课程教学的内涵及外延,对学生的思想价值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课程思政;知识产权法学;改革实践;价值引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9-0087-03
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核心职能,其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院校育人工作的中心环节。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人才培养提质创新的新时代,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发挥每门课程的思政育人实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1]。课程思政是利用各门专业课程、课堂和教学方式中蕴藏的思政元素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引领,使各类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高校各类课程教学协同育人与育才的新机制[2]。目前,课程思政已经成为助推各专业课程深化教学改革的动力和方向。
本文针对“知识产权法学”课程,基于课程思政实施教学改革,凝练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对课程思政融入“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教学中的改革实践过程和成效进行总结和凝练,以期为法学专业其他课程实现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提供借鉴。
一、“知识产权法学”课程简介
“知识产权法学”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类教学指导委員会确定的法学专业16门核心课程之一,也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法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该课程在介绍知识产权法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制度的基础上,重点讲授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以及其他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我国现行知识产权法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产权法的理论知识及法律规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法学专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二“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推行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2018年)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各门课程育人功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课程思政育人全覆盖。作为法学专业核心课程,“知识产权法学”也应深入挖掘提炼本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承载的育人功能,以提高课程价值引领为目的探索课程教学改革,这既是学校法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需要,也是落实学校全员、全方位、全课程育人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对外开放大局、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关键是知识产权专门人才的培养,只有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知识产权法学”课程专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有机融合才能真正培养出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知识产权专门人才。因此,基于课程思政的“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教学改革尤为必要。
三、基于课程思政的“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改革实践
推进课程思政要与专业课程建设密切结合,发挥任课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课程特点、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开展价值引领[4]。“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涉及多学科知识背景,应用性很强,课程教学内容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政育人元素,基于课程思政开展教学改革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培养德才兼备、德法兼修,扎实掌握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和技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复合型、创新型法治人才服务,课程的改革实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凝练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明确思想价值引领
根据“新文科”建设理念以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诚朴勇毅”校训内涵,充分考虑课程特点,确定“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是:以育人为本、立德铸魂为主导思想,传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讲话的核心要义,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团结协作意识,坚定文化自信,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为法学专业培养与我国新时代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服务。
(二)提升教师思政素养,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实践者和推动者,任课教师的政治素养、育德意识与能力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课程团队教师积极参加每周三学院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领会课程思政相关文件精神,深刻认识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内涵和实质,积极参加校院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和专题培训,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政素养以及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素质和能力。团队教师围绕“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思政育人的教学目标,从思政元素挖掘、典型思政案例凝练、教学方案改革等方面深入探讨,达成共识,有的放矢开展课程思政价值引领工作,积极发挥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三)制定完善教学文件,确保思政育人有效实施
为确保“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思政育人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团队教师制定了课程质量标准,明确了课程思政育人的教学目标和总体要求,编制了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在教学设计方案中明晰了思政案例的主题、所属章节、载体途径、教学方法、思政元素切入和价值引领导向,将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功能贯穿于课程质量标准、课程内容、学习策略、课程考核以及教学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确保“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思政育人的有效实施。
四、改革教学内容及方法,确保思政教学目标实现
(一)思政案例融入教学内容,发挥价值引领功能
“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是随着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而逐步发展起来。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国必须要走创新发展之路,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及运用,倡导创新文化。因此,在讲解知识产权保护对象及制度体系时,将凝练出“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服务创新发展战略”的思政案例融入其中,将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知识产权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知识产权高级别会议以及博鳌亚洲论坛中有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讲话精神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明确知识产权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感受我国在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完善相关法律、设立知识产权法庭等方面所取得重要成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推动我国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和使命感。
知识产权法保护人们在科学、技术、文化等领域中所创造的知识产品,营造诚实守信、遵规守法的市场环境,维护公平有序的竞争秩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弘扬和践行“公正、法治、爱国、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据此将“弘扬知识产权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典型思政案例融入课程导论的讲授内容,促进学生了解、认同和尊重知识产权,引导学生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自觉遵循职业伦理规范,树立良好职业道德和操守,激励学生崇德向善、奋发向上、刻苦学习,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5]。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我国与沿线国家在对方国家申请专利数量持续增加[6];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处在丝绸之路的起点、农神后稷的故里杨凌,学校在2016年倡议发起了“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在良种推广、土壤改良、节水灌溉、设施农业、农机装备等领域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知识产权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广泛,开创了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合作的新格局[7];2020年学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服务中心名单。根据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信息以及专利权蕴含的思政元素,任课教师凝练出“从专利视角看西农发展”的典型思政案例,在专利权法讲授时,通过学校获批专利数量的巨大变化将学校办学理念和使命、“12345”发展思路、服务国家“一带一路”畅议的重要举措和成果传递给学生,并通过介绍小麦、苹果、杨树等植物新品种权,把学校老一辈科教人员秉持国家和人民利益至上,扎根西部、情系三農、甘于吃苦、永不气馁、追求卓越的干事精神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积极弘扬和践行“西农精神”,引发了学生的强烈共鸣,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三农的情怀和意识,深受学生好评。
“知识产权法学”课程不仅包含法律层面的知识,还与经济、文化以及不同领域专业知识密切相关,在全球一体化以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产权保护范畴和面临的挑战在不断扩大,生物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不断面临新课题,教师从系统论视角讲解团结协作、沟通与交流、互利共赢等价值体系在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引导学生加强学习和实践,强化创新思维,拓宽国际视野,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此外,在讲授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纠纷案例时,让学生充分领略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引导学生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立法保护的思考。
(二)实施教学方法改革,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成效
“知识产权法学”课程内容涉及面广,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开放性和交叉性,理解难度较大,任课教师利用多媒体PPT讲授知识产权法理论的同时,强调知识产权实务操作,及时传递领域最新发展动态,注重将显性的知识产权法理论和技能与蕴含的隐性价值体系有机融合,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和引导,避免直接在课堂上对思政元素进行宣讲或与课程知识点进行生拉硬扯,引起学生反感和抵触。
在教学方式上多采用启发、讨论、案例等教学模式,推行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的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自己的奋斗目标。在“知识产权法学”课程考核环节,除了对专业知识和能力进行考核外,还将学生在教学全过程中表现出品德修养、团队合作、学习能力等纳入平时成绩考核中,在平时作业和理论综合考试中坚决杜绝剽窃行为,确保课程的育人质量。
(三)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延伸课程育人过程
针对有限课时,积极引导学生利用本课程网上在线教育平台、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平台开展线上学习,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扩大知识面。利用本课程QQ交流群及时将知识产权保护前沿理论知识和典型案例发给学生,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思想困境进行答疑解惑,正面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延伸课程思政育人过程,极大限度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成效。
五、基于课程思政的“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改革成效
基于课程思政的“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教学改革,丰富了教学内容,极大提高了课程教学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实现了课程理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在提高课程思想和价值引领功能的同时明显提升了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后,学生能够从习近平总书记依法治国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及助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度重新认识“知识产权法学”课程,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意识、家国情怀以及社会责任感明显提升,为开创知识产权保护新局面而努力奋斗的目标更加明确,学习的积极性也明显提高。
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后,学生对“知识产权法
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明显提高。2019年度的评价结果显示: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针对明确学习目标、讲课重点突出易于理解、课堂气氛、教学效果、考核及管理、课下认真指导等指标的综合评分为97.94分(满分100分),针对“学习这门课程很有必要,收获很大”的指标得分为98.22分。此外,课程思政实施后,任课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明显提升,在学生教学质量评价中,87.10%的参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的师德师风非常好。
六、结语
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后,“知识产权法学”课程已经成为向学生传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渠道之一,为法学专业实现立德树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法制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基本实现了课程改革的初衷。今后,课程团队还要对基于课程思政的改革建设成效及时进行评价,持续改进,推动“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和新成效。
参考文献:
[1]陈楚庭.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8).
[2]傅晶晶,李庆.课程思政浸润法学专业课程教育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20(10).
[3]陈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创新发展[J].人民论坛,2019(5).
[4]田鸿芬,付洪.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8(4).
[5]费艳颖,姜国峰,王越.论知识产权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融合[J].文化学刊,2014(4).
[6]周莳文.论“一带一路”背景下知识产权法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法治与经济,2019(6).
[7]葛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积极搭建“一带一路”教育合作平台[EB/OL].(2018-05-14)[2019-06-20]http://guoqing.china.com.cn/2018-05/14/content_512930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