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周县甘曲湿地保护与恢复研究
2021-09-09马立荣徐志高谢宜飞
王 磊,马立荣,徐志高,谢宜飞
(1.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南调查规划设计院,湖南 长沙 410014; 2.赣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1 引言
林周县甘曲湿地作为拉萨河流域重要的湿地之一,也是国家I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的越冬地,该湿地在改善周边小气候、维持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1],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湿地中的动植物资源量能客观反映湿地生态环境的质量,对湿地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管理缺失,导致甘曲湿地面积萎缩、湿地沙化、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威胁,由此,开展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功能和维持物种多样性的工程治理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张芸、马国强等在湿地保护和恢复方面已经做了有益的探索[2,3],本文在借鉴和学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提出甘曲湿地保护和恢复的原则、目标和具体措施,为甘曲湿地的科学管理给出建议。
2 甘曲湿地概况
2.1 地理位置
甘曲湿地位于林周县甘曲镇阿姑苏嘎村境内,紧邻林周县县城,总面积为2353亩,地理坐标为东经91°15′57″~91°17′40″,北纬29°53′18″~29°54′27″。
2.2 自然条件
林周县北部属拉萨河上游及其源流区域,平均海拔4200 m。林周县属高原季风气候区,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年均气温5 ℃,年均降水491 mm,夏季雨水集中,年均日照时数3000 h,无霜期120 d。甘曲湿地是林周县域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是维持林周小气候的重要生态屏障。甘曲湿地水源主要是由北侧的塔玛邦堆山南坡雨水汇集而来,集雨面积约52 km2。
2.3 湿地植被
经2019年7月野外调查和文献查阅[4~6],湿地内共计有50种植物,分属于21科39属50种(表1),在50种植物中除了高原毛茛(Ranunculustanguticus)、碱毛茛(Halerpestessarmentosa)、蕨麻委陵菜(Potentillaanserina)、车前(Plantagoasiatica)、北水苦荬(Veronicaanagallis-aquatica)、海韭菜(Triglochinmaritima)、眼子菜(Potamogetondistinctus)、草地早熟禾(Poapratensis)、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青藏薹草(Carexmoorcroftii)、西藏嵩草(Kobresiatibetica)、水葱(Schoenoplectustabernaemontani)之外,绝大多数物种的丰富度较低,甘曲湿地整体的物种多样性较差。湿地形成了湿润草甸、沼泽化草甸和水生植物三个主要的植物群落类型,湿润草甸植物群落以高原毛茛(Ranunculustanguticus)、蕨麻委陵菜(Potentillaanserina)、车前(Plantagoasiatica)、草地早熟禾(Poapratensis)等为建群种,沼泽化草甸植物群落以海韭菜(Triglochinmaritima)、青藏薹草(Carexmoorcroftii)、西藏嵩草(Kobresiatibetica)等为建群种,水生植物群落以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水葱(Schoenoplectustabernaemontani)、眼子菜(Potamogetondistinctus)、北水苦荬(Veronicaanagallis-aquatica)、碱毛茛(Halerpestessarmentosa)等为建群种。
表1 林周县甘曲湿地植物物种名录
2.4 湿地受威胁现状
近年来,由于湿地周边经济活动增加、人为活动频繁,存在用水加剧、放牧过度等问题,导致湿地水质恶化,水体遭受污染。水位下降和放牧进一步导致湿地沙化、湿地生态功能退化,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实地调查表明,甘曲湿地内固体污染物随处可见,对湿地景观和生态功能造成影响。
3 湿地保护与恢复原则
3.1 生态性原则
从维持湿地生态功能和结构完整性、防止湿地沙化、退化的角度出发,进行适度人工干预,使湿地地貌、水系、植被等组成要素形成一个有机复合体,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3.2 科学性原则
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湿地保护和恢复的优秀成果方案和经验做法,结合湿地的保护管理目标,采取针对性的保护和恢复措施,做到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重点突出、成效显著。
3.3 易操作性原则
充分考虑地方的经济条件、技术限制和管理体制,坚持多层次、多种途径、多种措施并举的办法,突出重点项目建设,设计的保护与恢复措施要易于操作、可执行,同时带动当地的劳动就业。
4 保护与恢复工程
4.1 保护与恢复目标
开展甘曲湿地保护工程、湿地恢复工程及湿地宣教和巡护工程,采取网围栏建设、防护林营造、湿地植被和水文条件恢复等措施,恢复湿地自然条件和生态功能,增大水鸟栖息地,提高物种多样性,营造山水林田湖草相统一的复合生态系统。通过宣教和巡护工作,提高周边居民的保护意识,使其参与到保护湿地的行动中来,促使区域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
4.2 湿地保护工程
4.2.1 网围栏建设
为了保护湿地不受破坏,同时防止新造的防护林带被牛羊啃食,也为了给保护动物黑颈鹤营造更好的栖息环境,结合湿地实际情况,在湿地四周设置双层浸塑双边丝护栏网,并在适当的地方保留出入口。
4.2.2 防护林建设
生态防护林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减少污染、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增强人民身体健康等多种功能。
通过种植左旋柳和细叶红柳,在湿地四周建设环湿地生态防护林带2844 m,带宽3 m(图1)。防护林主要建设在人为活动较多的村庄、道路、农田与湿地交界处,起到人类活动空间与自然生态环境物理缓冲的作用,同时起到保护和恢复湿地水鸟栖息地的生态功能。
图1 网围栏和树种配置俯视
4.3 湿地恢复工程
4.3.1 湿地补水
每年6~9月是西藏的雨季,是一年中雨水最集中的时候,林周县的雨季通常集中在7~8月,雨季雨水充沛,然而11月至翌年2月,往往是旱季,这个时候需要给湿地补水,以使湿地水位达到动态平衡。充分利用原有渠系(1.4 km),疏浚其中400 m原有的土渠,铺设引水管道170 m,增设必要的涵、闸、桥、管等水利设施,从北干渠引水为湿地补充水源。
4.3.2 湿地保水
出于灌溉等需要,甘曲湿地腹心区域开挖了多条直线形人工河道。这些河道以及农田灌溉用水导致湿地水位下降,湿地水量流失严重,给湿地生态造成了较大影响。
(1)回填部分湿地内人工河道,重建历史水文条件,扩大自然蓄滞洪区域,促使湿地水位回升。种植乡土水生植物,促进湿地生态功能恢复。
(2)湿地出水口设置水闸,保证湿地蓄水量的同时方便及时调控湿地水位。在雨水充沛季节可泄洪,水量枯竭时期保土蓄水,兼顾下游农地的用水需求。
4.4 湿地宣教和巡护工程
4.4.1 科普宣教
在甘曲湿地出入口、重要道路分岔口及往来人员较多区域安放综合展示牌,对甘曲湿地进行概括性介绍,内容包括湿地所在位置、面积、地形地貌、气候、动植物资源,湿地的生态功能、自然与文化特色景观等。设置永久性的宣传牌,宣传内容为《自然保护区条例》等。
4.4.2 湿地巡护
结合生态扶贫、精准扶贫工作,在甘曲湿地周边村庄聘请当地农牧民参与湿地巡护管理。日常巡护查看是否有破坏湿地生态环境的事件发生,是否有危害湿地健康的行为,如有发现,及时上报。通过巡护减少破坏湿地行为的发生,减少污染物排放,更好的呵护湿地健康。
5 保护与恢复成效
经过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的建设及一年的运行,笔者于2020年10月25日对甘曲湿地进行回访调查。
5.1 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
实地调查发现,施工后仅一年余时间,湿地内植物的多样性得到提高,湿地植物群落均匀度得到增强。调查新发现6个种,分别是节节草(Equisetumramosissimum)、沼生繁缕(Stellariapalustris)、茴茴蒜(Ranunculuschinensis)、水毛茛(Batrachiumbungei)、头花独行菜(Lepidiumcapitatum)、沼生蔊菜(Rorippapalustris),说明随着湿地生态环境的变好,植物种有从别的地方扩散过来的趋势。杉叶藻喜湿性强,可在水中生长,又有一定抗旱能力,是改造低洼湿地的优质水草之一,耐水淹。杉叶藻群落在施工前只是零零星星分布,本次调查发现其已在湿地的静浅水区域广泛分布,且生长繁茂,说明湿地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现地调查发现国家I级保护动物黑颈鹤(Grusnigricollis),赤麻鸭(Tadornaferruginea)、斑头雁(Anserindicus)及棕头鸥(Chroicocephalusbrunnicephalus)等湿地鸟类在湿地中觅食,据相关资料显示[7],林周县彭波河谷有鸟类14目35科91种,占西藏自治区鸟类总数492种的18%,这些鸟类都有可能在林周湿地活动。
5.2 湿地水位上升,沼泽化草甸面积扩大
施工前,湿地由于缺水,大部分的湿地面积沙化,采取补水和保水措施后,湿地水位明显上升,沼泽化草甸面积扩大,湿地植被生长繁茂。
5.3 放牧量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围栏防护之前,湿地内放牧的牛羊数量明显过载,设立网围栏后,湿地内放牧的牛羊数得到有效控制,这有利于湿地植被条件的恢复,有利于湿地生态功能的发挥。
5.4 湿地风景更加优美
经过人工清理湿地中的固体垃圾,及一年多来湿地对水体的净化作用,甘曲湿地生态系统整体呈现出一种天蓝、水清、草绿、鸟鸣的优美的自然环境风貌。
6 结语
林周县甘曲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善了甘曲湿地水环境质量、恢复了甘曲湿地历史水文条件及保护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同时有效维护了拉萨河谷生态敏感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下一步应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切实加强湿地生态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科学管理和综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