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开说谎心理的面纱
2021-09-09马志国
马志国
先要说明的是,这里谈到说谎,我们脑子里先不要做道德评判,这与道德无关。而是把它作为一个心理问题来看待。揭开说谎心理的面纱,就是看看说谎背后的一些很有意思的奇妙心理。
说谎,也许可以算是人的一种天性了。
有这样一个实验。一个小孩儿被领进实验室,研究人员要求他面朝墙壁站好,然后会告诉在他身后几米的地方放了一个很好玩的玩具。把玩具放好后,研究人员告诉孩子,自己要离开实验室一会兒,并要求孩子不要回头偷看摆好的玩具。当然,隐藏的摄像机会拍下孩子的一切举动。随后,研究人员回到实验室,问孩子是否偷看了。结果表明,在已满3周岁的孩子中,大约有一半的人会撒谎;已满5岁的孩子,则都会撒谎了。
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从来没有说过谎。有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人在一天里会有两次严重的说谎,1/3的人与人谈话时都会含有某种形式的说谎,超过80%的人会为了获得一份工作而说谎。
但是,人们却往往并不能准确地识别说谎。有时候,即便我们费很大劲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在说谎,也不过和掷硬币差不多,没准。比如,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说谎者倾向于避免目光接触,会紧张地搓手,在座位上坐立不安等。
事实真是这样吗?研究人员曾经仔细对比说谎者和说真话者的视频。他们坐在电脑前,一遍又一遍地观看两种人的视频。每次放映的时候,观察者都会仔细寻找特殊的行为,比如每次发现微笑、眨眼或手势后便按下一个按钮,电脑会记下他们的反应。结果发现,说谎者和说真话的人一样,他们也会正视着你,并不会紧张地搓手,也不会在座位上坐立不安。反而说谎者要比说真话者显得更为沉静。可见,一个人是否在说谎,与是否直视你的眼睛、是否有很多手势、是否坐立不安,几乎没有什么关系。
那么,到底有哪些迹象能够揭示谎言呢?
研究结果给我们的答案是,说谎者和说真话者在行为方面的可靠差异在于遣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就是说,更为可靠的说谎迹象,是人们说话的语气和他们不经意间的遣词造句。
研究发现,在说谎的时候,给出的信息越多,就越有可能自找麻烦。所以,说谎者的话一般没有说真话者那么多,而且提供的细节也相对较少。说话时停顿和犹豫不决的情况比较多。为了与谎言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会尽量避免使用指向自己的词语,比如“我”;此外,他们也不会谈及自己的感受。对于说真话者可能忘记的琐碎细节,他们却记得一清二楚。
学会了聆听这些神秘的信号,你就比较容易揭开说谎者的面纱了。
尽管如此,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依然未必就能准确判断对方是否在说谎。
研究发现,在婚姻中我们甚至不能辨别自己的另一半是否在说谎。在相关的一系列实验中,让已结婚多年的人看一连串的幻灯片,幻灯片上是一个非常迷人的异性。然后,要求这个人尝试让自己的另一半相信,他并不觉得那位迷人的异性有什么吸引力,就是说他并没有被那位迷人的异性所吸引。结果发现,即便很多相处多年的夫妻,也很难发现自己的另一半正在撒谎。由此可以推论,很多结婚多年的夫妇之所以能够长相厮守,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原因,可能就在于彼此不能识破对方的谎言。换句话说,如果所有谎言都能识破,就难以想象夫妻怎样厮守在一起了。如此说来,平常的生活中,人们不能准确辨别谎言,也许正是上帝赐予人们的一个福音。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徒”,是不是也蕴含了这个意思呢?
你是个善于说谎的人吗?
回答之前,不妨先做一个有意思的实验。实验很简单:抬起你平常用来写字的那只手,用食指在前额上画一个大写字母“Q”。我们会怎样画呢?无非两种情况:有些人画的Q是给自己看的,也就是Q的小尾巴是朝向前额的右手侧。有些人画的Q是给对面的人看的,也就是Q的小尾巴是朝向前额的左手侧。这个实验能够大体衡量一个人的自我监控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强的人,倾向于让对面的人看到自己画的是一个Q。而自我监控能力弱的人,则会专注于让自己看到画的是一个Q。
那么,这种自我监控能力跟说谎又有什么关系呢?
自我监控能力高的人,比较注重别人怎么看他们,喜欢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能够很快让自己的行为适应所处的环境,并且很善于操控别人看待他们的方式。因此,这种人更有可能成为撒谎高手。自我监控能力弱的人,他们的行为在更多的情况下,是由他们内心的感受和价值观所左右的,他们并不太在意自己的行为会给周围的人造成什么影响。因此,这种人在生活中不太会撒谎,也不太可能欺骗他人。
编辑:汐颜 xiyanbianji@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