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融合

2021-09-10钟有美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融合信息技术小学数学

摘 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融合,是实现数学课堂现代化教学的必然途径,也是切实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本文立足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应用的客观情况,从创设信息情境、整合信息资源、借助信息手段、创新信息应用等方面入手,探讨了信息技术渗透于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融合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07-0081-02

引 言

在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上运用各类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已成为常态。但部分农村地区的小学学校受限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教师信息教学素养缺乏等因素,以致数学课堂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并不高,影响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实际效果。基于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在充分利用现有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情况下,积极探索更多适合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促进作用[1]。

一、创设信息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依托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发挥信息技术能够直观生动地呈现知识这一优势,创设与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信息情境,能将学生带入数学学习的信息世界中,从而引发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载体,教师要根据数学知识的具体特点,灵活地选择创设合适的信息情境作为切入点,并且尽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体系入手,以避免信息情境内容脱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

创设信息情境能更好地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启迪学生数学学习思维,因此,教师应善于根据不同课堂环节特定的教学需求,把握信息情境的创设时机。例如,在“小熊购物”一课教学中,教材用生动的插图展现了小熊购物时出现的两种不同的综合列式方法,与小学生兴趣取向和生活认知都紧密相连。教师可以直接从教材编排内容入手,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展示小熊购物的生活场景,再让学生根据情境内容自主列出相应的混合运算算式。有了信息情境的辅助,学生课堂观察和思考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在简单的思考和交流后,研究出乘法放前面、乘法放后面两种不同的列式方法。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自主学习成果,顺势进行混合运算的意义和运算顺序等主要知识的讲解,从而顺利过渡到新知的演绎环节中。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根据教材编排特点,选择在课堂导入环节创设信息情境,在课堂一开始便把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集中到混合运算算式的列式和解答中,相较于直接呈现算式来展开讲解,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建构数学知识的前概念认知,从而为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做好铺垫。

二、整合信息资源,促进教学重点突破

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依赖教材的现象较为普遍,虽然部分教师也会用自制教具、简易学具等资源辅助教学,但整体来说数学教学资源相对比较单一。教师活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类与数学知识相关的数字化资源,把图片、视频等信息资源引入课堂中,不仅能极大地开阔学生的数学认知视野,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数学的感性认知素材,还能解决传统教学资源使用不方便、与数学知识契合性较差等难题,进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知识,发散数学课堂教学思维,寻找特定的知识作为学生新知生成的立足点,实现信息素材的精细化处理,使其更好地为数学新知演绎服务。例如,在学习“认识角”相关知识时,由于刚刚接触“角”这一数学概念,很多学生对角的大小比较的认识比较片面,存在“边长更长的角更大”的错误理解。针对这一问题,教师整合信息教学资源,搜集了“边长长,角小”“边长短,角大”“边长不一,角大小相同”的多组图片素材,通过拖拽操作,让学生直觀地观察到这几组角的差异性,认识到角的大小比较与边长长度无关,带领学生走出了认知误区。

三年级学生还没有学习“射线”概念,在比较角的大小时,很容易受直观性更强的边长长度影响,形成错误认知。教师导入信息教学资源,用图片对比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已有认知的片面性,从而纠正学生理解错误,使其准确建构“角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三、借助信息手段,启动数学学习活动

将信息技术渗透到小学数学课堂中,给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多元化选择。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优化数学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探究学习思维,使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农村小学并没有配备交互一体机、电子白板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设备,因此,教师要把信息教学重心落在基础性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应用上,着重利用好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等相对简单的信息手段,用高质量的教学内容,来弥补信息技术设备资源的不足。

教师采取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要与数学学习活动内容相匹配,从而支撑学生数学学习活动顺利开展,加深学生数学学习印象,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建构的准确性。例如,在教学“平移与旋转”一课时,教师课前用手机录制了推动木箱、提水桶等表示“平移”的生活现象,以及纸风车转动、钟摆等来表示“旋转”的生活现象,并将其整合到多媒体课件中。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有序地将其展现给学生,并让学生分别总结这两组视频内容中,物体的位置变化都有什么共性特点。教师层次性的素材展示,能够将学生探究学习的专注力放在同一类型的位置变化分析中,探究学习的方向明确,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很快就能清楚地建立“平移”“旋转”两个数学概念。虽然在口头叙述时还存在用语不规范、表述不够清晰的问题,但学生基本能把握这两个概念的核心要点。

由此可见,教师借助信息手段辅助课堂探究学习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学生数学知识建构的感性认知素材,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思维引导作用,又切实激发了学生数学课堂學习思维,锻炼、提升了学生数学分析能力。

四、创新信息应用,延伸学科训练域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强调实践性与探究性,简单的语言讲解也很难给学生带来深刻的认知体验,也不利于激活学生数学课堂学习思维。因此,教师应创新信息技术应用手段,在各类动手操作、实践运用、综合训练的课堂活动中渗透信息教学,延伸数学学科训练域度,引导学生结合信息学习体验,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拓展学生数学思维,帮助学生将操作学习中建立的直观表象认知内化到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中,进而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教师配合信息技术应用手段,开展实践性、探究性数学训练活动,能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认知维度来建构数学课堂主要知识体系,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例如,“什么是周长”一课教学的重点主要围绕“周长”的概念剖析,旨在让学生正确认识“周长”指的是什么。教师可以按照既定教学设计进行导入教学和新知演绎,凸显周长概念中“一周”“长度”两个关键词。在课堂训练活动设计中,教师可以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整合生活物品、数学图形等多种图片资源,让学生到讲台上,用鼠标“画”出这些物品和图形的周长。刚开始,学生基本能准确找到这些素材的周长,随着物品、图形变得越来越复杂,有学生会在“绕一周”时出现一些错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表现,及时指出这些错误,为学生查漏补缺。教师以递进式的方式应用信息技术,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数学课堂训练的积极性,也使学生逐步暴露出自己的认知短板,从而有效引导学生完成了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

结  语

在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农村地区的小学数学课堂信息化教学发展遇到了一定阻力,尚无法完全发挥信息技术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的独特优势。但作为农村一线教师,我们要客观、正确地认识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现实意义和教学价值,并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在深入探索和积极创新中,找到适应数学知识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最优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推动学生数学知识、数学能力、信息意识的全面发展,进而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与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夏明娟.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小学数学探究课堂的构建[J].教师,2018(05):36-38.

作者简介:钟有美( 1976.2-),女,福建浦城人,大专学历,中级职称,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育。

猜你喜欢

融合信息技术小学数学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