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整理“旧志”的基本方法与学术规范

2021-09-10赵永康

巴蜀史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宜宾整理

赵永康

所 谓“旧志”,盖指1914年以前官府主持所修的地方志书。其共同特征主要是使用繁体(包括若干历代异体、别体)汉字,以文言文编写、不加标点且竖排印刷的“白文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社会、政治、经济等都已发生很大变化,因此,蜀中各地都在对旧志进行整理,标点、注释印行,以俾更多人读得懂这些前代方志之书,有益于存史、育人、资政,功莫大焉。然而纵观经过整理的这些旧志,相当一些未能进行学术意义上的校勘,标点亦偶有失当;至于所谓注释,则大多是对辞语进行训诂,而于传人物、考制度、究职官、详名物、明地理的笺注粗疏,对读者读懂旧志帮助并不太大。明确整理的基本方法和学术规范,业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旧志整理工作的一项要务。

整理旧志的根本目的是应用,用于存史、育人、资政,以垂鉴后世、对外宣传。整理出来的本子,要大家能够读懂,更要读了有用,而不是制造古董作摆设。

整理的手段和方法,一是要科学,二是要规范,三是要能为当今整理旧志提供借鉴。

子曰:“我欲付之空言,不如见行事之深、切、著明也。”以清光緒《叙州府志》为例,试就旧志整理的基本方法与学术规范恭陈管见,谨供参考,就教方家。

光绪《叙州府志》,知叙州府汾阴王祥麟总纂,江安县儒学训导邱晋成编辑,45卷,120万字,在清康熙《叙州府志》基础之上重新编纂而成。

康熙《叙州府志》成书仓促,只是让当时叙州府所辖各州、厅、县各自修成本地方志,然后简单汇集起来,向上峰“交卷”。光绪《叙州府志》(以下简称本书)站在全府高度,横排门类,纵写史实,体例比较谨严,保存的史料远较康熙《叙州府志》为多,且距现代较近,对于存史、育人、资政,作用也更大。清代的“川南道”(永宁道)没有编写地方志,而本书记录了几乎半个“下川南”,其价值更加突显。

盛世崇文,整理、出版本书,对于宜宾和全川,都确有价值,也有必要。

一、底本与电脑录入

本书只在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刻印过一次,只有一种版本,不存在不同版本的对勘问题,可就近使用泸州市图书馆藏本为底本。电脑录为Word文本并打印纸质品2份用以正字,校对无误后,在校对后的电子文本上进行整理。打印的纸质品校稿,供整理过程中需查看原书时检阅使用。

江安县1935年才从泸州划入宜宾,本书没有记述江安。但从完整反映今日宜宾市情况以存史特别是资政的考虑出发,建议同时对陈天锡主编的民国《江安县志》(约20万字)进行整理作为附录,印入整理本。

电脑打不出又无法进行造字的个别难字,先拍成照片插入整理稿(出版稿)相应位置上,出版时交由出版社解决。

古籍都是繁体汉字。学术界整理古籍,历来是把原书文字中的异体字和别体字改为通行的繁体字。这种作法对学术界来说,可以且必要。但自1955年国家颁布、使用简化汉字以来,绝大多数人阅读繁体汉字书籍已有困难。整理本书当然是学术行为,但并不是为了展示整理单位和整理者的学术高深,而是要让一般读者都能利用。所以,录入为简化汉字也许更好。

二、正字

(一)别体、异体,概为订正。

一律迳直规范为当今的通行字,不保留原字。

(二)正音。

1.生字僻字,在字后以圆括号加注汉语拼音。

2.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音或义的字,也按此法注音。如兴文县富安场古名“乾溪坡”,其中的“乾”字,是乾旱的乾,与“乾隆皇帝”的“乾”是同一个字,而音、义不同。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对之进行注音。

3.繁体字改为简化汉字后,有些字易弄混肴。如“幹部”的“幹”,与“乾旱”的“乾”;“干禄”的“干”,在简化汉字中,通通都成了“干”字。遇到这样的情况,也要用汉语拼音法进行注音。

(三)订正错字。

明显的错字迳改,改法是将订正后的字置于方括号内,而用小号字体保留其原字于圆插号中,不出校记。

校勘中校出的错字,按同样办法处理,并用页末注形式写出“校勘记”。

三、字体、标点、分段

字体有竖排和横排两种不同规范。如竖排,建议使用繁体字;横排,建议使用简体字。从真正有用、好用、印制费用低的角度考虑,建议采用简体横排。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整理出版的《重庆珍稀方志》《重庆府志》,都是采用横排。

本书是白文本,需要标点、分段。标点要准确、规范,分段要科学。具体规范,按照中华书局《古籍校点释例》的办法组织实施;质量,按照中华书局“二十四史”标点本的质量标准进行掌握。

四、校勘

校勘的目的,是订正原书的谬误。校则有改,凡所校改,一律将校改的文字及其标点置于方括号内,而用小号字体保留其原文于方括号前的圆括号中,以页末注形式写出“校勘记”,说明校改的理由和依据(包括文献依据和考古学材料依据,以及确凿可信的其他依据)。

可改可不改者,不改。特别是古字和通假字不能妄改。个别古字和通假字实在要改的,按前述正字和校勘的处理方法,保留其原字于圆括号中。例如战阵的“阵”,古写作“陈”,这样的字可以不改,如果一定要改,则改为“(陈)阵”;悬挂的“悬”古通“县”,如果要改,则改为“(县)悬”,等等。

(一)本校。全书前后互证,而抉摘其异同,辨析其正误,以决定取舍,并以“校勘记”指出。

(二)他校。用其他书中同样文字校订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以前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本书的每个门类和条目,都是分县(厅)编次,所以,着重要用本府各县(厅)旧志以及清康熙、嘉庆《四川通志》进行对校,抉摘其异同,辨析其正误,以决定取舍,并以“校勘记”指出。

(三)理校。揆之以理、度之以情而判定原书所载事物的正、误。但这只能是在别无其他文献,也没有考古学材料可资佐证和利用的情况下使用,且情、理一定要有相当的普适价值,不可以随意妄改。

(四)对校。本书只有一种版本,不需要也无不同版本进行对校。

五、笺注(注释)

笺注的目的,是帮助读者特别是一般读者和并不了解宜宾情况的外地学者读懂本书,了解本书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总的原则是:考制度、究职官、详名物、明地理。笺注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文献调查与田野调查,追踪并尽可能充分利用考古学材料及他人相关研究成果,科学、规范、深入浅出地注解、疏证原文,着重对前代没弄清楚的人和事物进行考证,补充史实,同时订讹正谬,而不是从文学和语言角度进行常识性注释。其荦荦大者,主要包括:

(一)注建置沿革,注城池。

真正弄清历代叙州及其所辖县、厅(包括唐宋年间的少数民族羁縻州)建置和治所(城池)的沿革与废兴,以及城池建设的基本情况。包括现在已不属宜宾市管辖的雷波厅、马边厅和已划归云南管辖之地,以及宜宾市境内的唐、宋泸州都督府管下的晏州、高州、思峨州等羁縻诸州所在地方的建置沿革。

叙永厅旧属叙州府,清光绪时已建置为由省直辖的叙永直隶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划归泸州专区,1960年并入宜宾专区,1985年又重新划歸地级泸州市),因而本书对于叙永没有进行记载,这次整理,理当不进行考证。

城市建置一目,旧时各地方志大多只说到官府(衙门)的建置(营建),画为图形,而对其余重要建筑,大多只是一笔带过。对于宜宾而言,真武山明代古建筑群,气势之恢弘,规模之宏伟,全川绝无仅有;城中大观楼、南溪瀛洲阁等等,都当详为作注。

(二)注地理。

地质、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山川、形胜(包括风光名胜与其他旅游资源),民俗民风,道路交通(特别是“五尺道”和通向云南的古代“丝绸之路”,以及长江、金沙江的水上交通),矿物与动植物资源和灾祥(洪水、地震、风雹、瘟疫及其他),等等。这是地方志最主要的基本属性,也是地方志最有价值的内容。

其中,对前代没有搞清楚甚至弄错的事物,应当进行考证。比如南广河旧名黑水,而《水经注》把它与赤水河混为一谈,这样的情况,就得记述明白。

宜宾坐落万里长江最上游,合江门前,岷江、金沙江汇合为长江,蜿蜒曲折,流至江安南井口而入泸州,境内河长300余里。这段长江航道和江上滩险,以及岷江口到犍为县幺姑沱河段的航道与滩险情况,光绪《叙州府志》语焉不详,需详为补注。包括前代木船及其载货与航行情况,也须以注文补出。

古今地名多有变化,定要详为作注。对古地名注以今名,一些特别重要的古地名与已经消失的古县治、古城镇、古建筑(如清代叙州府衙门),还要注出其地理坐标(准确到秒的经纬度)与海拔高程。其中有些地名,如兴文县的博望山,本为北宋少数民族僚人的“抡抟大囤”,政和五年(1115),宋军攻破其地,画图进呈朝廷,宋徽宗诏改为“南寿山”。其图尚存美国国会图书馆。这样的事物,对于开发旅游招徕游客本来很好,偏是兴文县把它改名为“僰王山”,把僚人说成是僰人,自以为得计,而其效果事与愿违。这样的事物,本次整理,就须在考证的基础上明白指出,为地方发展旅游提供科学的学术理论支撑。

所谓地理,不仅是自然地理与沿革地理(今谓之历史地理),还须注目于人文地理。叙州以“西戎即叙”得名,前代盖僰人之国,殆及唐宋,犹与泸州同为蛮陌之区;至今,少数民族仍为境内高县、珙县、兴文、长宁、屏山等县一些乡镇的重要居民,其族源、人口、经济社会发展和载于官修正史的主要事迹等,需要进行笺证。

(三)注典章。

前代典章,已与今日大相径庭,绝大多数人都不了解,需要作注。

(四)注职官。

由于文献散失等诸多原因,地方志对于历代职官多有漏记。历代绝大多数来叙任职的官员,除对其中所谓“名宦”者稍稍记其在当地任职时的政绩外,都只是将其名字及籍贯编为《职官表》以记之。整理,要尽可能查明补记,特别是要尽可能查明他们留下的政绩,并进行补记。

(五)注选举。

科第功名,历代各地方志,都极为看重,编为“选举表”逐一记载各级科举中式者的姓名及其中式年分,其中出仕为官者,还会记下他们所任官职与为官之地及政绩等等。但是,错记、漏记极多。

唐代以降,官吏选拔主要通过科举(考试),而科举制度代有不同。今日一般公众对清代科举制度都不甚了解,更无论明元宋唐,所以必须作注。改革开放之初,宜宾学术前辈刘伯元、余毅恒等点校清嘉庆《宜宾县志》,在职官制度和选举(科举)制度等方面所给出的注释,要言不烦,值得效仿。但由于当时条件制约,他们的注文,未能深入考证,如对明代及其以前的科举中式人物,原志多有照录“旧志”而系之以“旧志云”者。这里所谓的“旧志”到底是什么“志”,编修人、编修年代及其版本等,一概不得而知。事实上,张冠李戴、颠倒错乱的情况也往往出现。凡此这些,都应给予相应的重视,尽可能弄清楚。

(六)注人物。

地方志所载人物,除“人物传”所载者外,主要列为《选举表》,记下他们的科举功名和中式时间,其中出仕为官者,加记其官职与为官之地,殊为简略,且漏记极多,要尽可能查明补记。比如樊一衡,本书编修者已尽可能地对之进行记述,但当时可供查阅的文献太少,又限于条件未能到其为官的陕西、贵州遵义和“居中调度”抗清的古蔺、纳溪以及大败张献忠的今叙永县摩尼和“滴水”(此事,诸史乘同样无载)、屯田的筠连等地调查考证,尽管已尽最大努力,仍然只能说是“记载粗疏”,需详为考证补述。

本书编修者利用的文献,主要是前代本地方志和史书,未能广泛利用外地材料,也基本没有利用内容丰富、记述翔实的本地家乘宗谱之类的民间材料,因而许多记载自相矛盾、无所适从。凡此这些,都得进行考证。

(七)注金石、注文物。

前代摩崖题刻与造像、古碑以及古钟等,各地方志一般都只有个名录,基本未记明其具体所在;对于这些文物本身的形制、规模和特色等,几乎都没记载。这些文物,而今多已不存,但对地方而言,有时却有重要作用。比如近年宜宾发展旅游,想起明代四川巡抚乔璧星“碧水丹山”摩崖题刻,却又把它与《水经注》所说的“红崖”混而为一。此事虽已澄清,但其他这类事物,也有弄混的可能,需说个清楚。有些摩崖和碑记而今尚存,如兴文县凌霄山上的朱禩孙《筑城碑》和建武镇头的三通万历《平蛮碑》等,应考虑拍成图片印入整理本。

其他如珙县悬棺、今日冠甲全球的屏山龙华大佛以及遍布乡间的古建筑古民居(如江安夕佳山)等,这次整理作注,都宜稍加注目。

(八)注土产方物和特殊民俗。

首先是酒,其次是荔枝。酒对宜宾的重要性毋庸侈语,即以杜甫“廖季平家绿荔枝”而论,历代叙州方志,都只是记下这一名句而已。此语今日宜宾三尺童子皆能成诵,而绝大多数宜宾人(包括文人墨客以至一些文史专家)其实都不明其究竟;这样的事物,须详为作注。其余诸如江安、长宁的竹,叙州城的芽菜、麻油、糟蛋、臭千张,以及小吃燃面等名食之类,也应作注。

所谓特殊民俗,应是只此一方独有;与其他地方大体相同者,不必详注,说到即可。比如珙县、兴文等地,有何姓、杨姓人家每年正月初二半夜向北遥望山崖,祭拜祖先,相传他们乃九丝山阿大王后裔,当地人称之为“挂岩子”。这种称呼虽伤害少数民族,但对研究和弄清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明军扫荡九丝山、将都掌人尽数杀害这段历史,却不无帮助。这种习俗,作注时要特别注意,不能有半点伤害少数民族感情之处。又如高县等处人家,儿子迎娶媳妇,父亲要被打扮为“烧火佬”,参与迎亲。这类特有的恶俗,则不宜出注。

(九)注艺文。

本书的艺文志,搜采甚多。这一部分的注释,不应搞文学赏析和文字训诂,只重点对作者特别是不知名的地方作者情况进行简介,而杜甫、黄庭坚、苏轼、陆游这样人尽皆知的大家,则只须注出其与叙州的因缘和关系,以及针对他们的入志作品对叙州府、对全国全川的意义和影响而评介之。这些作品,原书都未注明出处,作注时要尽可能找出其所在书名、卷次,其中特别有价值者,还应尽可能注出写作的背景和经过。其次,尽可能用作者原书(包括不同版本的原书)与府志进行对校,订正府志的错误。

前代编修地方志,往往拉大旗作虎皮,把不是本地的作品说成是本地作品,张冠李戴截入志书。这种很不好的学风,各地都不同程度地有所存在。因此,定要进行辨伪,切切实实搞正确、弄清楚。

(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新发现的考古学材料。

古人左图右史,这个好传统和好方法,应得到发扬和光大。首先是用现代手段绘制相应的地图,并对原书的示意图予以保留。其次,凡是有条件拍摄的事物,要尽可能拍为图片,配以说明文字,随文插入。有些事物,如金岷两江会口处的合江楼,而今已不复存在,但当年曾有人抓拍为图片;这样的历史图片,要特别注意搜集、使用,印入书中。

有些早有定论的史事,比如宜宾建城于西汉高后六年(前182),载在《史记》,学者从无异义;而2004年荆州张家湾汉墓出土的汉代竹简却记载,高后二年就已有僰道县。当时距离秦王朝灭亡不到20年,汉承秦制,州县无改;这就是说,“僰道”实为秦县,从而把宜宾的历史往前推移了一个朝代。诸如此类等等,都需要充分应用新的考古学材料与新的考古学研究成果。

(十一)文学词语和常识性词语,只在确有必要的情况下酌予注释。

整理旧志,不是搞中学语文课本。纵观此前宜宾整理点校的旧志,除前引刘伯元先生等人点注的清嘉庆《宜宾县志》和李伯章重行注补的清嘉庆《宜宾县志》與温涛点校的清嘉庆《筠连县志》外,注释的重点,大体都放到文学词语的训诂上去了。从学术规范的层面看,这是不合格的。读者如读不懂,可自己查阅《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之类的工具书,就读得懂了。当然,个别实在过于深奥艰涩的词语,还得作注,但绝不是像现在好些地方整理的旧志那样,重点进行文学性和常识性词语的解释。

(十二)不宜事前规定整理成果的字数。

志贵周详,应校必校,应注必注。限制注文的字数,并不科学。校注不详,学术价值也就不高。但是,行文定要惜墨如金,力求简明。

(作者系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猜你喜欢

宜宾整理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制度变迁理论视野下的宜宾茶产业发展创新
武汉港务与宜宾港签署合作协议
三江叠翠盛琼浆,老宜宾酒酿浓香
整理“房间”
整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