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研究
2021-09-09郑璇
郑璇
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根基,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最便捷的途径,更是提高核心素养、培养健全人格的有效手段。然而,当今学子作为信息时代原住民,普遍缺乏连贯性、整体性、思辨性的阅读习惯,取而代之的是碎片化、肢解化、娱乐化的阅读方式。基于此,新课程改革提出重视整本书阅读,改变浮躁、浅显、低效的阅读方式,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一、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逻辑起点
(一)得天独厚的时代机遇
教育教学从来没有停下过研讨和探索的脚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为基础,设计了十五个学习任务群,其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反思自己的阅读习惯,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谓准确科学、具体深刻。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和推进,课程标准将整本书阅读的意义和作用做了更明确、更清晰的阐释,这一教学理论依据对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而言,无疑是切实有效地去实践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抓手。
总之,整本书阅读作为基本的教学任务,被摆到了教师和学生面前,成为语文课程永久性、日常性的教学内容。我们必须抓住这一时代机遇,在深入思考探究的基础上创新实践,逐渐掌握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模式,摸索出一条切实高效的教育教学之路。
(二)回归整体的阅读体验
众所周知,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和信息最便捷的途径,对于广大学生群体而言,阅读更是潜移默化提高自身素质、养成健全人格的有效手段。可如今,作为信息时代原住民的学生普遍被大量杂糅的、良莠不齐的信息晃花了眼、冲昏了头,无法筛选辨别其中的优劣,无法养成独立思考判断的习惯,无法创造属于自己的阅读体验,无法静下心来沉潜于阅读整本书的美好过程,最终无法控制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关联性、开放性和创造性。
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重拾阅读的初心,从阅读方法入手,引导学生注重整体性与个性化的阅读,以期改变浮躁、浅显、低效的阅读方式,在连贯、整体、深入阅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口头与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搜集筛选及整合信息的能力,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水平,完成从基本读懂到整体性深层次阅读,最后达成创造性阅读的转变。
(三)契合学情的文本选择
高中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经历,但大部分学生阅读视野有限,阅读方式粗浅,基础参差不齐,缺乏整本书阅读的“整体”“整理”和“整合”意识,无法“打通”整本书的脉络和内涵,更难以“通达”阅读与生活的联系。而整本书阅读的关键在于“整”和“通”,其载体可以依据具体学情进行灵活调整。
因此,整本书阅读的文本最好与教材有一定关联,对课堂教学起到补充作用,以读促学、以学助读,达成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与人教版高一年级上册教材出现的苏轼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暗合,互为补充、照应,是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优秀载体,而书中出现的那些没有进入教材的诗、词、赋、文,也有助于学生扩充、完善自己的语料库,在审美享受的同时提升自身文学素养。
另外,高中生处于生命意识养成的关键阶段,而他们又普遍偏爱生动活泼、情节有趣、能反映他人成长体验的文本。《苏东坡传》叙述了苏东坡丰富有趣而又跌宕起伏的一生,既能满足学生渴望窥探象牙塔外面世界的好奇心理,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体验苏东坡的人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评价苏轼;又能借仰视苏东坡的伟大人格,塑造学生自身乐观积极、奋进向上的品质,培养直面挫折、勇挑重担的气度,以及怡然自乐、高雅有趣的生活情趣。
二、《苏东坡传》整本书阅读的实施策略
(一)阅读目标
1.掌握并运用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
2.运用自己的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思维品质和语言表述能力。
3.在交流、分享和展示的过程中,培养自信开放的心理和尊重他人的态度,培养主动探索、迎接挑战的品质。
4.激发阅读兴趣,享受阅读愉悦,形成良好的整本书阅读习惯。
5.領悟作品的深刻内涵,体会语言背后的复杂情感,增强对汉语言文字的认同感。
6.认同苏轼的人格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实施过程
整本书阅读各阶段的终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进一步发展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几个方面的能力。因此,在《苏东坡传》整本书阅读的实施过程中,除了基本的阅读、批注、鉴赏和探究外,还需要进行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实现阅读成果的表达、展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1.吟诵激趣,涵泳悟情
《毛诗序》提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想要真正了解一位诗人、一位作家,除了阅读与他有关的传记,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阅读他的诗文作品,沉潜在文字的海洋中反复涵泳,聆听他内心的声音。因此,在正式走进《苏东坡传》的整本书阅读之前,笔者设计了“苏东坡诗词文赋吟诵”活动,吟诵的作品不限,只要出自苏轼之手即可。期望通过反复吟诵苏东坡的作品,促使学生在阅读整本书之前,和传主建立起情感和思维(即心和脑)的联系。
在吟诵的过程中,除了利用基本的诵读模式进行方法指导,以体悟东坡诗词独特的意境、领悟东坡先生卓绝的智慧,还模仿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经典咏流传》,尝试将古典诗词与现代音乐相结合,采用吟唱的方式复现经典,使自诩为“新新人类”的当代学子感受到千百年前的苏东坡永不褪色的时尚和魅力。
2.双线阅读,自主选择
在正式开始整本书阅读之前,笔者提出了两套阅读方法供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偏好自由选择。
(1)“两点一线”法
所谓“两点一线”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把握本书的“重点”,思考本书的“难点”,厘清本书的“主线”。因此,整本书阅读的第一要务就是确定“两点”,而这“两点”往往可以在书的序言中找到。
在《苏东坡传》的序言中,有许多值得捕捉的关键点,学生可以依据自身情况来确定阅读的“两点一线”。例如,林语堂先生在序言中指出苏东坡,极具个性和魅力,学生即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探究苏东坡的个性和魅力”为重点,以“林语堂如何塑造苏东坡的个性和魅力”为难点,“打通”整本书,进而串联起整本书的逻辑主线。
(2)专题探究法
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点和阅读偏好,可以从苏东坡的多面性着手进行挖掘。开展专题探究阅读,或许不失为一种既有趣味又有深度的阅读方式。
学生根据兴趣或特长选择研究方向,选取“苏东坡与饮食文化”“苏东坡的文艺观念”“苏东坡的理工科特长”“苏东坡的快乐秘方”“苏东坡的用语习惯”等关键点,开展与之对应的整本书相关内容的精读,而后在厘清整本书行文逻辑的基础上深挖细节,形成有逻辑、有深度、有内涵的专题研究。
(3)多样活动,分享成果
a.演讲比赛
在《苏东坡传》整本书阅读的后期阶段,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整本书阅读体验、收获和感悟整理成文字,以演讲的方式分享自己的思考探究成果。演讲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借助 PPT进行,可以提前录制成视频播放,也可以即兴在讲台上脱稿演讲。总之,力求生动、形象、直观,在无形中培养学生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
b.创设展板
将班级教室的一角开辟为展览角,确定展览主题为“东坡文化”,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展示,形式不限,可临摹书法、创作诗歌、绘制画作、抒写散文等,以供学习及交流彼此阅读整本书的感悟。如此一来,既丰富了阅读体验,又培养了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c.话剧表演
在通读整本书之后,将林语堂先生的文字演绎成话剧,再现苏东坡传奇跌宕的一生。通过对剧本的设计和排演,一方面再次回顾、梳理了整本书的脉络和情节;另一方面,学生经过自己的精心设计和编排,对书中的细节再次进行深度挖掘和有个性的扩充,对整本书有了更深刻、更独特的领悟。重视对文本的独特体验,科学地进行全面阅读、深度阅读和多元化阅读,读出新意和乐趣,这才是整本书阅读的核心所在。
d.开展辩论
“读懂文本后再读什么”这是整本书阅读的关键问题。在第一次阅读结束后,做一个读后调查,把学生感兴趣或有疑问的点整理出来,作为小组辩论的辩题,之后让学生自由分组,就所选辩题展开辩论。如:“苏东坡对黄州还是杭州,哪一个更为眷恋”“苏东坡是不是一个风流文人”“苏东坡的思想倾向是儒还是道”研读、辩论的问题应该来自学生的阅读成果与需要,这些问题不一定多深奧难解,但只要是来自学生,就有讨论和深挖的价值。通过辩论,能激发学生更多的兴趣,让他们深入探究文本,在再次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寻找支撑自己观点的依据,读出自己的个性化答案。
作为整本书阅读的学习者,学生在深究、分享和交流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疑问与期待,由这些疑问和期待又生成新的可以深入挖掘的点,从阅读到沟通再到生成,最后又回归阅读,头脑中不断产生新问题和新想法,在问题和好奇心的引领下,得以不断发展自己的兴趣,最终将兴趣深化为对整本书阅读的体认和对思维轨迹的追寻,建构起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可以说,整本书阅读就像一条河流,始终新鲜、活泼。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有必要为学生搭建多样化的整本书阅读与交流平台,让学生有实现阅读的条件和基础,完成阅读和交流活动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完成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成长的过程,浸润交融。整本书阅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领悟书籍蕴藏的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感知人类文化的睿智和隽永,同时促进其个体性和整体性的发展,塑造其面向未来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其对囯家、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