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阈限空间探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展示方式实践

2021-09-10蒋畅

魅力中国 2021年26期
关键词:阈限大明宫纪念馆

蒋畅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 610207)

文化遗址是构成城市特色、体现城市独特历史文化风貌的重要基石,由于文化遗址的不可复制性,通过有效保护,这些见证着城市历史发展过程的历史古迹、传统街区、风俗风情等文化遗址,将成为保留城市记忆、延续城市风貌的基本元素。唐大明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文化遗址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但由于其存在面积较大、可视性较差等情况,难以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导致游客数量减少,重游率低,旅游效益欠佳。如何更好地发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展示效果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一、阈限的含义

仪式是人类学研究当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关于仪式的概念,学者们从人类学、社会学以及传播学角度作出了各自的阐述。

随着社会各方面、各领域的划分越来越细化,今天仪式概念的表述范围也越来越大,包括诸如节假日仪式、季节性仪式、有特定目的的活动等。甚至可以说只要参与实践的人目的相同,都可以把它看做类仪式的特定行为或实践活动。

人类学仪式研究中维克多·特纳的阈限理论脱胎于阿诺尔德·范热内普的三级结构式的“过渡礼仪模式”。阿诺尔德·范热内普认为“过渡礼仪模式”包含三个阶段,即分离阶段、边缘阶段和聚合阶段。每一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这种不同的特征既有空间指向,也有现象学意义,进而延伸到时间范畴中。然而他针对不同社会中的不同仪式事件进行模式分析,指出这种“过渡礼仪模式”并非适合于所有仪式,所以主要运用于地理空间变换、时间变迁、社会地位转换、生理变化及其四者的综合情况。在这几种情况中的三个阶段,过渡者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而在这三种特征两两转化的过程中过渡者会处于“游动于两个世界之间”的特殊境地,这种特殊境地被他称为“边缘”。范热内普利用“边缘”的概念来理解和解释人类社会的仪式事件,如孩子的成年仪式、命名仪式、成人婚礼等,经过了这一边缘阶段,参与仪式的当事人就进入了另一个阶段并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比范热内普的“边缘”概念,特纳的“阈限”概念则更加广阔。首先他在《象征之林》一书中指出,“通过仪式指明并构成状态间的过渡。”但是,状态与过渡具有不同指向。“状态”一词在特纳看来有三种指向,即“一种相对固定或稳定的状况”,“由为社会文化所承认的成熟程度所决定的个人状态”,以及“一个人或一群人在特定时间的生理、精神或情感状况”。总之,状态指的是“任何为文化所承认的稳定的或复现的状况”而“过渡是一种过程,一种生成,而在通过仪式的情况下,过渡甚至是一种转换”。所以在特纳的“阈限”概念中,“过渡”和“状态”二者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

在“状态”——“过渡”——“状态”转变的“过渡”这一环节中,又被他分为“阈限前”、“阈限”、“阈限后”三部分。其中参与阈限的阈限团体是一个同志的社区或社团,团体内没有地位、财产、级别、年龄、性别的区分,没有任何可以将他们在结构上界定区分于他们同伴的东西,整个团体在阈限中处于一种“结构性隐身”的状态和一种“模棱两可”的处境。在这个处境,没有了世俗的束缚,外界能更容易地对阈限团体造成影响,使阈限团体获得“新生”。阈限团体在这种状态中学习并发挥创造性的潜能,获得新的“生命”,使他们更好地回归到原来的社会结构中。

二、阈限理论在纪念馆中的运用

在阈限阶段,阈限主体短暂脱离了原有世俗的结构限制,脱离了原有环境而又未达到新的境地,所以在这一阶段阈限主体可以获得短暂的“避世”。而通过引导,阈限主体则可以在这一“避世”环境中更容易地学习并发挥创造性的潜能。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始研究阈限中的这种特殊处境,并将它利用于博物馆教育、旅游体验、媒介事件的叙述等方面,扩大活动对参与者的影响。

在博物馆中,利用藏品对观众进行教育是博物馆办馆的重要目的之一。博物馆学者通常利用阈限理论在展厅中使观众暂时脱离原有世俗的结构限制,营造一种短暂的避世感,没有年龄、性别、阶级的差别去参与学习并发挥创造性的潜能。

正如范可曾对纪念馆的仪式性予以形象化描述:“纪念的事件或人物好比强而有力的神圣象征,它们组织、指挥并持续不断地激起有关社区、国家与民族的集体理想,唤起公民的民族主义情绪,爱国主义精神,为国家发展和认同提供精神动力”。在众多的博物馆类型中,纪念性博物馆是较为独特的一种类型,它不仅是存放和展示记忆的场所,也是进行仪式的空间,利用仪式性塑造纪念馆观众的集体记忆,并体现于纪念馆独特的展示手法和叙事策略中。

进入纪念馆便是阈限前时空的开启。世俗的时间、空间是均质的,但纪念馆通过空间布置安排、灯光、色彩的营造,实现了内、外环境的分离,调动观众的视觉、触觉甚至嗅觉,带给观众感官上的身临其境感和情绪上的转变,使其时空观成为了跳脱当下的特殊时空。观众脱离了原社会结构对身份、地位的束缚,以平等的、历史见证者的姿态进入一个通过符号、文本及物件等重新建构,并经由参观者想象、移情等作用产生的虚拟事件时空。

参观纪念馆的观众在阈限内,通过纪念馆提供的叙事剧本,以及包括空间、色彩、光线、物品、影像等因素的综合运用,自主解码文化要素。虽然观众具有主观性,但由于纪念馆是围绕主题安排的仪式表演,通过影院、全息影像等技术完成与观众的对话交流,使得观众在心理和文化上仍摆脱不了纪念馆话语权的影响,只能以个人记忆出发对文化要素进行再生产,围绕纪念主题更新认知。纪念馆通过故事化的叙述方式激发观众同理心,与观众的自我记忆相连接,形成共鸣,使观众产生感同身受的情绪波动,从而推动观众的自我反思及纪念馆对观众的教育。

观众带着价值结构的更新离开纪念馆便是阈限性时空的结束。观众通过对纪念馆的参观,伴随参观时形成的愤怒感、骄傲感、满足感等情绪,对历史性事件有了更新式的认知和反思,更好地回到社会中。正如邓肯所说“观众在离开纪念馆、美术馆时会带有一种启蒙的感觉,或者是一种精神上被滋养、更新的感觉”,在纪念馆的阈限空间内,观众的认知结构也有了更新。

三、阈限在唐大明宫展示中的运用

大明宫是唐帝国最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群,也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初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毁于唐末,是唐代最为重要的政治活动中心。唐大明宫遗址是1961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 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中。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总面积为3.84 平方千米,遗址区面积3.28 平方千米,根据唐大明宫历史研究成果,结合其他因素遗址公园分为三个区域——殿前区、宫殿区和宫苑区。

由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存在面积较大、考古工作体量较大未全部完成、出土文物被陕西省博物等馆收藏保管、土遗址观赏性较差等情况,使得遗址公园的展示较为困难。但笔者认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区域分割明显,且建筑按中轴线布局线路明确,如果利用阈限原理,注重从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多方面切入进行氛围营造,并将三个区域的精确定位体现出来,可能有益于提升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展示效果。

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总体规划设计》中,刘克成将遗址公园整体展示效果定位成“整体的景观意象保持大明宫遗址的真实性及历史沧桑感,体现‘繁华落尽的苍凉’以及‘历史过后的萧瑟’”。将三个区域也进行了定位,殿前区是以含元殿至丹凤门之间的殿庭为中心,保持礼仪区域的开阔空间,采用大尺度的历史景观氛围;宫殿区是以含元殿、宣政殿和紫衰殿三大殿为核心的礼仪、政治空间,采用保持庭院空间、建筑尺度、遗址面貌的景观氛围;宫苑区是以太液池为核心的后庭起居生活空间,是皇帝嫔妃休憩、观览风景的皇家园林,景观设计以太液池为中心,保持池苑空间、灵活布局的自然园林景观氛围。所以我们就可以将三个区域的展示特色凝练出三种不同的风格:殿前区展现制度的古朴、庄严、肃穆;宫殿区展现政治空间的威严、大气;宫苑区展现皇家园林的灵动及唐代宫廷、世俗生活。

走近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阈限前时空的开启。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入口前,可以利用遗址宫墙、宫门、绿化、雕像等方式,给以观众多方面的感官体验,营造古朴、庄严的氛围,让观众脱离当下时空,以平等的、历史见证者的姿态进入通过遗址符号、文本及物件等重新建构的虚拟时空。

进入大明宫遗址公园便进入了阈限时空。殿前区利用壁画、IMAX 影厅、文武官雕像以及开阔的空间设计烘托出大唐官员济众生、安社稷、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气魄以及礼制的庄严肃穆。宫殿区的考古区域虽存在可视性差、类型雷同等困难,但仍可以利用微缩景观、虚拟再现、景观雕塑、让虚拟考古体验等方式展现政治空间的威严、大气和华丽。而宫苑区利用以太液池为主的园林景观以及打马球群雕、梨花种植、音乐,舞蹈和戏曲的文化活动来展示唐代宫廷生活的文化意象。在整个阈限空间即三大区中通过有三大区特色的文化活动,如丹凤门换上朝服体验上朝等,营造三大区不同的氛围。同时,在三大区注重通过公众考古、文化交流、讲解、影片、绿植区分以及文化人物故事等方式与观众进行有三个区域特色的对话交流,推动观众对遗址的理解及思考。此外,由于遗址公园面积较大,也要注意休憩系统、交通系统、讲解配置等各方面的配合,减轻观众由于疲劳影响参观体验的程度。

观众带着对绵延不衰的人文精神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感受离开遗址公园便是阈限性时空的结束。随着仪式的结束,观众可以带着轻松、愉悦的体验及更新对大唐及中华民族的认知,以更好地回到原有的社会结构之中。

四、结语

文化遗址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城市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创造力与人文精神。文化遗址同时也是彰显城市特色、凝聚城市精神的源泉。在当前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保护文化遗址、通过适应性开发提升其当代价值,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尝试将礼仪理论引入大明宫遗址展示之中,认为从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多方面切入,在阈限前、阈限、阈限后三个阶段运用多种方式营造大唐氛围,打造阈限空间是大明宫遗址公园推动观众无差别参与学习并发挥创造性潜能的可尝试方式之一。

猜你喜欢

阈限大明宫纪念馆
身体、力量与阈限:米歇尔·亨利身体现象学的美学意涵
小草成长记
萧军纪念馆
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
走在大明宫
秋收起义纪念馆
秋收起义纪念馆
《唐大明宫图》再现盛世荣光
仪式过程理论“阈限”范畴中的身体展演研究
象牙塔与生活世界的阈限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