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谋篇布局 特色片区示范引领
2021-09-09汤中检
今年以来,萍乡市湘东区面对如何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历史问卷,积极加强调查研究,因地制宜谋篇布局。通过整合资源、多点发力,探索打造了百里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带、“一河两岸”乡村振兴示范带和多个乡村产业发展示范片区,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提质增效。以做强产业发展这一“引擎”,助推构建全域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格局,探索出一条具有湘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因地制宜做好“谋划”文章,让产業发展更有生命力
一是调研分析摸准“家底”。通过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沉下去、走出去,积极为产业振兴的谋篇布局举旗定向。组建乡村产业发展重点工作调度机构,对产业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对乡村振兴发展优势和薄弱环节进行研判分析,明确发展方向,制定落实机制。二是集思广益定准“盘子”。广泛听取区直有关部门、乡镇、村支两委、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及农业经营主体代表对产业发展的意见建议,为发挥传统产业优势、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制定工作蓝图,确立目标“盘子”。三是对标先进定准“思路”。赴浙江温州、台州,赣州、寻乌、上犹等地观摩学习,引进杨梅加工生产线和优质脐橙种苗,为杨梅基地和脐橙基地提升了“技术”含量,注入了新生活力。通过深入调研,湘东区确立了打造百里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带、“一河两岸”乡村振兴示范带和多个乡村产业发展示范片区的发展思路。
整合资源做好“加法”文章,让产业发展更有辐射力
一是推动“政府+企业”融合发展。投资近2亿元重点打造藤茶、生态油茶、杂交水稻制种、双低油菜、乡村振兴示范园区为主的5个万亩农业基地和区级脐橙、杨梅、冰糖柚等20个千亩果业基地,打造百里特色农业产业带。同时各乡镇根据实际情况均打造了1个镇级成熟产业基地。二是推动“文化景区+产业振兴”联动发展。打造“一河两岸”20公里乡村振兴示范带,建成零799艺术区、三石竹艺中心、海绵城市植物培育基地、花草基地等项目景点。培育“农业+旅游”“农业+体验”等新业态,将文化、旅游、休闲相融合,依托骑马、餐饮等产业,实现村民增收致富。三是推动“农旅研学+乡村振兴示范带”协同发展。打造以研学为产业的特色小镇,推进乡村振兴全域农旅研学公园建设项目,形成种植、加工、配送、销售、采摘、研学体验一体化研学公园。四是推动“红色教育+民宿经济”组合发展。依托凯丰故里的资源优势,将红色资源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组织发展致富产业,助推民宿、餐饮、种养等行业全面发展,探索出一条以红色培训带动村民致富增收的特色发展之路。五是推动“地方+高校”双赢发展。积极与高校进行对接,深化政府和商业院校的合作,带动高校人才在企业和学校之间双向流动,将高校资源与产业融合。与萍乡学院商学院初步达成了框架协议,致力于健全产业技术服务,深化产学研一体化双赢发展。
立足全局做好“延伸”文章,让产业发展更有吸附力
一是打造先行示范点。重点打造麻山杨梅基地、麻山金蝉柚基地、腊市脐橙基地作为先行示范点,采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将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作为产业振兴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致富带头人在优品培育、促进农户就业增收等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着力延伸产业链。投资3400万元占地1500亩的湘东区区级扶贫产业脐橙种植示范基地,投资2600万元引种金蝉柚、马家柚、唐柚等项目初显成效,投资900余万元的杨梅加工生产线投产,让“制成品”身价大幅提升。三是带动农户致富增收。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模式,整合项目资金推进产业项目建设,成立带贫合作社42个,培育155个致富带头人,龙头企业7个,家庭农场2个,扶贫产业基地32个,共吸纳5000余人到基地务工,人均增收近6000元。
站在新起点,面对新使命,湘东区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决策部署,坚持真抓实干,持续奋斗,坚持建美乡村、城乡融合,奋力带领湘东百姓实现经济社会新发展、新变化。
作者简介:汤中检,湘东区乡村振兴局局长。
■责任编辑:朱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