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悲剧因素的新解读
2021-09-08刘慧敏
刘慧敏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一部悲剧作品,作品主要讲述了哈姆雷特的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也就是哈姆雷特的母亲。随后,哈姆雷特老父亲的鬼魂出现了,要求哈姆雷特为自己复仇。哈姆雷特通过装疯掩护自己,并设计“戏中戏”证实了自己的叔父的确就是自己的杀父仇人。作为一个动荡时代象征性的人物,哈姆雷特的悲剧是一次又一次的既来自外在环境,又内在于其命运的衡量和碰撞。悲剧就是《哈姆雷特》故事的中心,延宕就是《哈姆雷特》的灵魂,莎士比亚抓住了文艺复兴的新与旧、破与立之间存在的巨大断裂和混乱,借用一个故事完全地展现出来。
一、“错位”人生造就“悲剧”王子
哈姆雷特是一位高贵的丹麦王子,从小就受到尊重和教育,无忧无虑的生活使哈姆雷特成为纯洁、善良的理想主义者和完美主义者。在他的眼中,一切都是美丽的,他不知道世界的黑暗和丑陋的一面。但是当父亲去世后,母亲立即与叔叔结婚,父亲的灵魂告诉哈姆雷特,是克劳狄斯杀死了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他陷入了深刻的矛盾,他的生活观发生了变化,他的性格变得复杂而多疑,同时充满了仇恨。巨大的变化使哈姆雷特看到了社会的现实和黑暗,他开始对自己的家庭和爱情产生怀疑,他变得犹豫和绝望,并且开始疏远每个人。
父亲去世后,哈姆雷特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他试图克服缺点,变得非常坚定,并计划站起来抵抗甚至以牺牲生命为代价。他开始考虑生命的“生存或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作为一个悲剧性的英雄,即使他充满了复仇之怒,他也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并且不滥用暴力。他已经从生活中的自信变成了坚定不移,在训练过程中,他通过个人经历和自己的思想提高了自己。在训练期间,他变得更坚强,不再犹豫,果断地采取行动,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奋斗改变命运。最终,他为父亲报了仇,但不幸被杀,失去了实现正义的愿望。哈姆雷特的命运转折点正是他自己的父亲—老国王的鬼魂告诉他真相之时,这个真相像一只无形的命运之手,也是一只无情之手,将哈姆雷特面前的幻象一一击碎,并将他拉入复仇的深渊。所以,正如中国古语中一句话:“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哈姆雷特的死亡以及悲剧,老国王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哈姆雷特“延宕”复仇探究
哈姆雷特在复仇这件事情上的犹豫和延宕,一直是该领域学者与文学爱好者探讨的重点。在此,笔者对“延宕”有几点看法。
(一)单纯无邪的人格本性
早期的哈姆雷特本性善良,“快樂的王子”的他认为:“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当他遭遇了接踵而来的人生变故—弟篡兄位、夺嫂为妻、父死母嫁、叔嫂通婚的冲击后,自身性格的软弱性,思虑繁重却缺乏果敢的实践能力,节制和过于谨小慎微,让他无从适应。
(二)自身行为的滞后性
哈姆雷特身上背负着道义与理性的痛苦,导致他思虑过多而行动不足。在书中,哈姆雷特对霍拉旭说“我愿意和你以朋友相称”,具有一定的人文主义精神局限性。同时,哈姆雷特自身还存一定的恋母情结,因此,在复仇中反复思量,如何保全自己,又不伤害母亲。哈姆雷特的叔父现在是堂堂的国王,他所做的一切世人并不知道。若他去刺杀国王,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个简单的举动,他要顾虑的东西太多太多。在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要是世人不明白一切事情的真相,我的名誉将要永远蒙着怎样的损伤!”哈姆雷特在心中发誓要成为光荣的复仇者。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储,合情合理的丹麦王位继承人,自然从小就会接受与其身份相符合的高等教育。从小的教育让他一直存在“三思而后行”的性格底色,导致复仇行为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三)时代悲剧
他所处的时代还没有提供先进分子必然胜利的条件,敌我力量的对比还过于悬殊,这就造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在哈姆雷特的悲剧中,作者莎士比亚的想法是上帝赋予君主权力,任何人都不能任意干涉。从这个意义上讲,克劳狄斯杀死国王并登上王位,就破坏了上帝的秩序,一旦上帝的秩序被破坏,灾难就会发生。因此,在剧作的最后,福丁布拉斯接任丹麦国王的阴谋具有非常深刻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秩序的破坏和重建,许多人物的牺牲和破坏最终导致了和平与安宁。《哈姆雷特》是悲剧的先验阶段。因此,这是时代的悲剧。
三、哈姆雷特是否为英雄
哈姆雷特曾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间的无涯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在这里,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终极思考,人生有太多的痛苦是无法避免的,死亡并不能解决一切。但在哈姆雷特看来,只有用他的死亡才能一雪前耻。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先生曾说:“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站在复仇舞台上的哈姆雷特,是出于一个比个人原因更广泛的原因而杀死克劳狄斯。与其说这是一场复仇,不如说它是一种责任,社会需要这场判决,必须把国王绳之以法。哈姆雷特可能把自己看作是上帝正义在人间的代理,正义通过自己的审判在这个世界上运作,一场击剑比赛的机会为他打开了道路。然而,哈姆雷特对生命的看法实在无法让人信服。也许有人认为哈姆雷特尽管在失去如此多机会的情况下仍然手刃了仇人,为自己的父王母亲报了仇,这足以表明他是个英雄。然而,若不是当时他亲眼看着自己所信任和所爱之人在自己面前惨死,而且自己身中剧毒,仅剩这次机会报仇的情况下,他仍然无法鼓起勇气举起手中的剑手刃敌人。他以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的死亡为代价成就了他报仇的希冀,实现了自己长久以来筹划的报仇梦,这实在算不上体面。一次次的优柔寡断,一次次的放弃,让他赔上了多少无辜者的生命,赔上了自己和别人的一生。
四、一场伟大开始、悲剧收场的爱情
《哈姆雷特》是悲剧的集大成者,而哈姆雷特与奥菲莉亚的悲剧性爱情是其中重要的悲剧元素。在生存还是毁灭之类宏大的主题下,《哈姆雷特》里的爱情也值得探讨。他们原本纯洁的爱情由于时势的逼迫、坏人的利用和人性中弱点的暴露而最终凋零。莎士比亚笔下的奥菲莉亚是大臣波洛涅斯之女,不仅天生丽质,而且感情纯真,心地善良。但是女性的这种性格却奠定了莎士比亚悲剧中女性角色的悲哀结局。因此,奥菲莉亚美丽而脆弱。曾经的她纯洁善良、无忧无虑,但是,当她迈入青春的门槛后,绚丽的生命之花却渐渐枯萎了。奥菲莉亚的性格形成中,欧洲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性格枷锁带来的影响很大。她定遵守欧洲封建道德,不会以家庭、父亲和兄弟姐妹为中心来追求可以实现的幸福。奥菲莉亚钦佩哈姆雷特,并相信他符合一系列理想标准,但在父亲波洛涅斯和他的兄弟列奥提斯的怀疑和诽谤下,她最终遵守了他们的意愿,因此没有接近哈姆雷特,并在特定的时间下,成为一种在“适当”时间出现并监视王子的工具。奥菲莉亚所在的重男轻女家庭的成长和纪律决定了她绝对温顺和无知,那些压抑青春、激情和爱情的课程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社会上温和无知的女孩并不少见,封建道德无情地压制了妇女的愿望,奥菲莉亚就是其中之一。她因爱情而脆弱,因欧洲封建宗法制而驯服与无知。奥菲莉亚的悲剧或许是那个封建、压迫的时代的必然,而只有允许每个人的独立人格,允许每个人追求自己心中的真理的时代,或许才是莎翁希望看到的。哈姆雷特的选择是艰难的,复仇还是爱情,两者他都不想放弃,但是他只能选择其一。而复仇对于他来说是不可能放弃的,在情感与理智必须优先做出一个选择的时候,他选择了理智,哈姆雷特对奥菲莉亚的爱是深沉的,在他看来斩断情丝的唯一方法就是让奥菲莉亚恨他,而自己独自一人走向毁灭,由此更增加了作品的悲剧魅力。
五、结语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西方文化的基石之一,莎翁的作品语言极为优美,优雅与华丽同在。著名的悲剧,这是很多人对《哈姆雷特》的评价,在莎翁笔下,哈姆雷特不同于传统复仇题材作品的主角,拥有逆天的本领,性格缺陷、命运转变以及时代悲剧使这部作品拥有更大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