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铁路:要让重大事故永远消失

2021-09-09宋亮

人民交通 2021年17期
关键词:巡查防洪防汛

本刊记者 / 宋亮

近日,河南郑州暴雨灾害震惊全国;随后,南方多地防汛形势严峻,长江中下游各江段相继出现洪峰。灾害面前,交通运输行业首当其冲,有关部门连下“12到金牌”预警,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全力以赴,运用多种手段防灾减灾。在这个过程中,交通运输部全力督导,送资金、送技术、送专家、送设备,助力灾害发生地区防汛抗灾;各地有关部门也频频调度多方面资源,尤其是借助科技的力量,实现防灾减灾的目的。

行动体现管理的力量

灾难面前,各界都在行动。其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是政府的主管部门的快速准确决策,和管理体系的每一个末梢的及时反应。夏季的洪涝灾害,就是中国交通运输体系综合管理水平的一次大考。而考前准备工作,则是常年常备的。

交通运输部高度重视全力支持

河南发生特大降雨后,交通运输部高度关注受灾情况,李小鹏部长等部领导第一时间给予慰问,并组织多方力量,采取“四送”给予河南交通运输防汛救灾保通大力支持。

河南发生特大降雨后,交通运输部高度关注受灾情况,李小鹏部长等部领导第一时间给予慰问,并组织多方力量,采取“四送”给予河南交通运输防汛救灾保通大力支持。

送资金——7月21日,交通运输部紧急下拨1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河南省公路灾损抢修保通支出,目前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已将该笔资金全部拨付到位。

送专家——7月21日,交通运输部安排两个救灾指导组,第一时间奔赴重点灾区,协调解决问题,指导当地开展交通运输防汛救灾工作。7月22日,交通运输部安排部公路局高级工程师赶赴河南,进行重点道路、桥梁评估,指导抢修工作。

送设备——7月20日晚,交通运输部启动国家交通河南区域应急中心物资设备,派出冲锋舟、抽水泵、长臂挖掘机、吊车、推土机、装载机、平板车、发电车、高栏运送车50多台次,日夜兼程,奔赴各个受灾点,进行应急抢险工作。7月22日下午14时,紧急调拨战备钢桥3座,赶赴国道310巩义米河镇K663+330沿河道路塌方处,连夜施工,7月23日上午即可恢复通行。

送技术——7月23日,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徐亚华将带领技术团队来河南,指导道路水毁修复,尤其对桥梁、高速公路的损坏评估、检测、修复等工作,进行现场技术指导。

据河南省当地媒体报道,河南省交通运输部门表示,在交通运输部的强大支持下,河南交通运输系统有信心,也必定能够打赢这场防汛救灾硬仗。

武汉:用科技助力防洪

铁路部门为保证旅客列车安全、准点到达,吸取今年以来灾害事故的经验教训,多地铁路部门已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大量工作人员到一线巡查检修。运用新技术助力防洪,使得防洪减灾变得高效率、智能化。

7月5日以来,武汉高铁工务段调度人员用GSM定位设备检查防洪重点区段人工巡查二维码信息,每天更新情况,掌握最新动态。

7月11日,武汉市防汛办发布预测,16日起长江武汉关水位达到29.2米,成为历史第三高位。武汉铁路部门为确保高铁安全,将多年来传统的人盯人、人盯山的管理方法融入科技因素,引入新技术、新装备,采用新战术,对高铁沿线防洪重点地段进行全天候无死角的密集监控。

武汉高铁工务段安全指挥中心负责人表示,工作中使用“insar监测系统”与三维激光扫描仪,对高铁沿线的桥梁路基、堤边坡、高大挡墙、高路堑等外部环境进行实时感应监控,提前获取因强降雨可能会导致的地质灾害信息,提前预知设备故障,将高铁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阶段。“insar监测系统”即卫星遥感监测,是指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埋入探头,通过卫星收集数据监测地质变化。

武汉高铁工务段安全指挥中心负责人表示,工作中使用“insar监测系统”与三维激光扫描仪,对高铁沿线的桥梁路基、堤边坡、高大挡墙、高路堑等外部环境进行实时感应监控,提前获取因强降雨可能会导致的地质灾害信息,提前预知设备故障,将高铁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阶段。

此外,在确保雨中徒步巡查和机车添乘巡查的基础上,铁路部门使用了防洪专用无人机,在汛期来临前,针对人不能至的地段如山高坡陡处进行空中“俯视”巡查,评估危石坠落风险;利用“水下机器人”检测机针对雨前雨后涨水情况检测高铁桥墩设施安全情况等,通过一系列“科技化”手段巡查确保防洪隐患一处不漏。

自5月初开始,武汉铁路对管内34个防洪重点单元所有感应监控系统数据信息进行了逐项分析,对预计发生水害地段提前研判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帮助铁路部门在入汛后连续数次快速高效地处理高铁行车应急故障。

南昌:智慧技术加严管体系

赣闽两省高铁沿线多为崇山峻岭,山区气候复杂多变,特别是每年进入汛期后的极端天气给防洪防汛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合福高铁武夷山路段一处隧道山脚下,南昌高铁维修段工长梁文浩正手持GPS防洪巡线手机,对准隧道防洪检查牌上的“二维码”进行扫描。扫描后,手机很快收到关于隧道名称、里程和山体概况的短信文字介绍,同时,梁文浩的定位信息也被传输到了千里之外的防洪系统终端,二者对应,表明不是用手机扫描提前拍好的照片。

“智慧防洪”是2021年采取的新手段。排查险情时,工作人员扫码后可实现防洪地点“身份识别”和巡查人员GPS定位功能。山顶上还有一个防洪检查牌,工作人员一路巡查到山顶后,还要扫一次山顶检查牌的二维码进行时间和定位确认。为防止汛期高铁沿线山体发生落石溜坍、路基下沉等地质灾害影响行车安全,工作人员必须保证对管内线路巡查到位。巡山巡河前“扫码打卡”,巡查结束后在山顶“扫码确认”,就能保证在总指挥部可以实时确认检修进程,不遗漏任何一个隐患点。

在所有防洪Ⅱ级点、危石地点设置检查二维码,检查人员抵达现场后扫码进行检查。

科技带来时代的力量

时代的进步带来了更多的科技应用。有些科技可能产生已久,但是多年来高高在上远在天边,并不为人们日常所用。中国的发展把技术的普及也带入了一个新时代,让各种存在于科学理论上的可能,被加持了时代的力量,进入生产生活当中。这种进步的背后,还是交通运输工作者的勤劳和责任心在推动这一切。

探地雷达变被动抢险为主动防范

目前,多地铁路部门正在推进防洪工作由被动抢险向主动防范转变。单独使用某种技术进行排查,总会有排查“盲区”。在京九铁路防洪加固、巡查设备的一线,为确保列车安全,南铁赣州工务段运用双电网、3D地形建模等科技、微小位移监测系统的组合系统监控汛期风险。

水患易导致城市道路出现隐形空洞,而隐形空洞正是灾后城市道路塌陷造成次生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探地雷达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高效浅层地理探测新技术,它利用电磁波,以宽频带短脉冲的形势,由地面通过天线发射器发送至地下,经地下目的体或地层的界面反射后返回地面,为雷达天线接收器所接收。通过对所接收的雷达信号进行处理和图像解释,达到探测下方有无损伤破坏的目的。

与传统的方法相比,探地雷达具有速度快,重量轻,携带方便,屏蔽效果好,精度高,图像直观等优点,凭借这些优点,探地雷达已成为目前工程质量无损检测的重要手段,应用领域十分广阔。

应急排险外检小组人员通过在汽车上搭建测试平台,运用探地雷达对灾后的路基路面进行无损检测,测试数据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检测结果将为养护方采取加固措施、消除安全隐患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对焦唐高速、连霍高速和大广高速公路的安全通行和正常营运起到重要作用。

应急排险外检小组人员通过在汽车上搭建测试平台,运用探地雷达对灾后的路基路面进行无损检测,测试数据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的万里交通科技集团的万里交科无损检测技术,可以实现对隐形空洞的快速精准检测,检测结果第一时间上报政府有关部门,避免交通事故和人员伤亡,保障公众出行安全。万里交通科技集团在得知水患灾情的第一时间就从外省抽调团队和设备,组建了支援服务团队。目前已经在河南郑州等受灾地区开展隐患排查工作。

国内最早一批成立的无损检测企业中钢国检也积极加入到各地市灾后恢复的工作中,派出多支应急排险外检小组,7月23日至25日对郑州地铁5号线、7号线连接线等现场施工基坑周围进行隐患排查,7月24日至26日对焦唐高速、连霍高速、大广高速郑州段运用探地雷达无损检测技术对路面内部缺陷进行检测,确保安全出行,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暴雨带给了城市极大的损失和伤害,但一次灾难也是一次警示,在保障城市交通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加速灾后的恢复与发展的道路上,中钢国检表示要担当使命,用过硬的检测技术和勇于承担的精神,为城市的恢复与重建、为市政道路、高速公路的通畅与平坦竭尽所能,在防汛救灾大战大考中践行初心使命,用知识、技术、能力回馈城市和人民。

3D建模、卫星导航等新技术上岗见效

山西的铁路很多地处偏远山区,每年汛期都需要重点防洪。2020年汛期期间,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传出消息,无人机、3D建模、卫星导航、二维码等众多科技手段出现在了铁路防洪现场,从而确保铁路线的万无一失。太原北站一场到五场的联线区域曾多次发生水漫铁路线情况,从2020年6月开始,每天都会有无人机在这一区段盘旋,对防洪重点区段是天眼记录,3D还原,大数据分析。通过无人机监测,在现场观测的时候,取得的数据可以精确记录地形地貌,在所获大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3D建模技术,还原防洪重点区段地形地貌特征,能够精准分析隐患,为后续整治提供数据支持。

2020年,山西铁路部门在防洪地点和重点地段安设了700个二维码标牌,建立“设备二维码”档案,防洪人员通过手机扫码,就能马上了解该地段防洪重点、现场实时情况和应急抢险路线,为防洪安全加了一道“科技锁”。

VR技术提升排查能力

铁路部门运用“VR新技术来进行汛期间铁路沿线的安全监控与排查”,对汛期间的铁路安全起到24小时全天候监控的有力保障。

很多人对VR技术并不陌生,这个提供包括360度全景照片与视频的技术,实现了虚拟现实,令人似乎身临其境。对于危险排查工作者,这个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汛期防护工作初始,铁路部门集中管理、集中调度、迅速成立汛期间联防联控指挥中心,积极运用VR新技术做好防汛工作的应急演练预案,迅速组织各单位的干部职工与党员突击队成立汛期防洪应急小组对铁路沿线周边山体、泥石流河谷、河流、山塘、水库等处所进行安全隐患研判和实时巡查;重点对铁路沿线附近的山体、铁路桥梁、接触网支柱等铁路设备以及站房、车站雨棚、铁路涵洞等房建设备进行“拉网式”隐患排查;同时铁路部门各单位应急小组实行24小时防洪抢险值班制度,认真做好动态“观云盯雨”,若发现有安全隐患的发生,迅速预报预警,第一时间启动汛期防洪抢险方案。同时为了确保汛期间旅客列车的安全运行,铁路部门全面优化客货运运输组织,采用VR等新技术对防洪风险区段内进行24小时的监控与预警,若有大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引起安全风险的发生,将会第一时间对线路上运行的列车采取限速、迂回、折返、停运等措施。同时在汛期间,各大火车站运用候车室大屏幕、广播站、12306App服务平台等方式及时给旅客提供列车运行讯息。

铁路部门在2021年的汛期防控工作中,深入运用VR新技术与联防联控的重点安全防护的双重预警机制下,全面确保了高铁和旅客列车安全的万无一失;将会更能彰显出“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初心与心系旅客出行安全的敬业精神。

决心实现人民的力量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的疫情,中国人民战胜了挑战,令世界震惊;2021年,面对肆虐的暴雨洪峰,中国铁路也同样不负众望,在气象灾害、地质灾害面前挺住,完成党和国交给的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任务。

让重大事故永远消失

到2021年7月末,长江、淮河等流域相继出现洪峰,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湖泊处于超警戒水位,防汛形势异常严峻。到2021年7月末,南方地区雨量是往年的2至3倍,部分线路区段发生水害断道险情,严重影响铁路运输安全秩序。面对严峻汛情,铁路部门积极加强与属地政府防洪防汛指挥部协调联动,对195处防汛重点部位安排24小时看守,对2856处防汛重点位置降雨时安排看守,新增监测报警设备340处,在铁路沿线设置接警电话标牌6.02万处,确保险情及时发现。

截止2021年7月底,全国铁路网已超14万公里,其中高铁达到了3.6万公里,随着路网规模的不断扩大,仅仅依靠人力来进行铁路的防洪隐患排查,其效果和质量难以得到根本保证。近十年来,我国铁路部门投入了大量科技装备,天上有无人机、水下有机器人;引入了航天部门、气象部门的卫星遥感技术、大地物理部门、钢铁检测部门的无损检验技术……事先事后的防洪排查一改过去只能依靠人力爬山涉水、徒步丈量的“慢节奏”,走向了快速高效的现代科技时代。在无人机升空之后,能够针对山高坡陡和危石等无人能及的隐蔽地段,进行空中“俯视”巡查,各类山顶隐患一览无余。雨前雨后,让“水下机器人”检测铁路桥墩设施安全,科技装备确保了防洪排查精准高效、一处不漏。

在防汛方面,十年前还是人盯人、人盯山的传统模式,如今从防汛检测到视频监控,从卫星定位到大数据分析,从专用无人机到水下机器人,从巡查前“扫码打卡”到巡查后“扫码确认”,这些新技术、新设备让防汛工作变得越来越智能化、让隐患越来越无死角,也让防汛抗洪效率和安全性更上一个台阶。

科学技术的助力,一方面降低了一线员工工作的危险程度,保障了铁路职工的安全,一方面强化了员工的责任,落实了工作。要铁路职工在防洪地点巡查完,并将巡查结果通过扫描固定区域的二维码上报,才能确保不遗漏任何隐患点。通过科技与人相结合,发挥最大效益、产生最大效率,让信息第一时间汇总起来,保障大数据分析的科学以及高效,从而科学合理制定防洪防汛规划,在防洪上不留死角,全天候,快速准确。

通过科技与人相结合,发挥最大效益、产生最大效率,让信息第一时间汇总起来,保障大数据分析的科学以及高效,从而科学合理制定防洪防汛规划,在防洪上不留死角,全天候,快速准确。

科学技术的助力,一方面降低了一线员工工作的危险程度,保障了铁路职工的安全,一方面强化了员工的责任,落实了工作。

基于移动互联网和5G新科技的发展,铁路部门大量采用实时监测检测系统,让防洪安全更有保障。例如,雨量监测系统实时监控铁路沿线降雨量,达到设定警戒值自动发出报警短讯,即可采取相应对策措施。还有风速、影像、异物侵限等系统,实时监测线路异常情况,使铁路工作人员能够第一时间处理异常信息,确保列车安全运行。监测检测系统在防洪领域的成熟应用,可以有效避免问题升级为故障、故障发展为事故,铁路部门有信心能够让类似于1981年汛期成昆铁路的利子依达事故彻底成为尘封的历史。

大量的基础设施和一线工作者,为决策智慧部门提供了翔实的大数据,让超前防范更加有效。在大量运用科技装备、技术手段、检测监测系统的基础上,铁路部门获得了全面、有效的防洪“大数据”。不少数据需要人工比对才能做出判断,例如铁路部门防洪运用无人机采集的大量数据。汛期极端强对流、局地小气候居多,山区又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数据实时更新、数量大、变化快,人为比对判断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不能满足要求。技术部门重点研究如何深度运用“大数据”取得成效,如通过“三维建模”技术深度运用无人机采集数据,等比还原高铁隧道山体的地形地貌特征,建立“山体模特”。这样一来,山体仰坡的检查范围、落石冲量、塌方方量等精准数据一目了然,实现了智能分析、自动判断、超前预防。把人从重复、低效、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投入更有效的隐患治理工作,实现了从根本上保障防洪安全。

猜你喜欢

巡查防洪防汛
夏季防洪防汛
防汛当前莫添乱
公益宣传(防洪进行时)
2019年河南省防洪除涝保护统计汇总表(本年达到)
高速公路机电设备巡查模型探讨
昼夜巡查不间断
防汛,就是要和隐患“对着干”
淮委组织开展2017年防汛抢险联合演练
自治区安委会巡查组分赴各市开展巡查工作
安徽中小型水库巡查值守实现GPS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