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府优惠政策与在陆台生的社会适应性分析

2021-09-09吴萱烨

公关世界 2021年16期

吴萱烨

摘要:政府优惠政策陆续出台,台生来陆求学的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应将提高台生社会适应性作为理念和目标,有关部门也应进一步推进惠台政策的落地,并提高其转化效率,从提高社会支持、完善就业政策、完善管理制度三个方面提高在陆台生适应性,进一步提高台生留陆的可能性。

关键词:政府优惠政策 社会适应性 台生

一、在陆台生社会适应现状

关于社会适应性概念的界定,国外心理学家普遍将其与个体的外在行为相联系,即个体受环境外部影响,被动反应;而国内学者普遍将其与个体内在心理特征相联系,即个体主动地反应作用于环境。基于此,可以将适应程度在主观方面归结于认同感,在客观方面归结于适应性,尤其是“再适应性”,即当环境改变时,对于新环境的适应程度。

(一)主观方面——认同感

认同,即心理归属。当前台生认同感主要体现在身份认同、文化认同、主权认同三个方面。

就台生的适应性而言,最基本的是民族认同,假如台生对中华民族没有归属感,那么就很难接受中华民族集体记忆,遑论主权认同。就民族认同而言,根据郑敬斌和任虹宇所得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陆台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度达65.4%。由此可见,台生对于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度很高,但是在国籍认同上,“台湾人”认同感却连续几年高于“中国人”,且由于中国台湾地区的特殊性,国籍认同并不完全代表主权认同,“中国”或被辩称为“中华民国”。由此可见,台湾民众的主权认同感可能比所得数据更低。想要达成文化认同,首先需要对文化有正确的认知。但是,台湾青年世代不同于老一辈人拥有大陆生活经历,加之受到岛内“去中国化”教育的影响,对于大陆形象的正面宣传不够,导致台生对于大陆认识有一定偏差,加上地理的隔阂,台湾青年对近年大陆的建设参与度弱,疏离感强,很难拥有共同的集体记忆。但是根据新华社台北2019年12月26日公布的民调显示,有高达82.5%的台湾民众认同台湾文化的基底是中华文化。由此观之,台湾民众虽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较高,但是可能存在对于“中华文化”本身归属和“中华民族”认识不清,对国家认同存在混淆的状况。文化认同也可以体现在制度认同上。至2020年8月,对中国公民免签的国家或地区约是台湾地区的一半,这在很大程度上让台湾人民对岛内政治有较高的自信,进而导致文化认同感、制度认同感的下降。

(二)客观方面——适应性

影响台生社会适应性的客观因素有社会舆论、社会价值导向、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社会交往等。

在社会支持方面,有关部门持续加大优惠政策力度,高校也积极开展相关讲座或者联谊活动。在社会交往方面,根据社会认同理论,由于自尊心,人们更倾向于把优秀的品质归结于自己所属的群体。由于长时间接触到的表述均为“台湾同胞”等,因此,大陆师生更倾向于把台生与自身视为同一群体,进而,大部分的师生并不会对台生产生负面印象,由此能够推断,台生在日常交往中有很大可能不会因其身份而受到歧视,进而能够拥有正常的社会交往。加上绝大部分地区会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联谊活动或交流会,也有助于台生形成自己的社会关系网。在价值导向部分,大多数青年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是网络媒体,也包括台生。但由于在台湾地区可以登陆外网,所以台生更容易受到境外言论的影响,而部分有特定意图的言论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台生的价值观念。最后,台湾方面将教育问题政治化,阻碍台生来陆,也会对台生适应性产生一定影响。

二、影响在陆台生社会适应性的因素

(一)正式制度

社会支持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性。而政府优惠政策无疑为台生提供了各方面的支持和保障。近年来,与台湾青年有关的优惠政策大致涉及对台生和陆生采取同等待遇、针对台生群体制定单独政策两方面。

(二)非正式制度

(1)信息渠道

信息发布渠道的明确性,直接影响了台生对信息的接收程度,如果信息发布渠道不明确,加之台生不如陆生拥有较为广阔的社会关系网,那么可能造成信息闭塞甚至垄断的现象,进而导致台生对优惠政策等信息的接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甚至难以接收,那么台生就可能产生疏离感和被孤立感,对现实的适应性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2)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对台生的适应性影响更多体现在主观方面。但是“外在”的身份是通过制度安排和舆论产生,思维意识是过去的回忆映射,个体的身份认同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族群的集体记忆。也就是说,身份认同不仅取决于当下的舆论,还取决于过去,但是台生受时代限制和岛内运动影响,较难拥有相对客观的中华民族历史记忆。因此,社会舆论和制度安排至关重要。

(3)价值认同

文化认同的本质是价值认同。内心认同才能践行,当某一种价值观念真正根植于某一群体,这一群体的稳定性可能将会有一定的上升,進而有利于提升情感认同,一旦找到情感的共鸣点,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台生归属感,使台生更好地融入集体,从而有利于集体记忆的形成,进而提升台生的社会适应性。

(4)生活环境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生物对于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由此可见,当环境变化时,不一定会导致生物适应性降低,从而可以推断,当外界为台生创造更有利于台生发展的环境,那么台生适应性可能会有一定的提高,也就是说,这可能导致台生对大陆环境的适应性高于对台湾地区的适应性,并且,社会关系是个体对所属群体认同感的来源,因此,推动台生与陆生通过地缘关系创建社会关系网,有利于提升台生的认同感。

三、提高在陆台生社会适应性

(一)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

根据既有的调研,部分台生和涉台部门工作人员对于相关政策不甚了解,因此,可开设相关培训课程,确保台生和涉台部门工作人员知晓相关政策。同时,明确各项信息的官方发布渠道,避免信息垄断。再者,推动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线上可强化社交平台交流功能,提高台生社会融合度,线下可推广“体验式交流”。根据心理学上的“多看效应”——越熟悉越喜欢,台生更常接触大陆民众、与大陆民众越熟悉,且“首因效应”——初次印象好,那么喜欢大陆民众的可能性就越大,进而愿意加深与大陆民众的交流,了解大陆后,对大陆的印象可能就会更好,根据社会认同理论,归属感增强,适应程度也会提高。

必须注意,应尽量避免让台生在群体中过于突出,而应使其尽可能融入陆生朋友圈,交流多,改观可能就更明显。台生陆生更加亲近,那么相对较容易向台生传递正确的政治观念,从而实现台生价值观念本土化。最后,在正式制度方面,各地区应进一步细化惠台政策,并使其充分发挥政策的实质性效用。在非正式制度方面,可通过增强文化的包容度,吸收台湾地区现有文化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文化,降低台生文化认同难度。

(二)完善台生就业政策

首先,对台生实施“国民待遇”“市民待遇”,加强各方面的“衔接”工作,例如扩大资质证照彼此采认,可对台生发放一定年限的暂时居民身份证(非台胞证)。目前,一些较大的网上就业信息平台在投递简历时证件信息仅有身份证和护照,这一方面会让台生产生疏离感,另一方面也会在就业方面增加台生的不便,从而降低台生留陆可能性。同时,一部分中小企业存在因手续复杂且政策适用模糊而拒绝录用台生。因此,应简化录用手续,两岸有关部门应牵头细化相关政策、就职及社会保障等规定,同时建立相关的监督管理机制,必要的是加强对各企业的思想教育工作,向各类用人单位宣传相关政策,尽可能避免台生在实习及就职方面受到歧视,同时对录用台生的企业可提供一定的奖励措施。

(三)完善台生管理制度

首先,应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制度,加强思政队伍建设,提高其专业性、稳定性,保证台生管理机制的连续性。同时避免对台湾相关问题的表述过于意识形态化。其次,可召开专题沙龙,倾听台生诉求,提高台生幸福感和参与感。最后,可举办民俗体验,文化课堂等活动,唤醒台生的“群体知觉”,强化台生归属感,提高活动质量,不单一、不形式化的只是讲座或者是只存在于台生之间的联谊,虽明确思想,但把握尺度,既要明确正确的政治观念,又不能引起台生的反感,采取相对和缓的方式潜移默化,例如举办与中华文化有关的辩论或学术沙龙,让台生在准备的同时加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寻找共通的部分,尽可能降低其对于中华文化的疏离感,提高台生文化认同。

四、结语

台生是两岸交流的重要群体,通过不断完善正式制度,可以提高台生适应性,从而提高台生的留陆可能性,台生会因其留陆意向而主动拓展当地社会关系,进而建立社会关系网络,就此进一步促进非正式制度对台生适应性的提高,通过群际接触推进群際关系改善,增强两岸民众的认同,促进两岸人民的和平交流与发展。

资助课题:本文系福建省2020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台生政治偏好和投票倾向调研——以福建高校台生群体为样本”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郑敬斌,任虹宇.在陆台生国家认同现状及提升路径探析[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38(03):41-48.

[2]吴济海,查文晔.民调显示逾八成台湾民众认同台湾文化的基底是中华文化[EB/OL].http://www.tibet.cn/cn/Instant/ domestic/201912/t20191230_6729871.html,2019-12-30..

[3].仪平策..“文化认同”应是“制度认同”的内在根源和深层基础[J]..四川统一战线.2013,.000(003):4-4.

[4]贾友军,綦群高,王英姿.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79-82.

[5]黄斌.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研究[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05):178+176.

[6]马迎辉.滞留的双重意向性与直观原则[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06):5-11.

[7]佐斌,温芳芳.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认同[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02):17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