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提升工程2.0专家工作组:工程2.0在融合创新中迈向既定目标
2021-09-08刘增辉
刘增辉
能力提升工程2.0突出整校推进、精准测评,为深化新时代教师培训、优化培训实效提供了样本。这是一个特色鲜明的工程,它在多方面实现了融合创新,正在一步步接近既定目标。
关键词 能力提升工程 整校推进 精准测评 教师培训
能力提升工程2.0背后有一个强大的智囊团支撑,这就是于2019年4月成立的专家工作组。工作组由来自高等院校、中央电化教育馆等机构的13位专家学者组成,任务是开展实施方案设计、指南编制等相关政策的研究论证,调研、指导各地工作的开展,总结、提炼典型经验,并提出咨询意见和政策建议。日前,本刊对话合肥师范学院教授宋冬生、吉林省教育学院教授宋海英、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授王金涛,请工作组的三位专家就进入中期阶段的能力提升工程2.0发表观点与建议。
一项特色鲜明的工程
对于工程2.0,专家们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与以往的大规模教师培训相比,工程2.0特色鲜明,在多方面实现了融合创新,正在一步步接近设定的目标。
“工程2.0为深化新时代教师培训、优化培训实效提供了可推广、可操作的样本。”宋冬生表示,其特色可概括为三个“有效破解”:一是以学定培,聚焦“四学”(启学、议学、导学、悟学),有效破解了培训内容方面教师培训与学生学习缺少关联的难题;二是以校为本,突出整校推进,有效破解了培训模式方面有“校本之形”缺“本校之实”的痛点;三是注重实效,紧扣30个微能力点精准测评,有效破解了培训评价方面难迁移、不可测的瓶颈。
王金涛认为,从一开始实施,工程2.0就设立了明确、清晰的两大目标,一是建立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二是使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即“三提升一全面”。
“保障有力是工程2.0的一大特点”,他说。一是资金支持。教育部、财政部把工程2.0纳入“国培计划”中并予以重点保障,为工程在全国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后盾,这对培训资金普遍短缺和不足的中西部地区而言尤为重要。二是专业支持。教育传承千年,但在人工智能时代,绝不能用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面向未来的社会。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是一种创新,这就需要专业引领、专业设计。“能力提升工程执行办以及专家工作组、省市县三级培训团队,为保证工程的开展做了大量工作,是非常值得肯定的。”王金涛说。
宋海英认为,工程2.0的实施,推动建立了区域持续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新路径和新机制,尤其是精准测评理念下的校本应用考核推动了区域教师培训变革。同时,工程2.0在引领未来教育、促进教育均衡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让人欣慰的是,教师对参与培训有很高的热情。”宋海英表示,工程2.0的实施以微能力点为抓手,找到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切入点,激发了教师主动学习新技术、主动应用新技术的热情,教师普遍更加关注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创新呈现新气象。
整校推进要打通“最后一公里”
专家们认为,整校推进是能力提升工程由1.0转向2.0的重要特征,是工程2.0目标达成的奠基石。整校推进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重心进一步下移到校本。那么,怎样才能有效落实整校推进,又如何有效达成整体提升呢?
王金涛提出三个“强调”:一是强调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必须基于学校发展,立足应用现状,为解决本校教育教学问题服务;
二是强调教师的学习场所、学习方式、学习内容都要围绕课堂内外开展,教师要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用技术、发展能力;
三是强调教师要以真实的教学任务为驱动,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知识和技术。概括而言,当教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时,要看有什么技术能够链接它、拓展它、增强它、优化它,从而实现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创新。
宋海英认为,充分发挥学校自主性是关键,这需要区县管理者把握好三对关系。一是“管”和“理”的关系。对区域内的学校,不仅要“管”,更要“理”。要及时幫助学校“理”出问题解决的思路,“理”出一套适合本地信息化教学发展现状的区域信息化研修制度,让学校有据可依、有规可循。
二是“发展学校”与“发展教师”的关系。“发展教师”要服从服务于“发展学校”。发展学校的主体是校长,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直接影响整校推进的效果。要严抓学校信息化教学规划、计划和考核方案的编制与落实,重视校本研修“做没做”“如何做”“做得怎么样”的考核,强化校本研修机制的建设。
三是“差异”与“标准”的关系。不同学校之间信息化教学环境不同,即使在同一所学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差异”是绝对的,尊重“差异”是整校推进的基础;“标准”是蕴含在学校规划、计划和考核方案之中的,是个性化、相对的,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学校是调动校长积极性的前提。
在宋冬生看来,整校推进的“最后一公里”是校本研修,整体提升。他说,从各地的实施情况看,能够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都用了“三招”。
其一,设计了学习条件保障机制,严格自主管理,其运行要点是发挥学校管理团队统领作用,建立能力提升工作管理制度。
其二,设计了学习目标定向机制,落实自主规划,其运行要点是基于校情,针对需求,制定“可提升、可达成、可检测”的目标任务,形成务实可行的年度实施计划。
其三,设计了学习活动生成机制。抓实自主研修,强化应用效果,其运行要点是立足整校提升,建立“骨干引领、教师选学、团队互助、学校指导”的研修共同体机制,形成“学校指导有研修方案、教研组互助有专题研修计划、教师选学有任务清单”的分层联动研修机制,形如“套娃”;立足问题解决,建立“围绕标准、问题导向、专题研修、案例研讨”的对点研修机制,形如“打靶”;立足实践应用,建立“骨干指导、教研组研讨、学校交流”的应用研磨机制,形如“抱团取暖”;落实“教师应用能力、教研组应用效果、学校应用水平全面提升的”校本应用考核机制,形如“团队接力”。
精准测评撬动教师培训创新
工程2.0采用精准测评方式,在宋海英看来,这是一大创举,极大地提升了教师信息技术学习与应用的积极性。一方面,精准测评对教师有“导向”作用。精准测评是一种结果导向的评价设计,需要学习者提供相应的成果,并基于相应的标准加以评价。这种设计关注教师在真实教学中的能力表现,能够有效推动教师立足日常工作开展主动学习、应用实践和自我反思。另一方面,精准测评对教师有“助学”作用。通过研修伴随式数据采集、数据综合挖掘开展过程性评价,能够及时干预教师的研修过程,提升个性化服务水平,充分调动教师的参与度。
“这种方式为未来教师培训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新思路。”宋海英说,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精准测评有助于建立闭环学习系统。学习是为了应用,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工程2.0搭建起“学—用—研—评”的闭环学习机制,形成从输入到输出再到输入的闭环。二是“精准测评”提供了培训成效评估的路径和方法,通过“能力标准—情境任务—成果证据—能力认证”,可解决以往以满意度评价为主导致的培训成效评价模糊问题。三是精准测评可撬动教师培训创新变革。培训要解决从关注个人能力到促进学生发展,从求知驱动学习到应用驱动学习的转型。
在她看来,精准测评方式是对教师培训成效评估的变革,凸显了能力为本的培训理念,体现了以终为始的培训设计思维,创造了以“微能力点认证”为基础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持续发展的新生态,从而为精准培训、提质增效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例。
在解决问题中前行
在调研中,专家们发现了一些倾向性问题。宋海英表示,“从当前工程2.0实施的情况看,‘新模式’还有待固化提炼,‘新机制’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強化;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团队指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所提高,但是距离预期目标还有较大差距,校本应用考核还存在走过场的现象。”
她建议进一步强化工程2.0的目标定位。工程2.0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简简单单完成50学时全员培训任务即可。要突出以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引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关注不同地区、不同教师群体需求,实行分类指导。
“当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处于由通用技术的朴实应用向学科工具的创新应用跨越的阶段。”王金涛谈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一些教师只是把技术用于对传统接触式教学的优化和增强上,技术运用并没有推动学生更有效地学、更好地学。“因此,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始终制约着技术与工具的选择应用,也影响着工程2.0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