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楼兰本《急就篇》与传世章草的异同

2021-09-09郭岩

参花(上) 2021年9期

摘要:史游的《急就篇》是西汉元帝时为学童编的一部字书,盛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部用章草书体书写的传世佳作在史书中也有记载。上世纪二十年代,在楼兰地区的考古发掘中,新出土了一份《急就篇》。根据考古研究发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墨迹,是现存最早的《急就篇》章草墨迹版本,字法严谨,古拙天真,与传世的章草作品殊为不同。本文将其与传世的章草作品进行比较,来说明其传承意义。

关键词:《急就篇》;楼兰本;传世章草

以章草和隶书笔意的楷书字体书写完成的楼兰本《急就篇》,与其他以章草或楷书书法写的《急就篇》不同,例如《急就篇》松江本、《急就篇》玉烟堂本、赵孟頫临《急就章》、邓文原《急就章》、宋克《急就章》等,这体现了新出土版本和传世版本的一个不同点。另外,楼兰本《急就篇》和传世版本的不同点首先在于书写的字体不同,之前出土文书敦煌遗书残纸、木觚木简、洛阳砖等,《急就篇》的书写文字大都是使用隶书、有隶书笔意的楷书或章草所书写。秦统一后,也统一了文字,所有的《急就篇》书写都是用章草书体书写的。

“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兼书之,汉俗简惰,渐以行之是也。此乃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连急就,因草创之义,谓之草书。”唐张怀瓘的《书断》卷上有此记载。

一、背景

史游《急就章》的字书是“以草正草”,意思就是“草书法则”,简而言之就是“草法”。由于文献研究的片面性和考古实证的缺乏,长期以来使得《急就章》书体的争论不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苍颉》正字的误读;二是对“解散隶体”的时空错位;三是对《急就章》“篇”“章”异说;四是对颜师古《急就篇注》的讹误以及出土汉人《急就章》實物均为隶书。由古隶演变而来的章草,在西汉元帝、成帝统治期间成熟。考古发现:史游以章草作《急就章》可能就是在元帝时期。现存的松江本与西汉简牍章草的字法,笔法不尽相同;而与东汉以后的章草笔法略有不同,是由于《急就章》为古隶章草,东汉以来已变为今隶。由章草的典型笔法“波磔”中可以看到,《急就章》为隶书趋势,东汉章草为楷法。从而证实史游所作的《急就章》为西汉之物的可能性。

粤维汉黄门令史游创为急就章草法,流传至于吴晋,有钟繇、皇象、卫夫人、王羲之及索靖等诸家之书,而元魏有崔浩者,亦以能写急就,有声于世。顾自唐颜师古之急就篇注出,而魏晋诸家章草之书悉废,此固由颜监舍章而存正,而世之言急就者,始于蒙求,以至成学之士亦只惟其文,不惟其书,此一失也。又颜氏注所录急就正文,与松江石刻皇象章书对勘,即此章正二本,时有笔迹异同,及互为疑似牵混之处。可见颜监不但不存章法,而释正亦且不依当日章草由隶书省变之原体,致使后人之校录急就者,以隶草之笔法,不能与正书之笔画相同,遂多构别体俗书,或则易假字为本字以迄译之。

二、楼兰本《急就篇》与传世《急就篇》章草对比

可以说,松江本是传世的章草《急就篇》版本中最早的,根据松江本还翻刻、书写有玉烟堂本刻本、赵孟頫本、邓文原本、宋克本等,这些版本大多数是从松江本中产生,或者以松江本为基础增减变化而来,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说,松江本体现了传世《急就篇》在章草方面的主要价值。松江本名字的由来是因为碑石存于松江府学,是刻本。皇象出生在三国时代较晚于章草通行的汉代,也是那个时候书写的松江本《急就篇》,但皇象的章草书法造诣极高,比起汉人,不遑多让。《书断》也有记载:

“象官至侍中,工章草,师于杜度。右军隶书万字皆别,休明章草万字皆同,各造其极。”

章草这一书体至少在汉代章帝时期形成了定式的写法,而在楼兰本《急就篇》的章草书部分和松江本《急就章》在很多方面差异较大,例如用笔、字势、结构、章法等。更不要说到了更晚的赵孟頫、邓文原、宋克等的墨迹本中,那就差异更大了。总体来看,赵孟頫等后世的书家已经看不到汉代的章草作品,依赖于松江本,草书书法上融入了许多现今草书的运用简写、省并的处理方法,从而与对应的今草书写规范更接近。

楼兰本《急就篇》中,“与”字的写法和传世的《急就篇》中的写法不同,与楼兰本《急就篇》相同的写法可以在马圈湾汉简中看到,之后的法帖诸如《豹奴帖》,《智永千字文》中也沿袭这样的写法。而在沿袭了松江本写法的赵孟頫本、邓文原本、宋克本中,“与”的草法有差异,由此可见,楼兰本的写法是准确的章草写法,是更高古的草法书写法则。从具体的写法来看,楼兰本的书写是以藏锋入纸,连续的几个曲线使转完成字形,但在松江本以后的作品中“与”的写法入纸都有明显的提按,线条之间通过提按和分段进行连带,这种写法与今草的要求更相接近。

“诸”字进行了常见的笔画简省,在章草、今草的草法简省方式中,言字旁与日字结构都有特定的简省方式,楼兰本《急就篇》中言字旁简写为一条带有向右上方连带部分的竖线,日字结构简写为弧线。松江本写日字结构的简写方式为连写的两个点画,这是常见的两种日字结构减省草法。

“物”字写法在楼兰本《急就篇》中草法没有简写,与隶书、楷书的写法相近,左半结构是清晰的牛字旁,右半边主要结构写为勿。松江本的写法中,左半的牛字形成了完整的连带,右半勿字结构顺应左半牛字的提画连带简写,第三笔、第四笔撇画进行简写,今草中的常见写法也是这个处理办法。在今草中,右半部分都做出了简写,其中最为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王羲之、智永、孙过庭的草书,另外,赵孟頫在其他书帖中也存在简写的写法。这说明楼兰本《急就篇》与赵孟頫本、邓文原本以及宋克本也有相同之处,可以猜测书法家在进行章草书写时,可能为了迎合当时的意境,没有刻意地将一些字的写法经过太多的减省处理。

“加”字经过草法减省后,字的写法与隶书、楷书写法区别较大,楼兰本《急就篇》中,左半边的力字和右边的口字基本保持了隶书的形态。而传世《急就篇》书写减省许多,口字部分直接是连写的两点替代,力字部分也省写为长的弧线。在笔画线条的书写中,传世《急就篇》版本笔锋尖落露锋入纸,提按变化清晰。

将楼兰本《急就篇》与传世《急就篇》进行比较,一方面,“与”“诸”“物”“加”这四个字出土本和传世版本草法是有区别的,对这四个字进行草法分析,可以看出草法的减省方法不同;另一方面,对比使转笔法的运用,传世版本《急就篇》点画书写方式里面已经有较多提按的写法,与楼兰本《急就篇》多运用曲线、直线的使转笔法大有不同。由此可知,楼兰本《急就篇》是更为准确的章草写法,而传世的《急就篇》受到今草、楷书笔法的影响。

三、楼兰本《急就篇》与刻本章草書法对比

由于章草通行的时期较短,故而章草作品存世较少,常见的大多都是唐宋年间的刻帖,包括卫瓘《顿首州民帖》、索靖的《月仪帖》《七月帖》等,而陆机的《平复帖》、隋人书索靖《出师颂》,也是比较罕见的存世较好的墨迹本。

章草的笔法以“使转”为要,索靖的《月仪帖》《七月帖》都是使用这种笔法。“俱”“书”“大”等字是以直线落笔,然后形成曲线的造型,都是旋毫不断地使转用笔所书写的。但也有与传统《急就篇》章草写法不同,“大”字的倒数一笔为点,而在章草或者叫《急就篇》写法名称中,应该叫作波磔写法,说明部分笔画或文字受到后世的写法影响,与《急就篇》产生了差异,索靖的这两个刻本都是千年后的人们翻刻的,原迹已经遗失。

再比如,卫瓘的《顿首州民帖》中常见一种反捺的写法,这也与章草的波磔写法不同。形成了向下的纵势,这是与《急就篇》章草的波磔横势取法不同的,向下的纵势是为了与下一字的写法相连带,打破了传统章草“字字独立”的写法。史书上记载卫瓘学习张芝的草法,又加入自己的写法,表现出“流便”“妍媚”的特点。

四、楼兰本《急就篇》对章草的传承

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西北地区的书法史一说为中原书法的余续,当时的西北居民与中原交往密切,以交通要道敦煌一地为例,张芝、索靖等都是敦煌人,担任过戊己校尉长史的索靖,在西北居住过,这些书法家既是敦煌书法家中的典范,也对当地的书风有很大影响力,楼兰本《急就篇》是入学者的练习之作,由此可见,当时书法艺术应该是非常盛行和普及的,楼兰本《急就篇》也可为西北地区章草的代表作品。

通过在以上具体的草法、笔法以及字势的各种对比,可以看出由于时代的改变,章草的书写方式有所不同。从时间演进的角度来看,楼兰本《急就篇》的书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版本,而后松江本是比较晚的,最后才是元明诸家根据松江本书写的墨迹。所以,元明诸家的墨迹本与松江本是一脉相承的,它们章草的字形、草法、笔法也都很相近,这也说明至少在唐代之后章草书写受到楷书、今草的影响很大,字法上、笔法上都有很大变化,在其中笔法上有了诸多的提、按、顿、挫的写法,与汉代的书写有了一定差别。

除了书法艺术上的传承价值,楼兰本《急就篇》还符合用两种书体书写的字书书写传统。字书的作用是正字,用当时社会通行的书体书写把标准的文字推行开来,章草通行的时代是汉到南北朝之间,这一时代同时孕育出了楷书、隶书。所以,出现了多种文字的书写字体并存的情况,楼兰本《急就篇》对应中原地区的文化环境,而篆书、隶书包括楷书、章草都已经通行开来,甚至由于场合、应用器物等条件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字体需求。例如:用古文、隶书、篆书三种书体并列书写的《正始石经》,就是现存于世的曹魏正始二年刊刻。到后来,以楷书、今草两种书体书写并广泛传播的字书《千字文》,是唐代书法家智永所书的,用楷书、篆书两种书体书写的《汴学石经》,是宋代刊刻的,多种字体书写的方法可以满足不同书写者学习书法的需求。另外,当时政府颁布的字书也为书写者提供了学习的材料,这样格式的字书书写也流传到松江本《急就章》,字书的一脉相承由此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崔尔平,编.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崔尔平,编.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3]李永忠.草书流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

[4]刘伟杰.《急就篇》研究[D].山东大学,2007.

(作者简介:郭岩,男,硕士研究生,四川文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书法)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