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周边外交的历史进程及未来展望
2021-09-09徐子寒
徐子寒
摘要: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周边外交实践过程从萌芽阶段到调整与发展阶段再到主动参与阶段,每个阶段的周边外交理念与实践都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70多年的周边外交实践经验证明,国家利益是基础,在积极推进中国周边外交的同时,中国政府坚决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在中国周边外交实践过程中不断革新,坚决维护国家安全。
关键词:新时代 周边外交 挑战 未来展望
一国的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都需要一个和平安宁的外交环境。本文先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周边外交的实践历程,再结合新时代周边外交的新特点,然后分析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面临的挑战并进行展望。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周边外交发展的历史回溯
(一)萌芽阶段(建国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末)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采取孤立封锁新中国的政策,新中国面临着极其险恶的国际环境。毛主席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周总理也表示,一方面,是同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兄弟的友谊。另一方面,是反对帝国主义。新中国在越南抗法民族解放战争中给予了很大帮助。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国力尚弱的新中国毅然出兵援助朝鲜。中国坚定地将“一边倒”外交战略视为外交战略的核心,在抵御美国侵略、保护新生政权、赢得苏联援助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进入60年代,中苏两国关系恶化,中国的周边外交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首先,美国派兵大肆侵略越南,国家安全严重受到威胁。其次,苏联在中苏和中蒙边境上不断制造摩擦,形势岌岌可危。借助美苏对中国的敌对之机,中国周边国家也趁机对中国形成了一个包围圈。这一时期,周边多个国家对中国虎视眈眈。向东有美国、日本、韩国、菲律宾步步紧逼;向北与苏联激烈对峙;向西南与印度兵戎相见;向南与印尼、南越同样关系紧张。面对日益恶化的周边环境,中共领导人提出了“两个拳头打人”,即“两条线”——既反美又反苏的外交战略。中国政府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20世纪60年代初分别与巴基斯坦、缅甸、蒙古等国家和平解决了悬而未决的历史问题。
(二)调整与发展阶段(1971年——1991年)
20世纪70年代世界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中苏从建国初期的亲如兄弟到因分歧渐渐走向敌对。苏联开始大肆在中苏边境集结重兵,大规模建立常规装备和核武器装备,同时妄图通过联合蒙古、印度等国家对中国形成威胁包围圈。毛泽东显然意识到要改变外交政策才能改变中国目前不利的外交环境。中美两国领导人同意通过秘密渠道会谈,即第一次的巴基斯坦渠道和罗马尼亚渠道,经过艰难地谈判后,基辛格秘密访华成功。随后为了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保密性,两国领导人意识到必须面对面会晤,于是巴黎渠道和纽约渠道诞生了。中美关系在僵硬了20年后终于出现了转折点。有了前期的基础,两国于1979年正式建交。
进入80年代,中国与南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始终保持着良好发展。中朝关系更加紧密,中印和中韩关系也得到了改善。
(三)主动参与阶段(1991年——2012年)
冷战结束,中国周边外交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美国在亚洲事务中依然比较“积极”,尤其是1993年克林顿上台对华态度就更加强硬,周边外交环境并不是十分明朗。双方在台湾问题和人权问题等问题上分歧不断。
相比于跌宕起伏的中美关系,中日关系在这个时期显得十分平稳。当西方等国“制裁”中国时,日本政府虽与西方国家保持相同的立场,但又与西方各国拉开了一段距离。两国高层领导人多次互访,中日两国的经济得到了良好发展,在经贸等领域的进展也十分顺利。但是中日关系的发展仍旧存在很多阻碍,例如钓鱼岛问题和日台关系问题等,都是中日关系向前发展的“绊脚石”。江泽民在1998年11月访问日本,中日两国就21世纪中日关系的发展方向与框架达成共识,中日关系的发展,中国的周边外交环境也更加安宁稳定。
二、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理念
当今国际形势依然充满许多变数,习近平主席继承和完善了党的历代领导人的周边外交思想,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思想。
(一)“亲、诚、惠、容”理念
亲,指“要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讲平等、重感情;常见面,多走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诚,中国坚持真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不论国家大小,实力强弱,一律平等对待,只有这样周边国家才能尊重中國。惠,将“互惠互利”原则提升至“命运共同体”高度,在与周边国家开展合作方面,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不仅使中国的发展更好地惠及周边,同时也使中国从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以更加包容的思想和更加开放的胸怀促进地区合作 发展。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一,国与国之间坚持平等对话,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第二,国与国之间增强合作,共同发展。在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也可以带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比如近几年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愿意将自己的经济成果和周边沿线国家分享。“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第三,对每一种文明都要接纳包容。强调“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三)亚洲安全观
“亚洲安全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共同安全,安全应该是普遍和平等的。不会出现只有大国安全而小国不安全的情况,也不会出现一些国家安全另一些国家不安全的情况,更不会有以舍弃他国安全而换取本国安全的情况。第二,综合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都要重视,不可厚此薄彼。第三,合作安全,就是要通过对话合作促进各国和本地区安全。第四,可持续安全。就是要发展和安全并重以实现持久安全。
三、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面临的挑战
(一)美国盟友的“支持”给中国周边外交带来阻碍
日澳两个盟友在南海问题上紧随美国的步伐,日澳两国介入南海的力度相比之前有所加大。不仅如此,澳大利亚和日本近年来还加强了对菲律宾、越南等国的军事援助。越南国内成立了三个经济特区,越南民粹主义力量却借机扭曲事实,在国内造成“反华”声势,并举行游行。
(二)缺乏代表性和包容性的亞洲地区安全机制
现在,亚洲地区安全形势并不乐观。在阿富汗和叙利亚等国,军事冲突等传统安全威胁依然存在。美国强化与日、澳、韩等盟友的同盟关系。另外,亚洲国家也面临着恐怖主义、传染性疾病和毒品泛滥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亚洲国家虽然面临共同的安全威胁,但由于各国在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文明等方面都各有特色,使得亚洲国家并不像欧洲国家一样拥有强烈的共同身份意识,各国在亚洲地区安全问题的认识上意见不一,才会出现亚洲国家在经济上依赖中国,政治上依赖的美国的现象。
四、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的未来展望
(一)积极推进成立包容性更强的地区安全机制
作为泛亚洲安全论坛,亚信会议作为泛亚洲安全论坛在核心理念与机制建设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于中国而言这是个良好且难得的机遇,在亚信会议的基础上中国可以贡献自己的力量与方案积极推动建设地区安全机制。
第一,不同国家对亚洲地区安全建设各自持有自己的看法,中国要倾听各国的多样建议和诉求。亚信会议是亚洲涵盖范围最广的安全机制,不仅囊括了俄罗斯和中国等大国,也吸收了亚洲多数中小国家。第二,中国坚定不移地支持亚信会议强化本身能力建设和制度结构的完善。
(二)努力推进中美两种体系兼容共存
在美国重视“印太”的局势下中国愈想平稳开展周边外交,必定要将中美关系放在重要地位。中国提倡的多边合作体系与美国奉行的双边同盟体系是矛盾与机会共存。从现在到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美主导的两种体系模式若要共同发展,就必须找到连接点,尽双方最大努力发展相通的一面。
建立两种体系的连接点需要亚洲各国的努力与贡献,而不是单单仅靠某一个国家或某几个国家。就现在而言,美国在冷战时期领导的亚太同盟体系的影响力丝毫不减。亚太地区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深受其渗透。中国参加建设区域合作机制起步较美国而言太晚。中国倡导的多边合作体系与美国主导的亚太体系相比,在凝聚力和成熟度上都远逊色于美国主导的亚太体系。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让美国心存疑虑与警惕。中国若是采取强烈措施,中美之间很有可能爆发激烈的对抗,这将给中国和平的周边外交环境制造极其恶劣的影响。因此,中国要增强多边机制建设,与美国保持不冲突不对抗的关系,维持现有的良好互动,稳步成立开放包容、健康发展还兼有亚洲特点的地区体系。
五、结语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不断变幻的世界形势,中国周边外交政策也随着在国际环境的变化不断变化。从现在到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周边外交仍然是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心,中国周边外交自然也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环境,不断总结思考过去70年来周边外交的经验,根据国内外实际形势形成新的应对策略,从而在新时代努力维护周边外交环境安宁,保障国家周边安全。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3-147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1-2.
[3].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303-304.
[4]石源华.新中国周边外交史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9..75-491.
[5]李益波.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理念、内涵和实施路径[J].国际论坛,2019,21(3):1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