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古今中外”四重语境下“守正创新”

2021-09-08王学典

紫光阁 2021年8期
关键词:守正创新

王学典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学刊;四重语境;守正创新

刚刚度过70周岁生日的《文史哲》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给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这封回信,统观“古今中外”四重语境,在宏阔视野下对中国文化和学术期刊建设的大方向作出了指导,既要求我们深植中国本土、夯实中国主体意识,也要求我们加强中外学术交流、在全球性语境中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文史哲》编辑部全体人员深受鼓舞,决心结合70年来的办刊历史与实际情况,进一步发扬《文史哲》敏于感知时代精神、勇于肩负时代精神的办刊传统,为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守正创新”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感知时代精神变迁,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第二自然段开门见山,提出要“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并落脚到“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上。这一要求,有深刻的历史背景与现实动因。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冲击。但与此同时,“家国天下情怀”等本土传统文化心理结构,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使其发展道路带有与现当代欧美不尽相同的特色。如何看待、对待这些“特色”文化基因—是正视并善待之,还是敌视而革除之—乃是关系着中国文化与制度建设接下来走向的大问题。

较之1840年之后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屡战屡败”局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及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持续向好以至复兴在望的发展态势,正在以“事实胜于雄辩”的底气,重新激活文化上的中国主体意识。进入21世纪,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各个层面的强劲复兴,是文化上中国主体意识苏醒的重要表征。

《文史哲》较早感知到时代精神的变迁,自2007年起,将“昌明传统学术,锻铸人文新知,植根汉语世界,融入全球文明”确立为办刊宗旨,在厚植中国主体意识的同时,寻求平衡“古今中外”之路。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所针对的是妄自菲薄或自我迷失这等消极状态,而绝不意味着持守狭隘的民族主义之道。“古今中外”交汇语境下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既不可能照搬西方,也不可能墨守成规。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特别勉励《文史哲》,要肩负起“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的使命。这一勉励,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倡导“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题中固有之义,也是对《文史哲》创办英文版、“融入全球文明”的办刊宗旨的肯定和鞭策。

植根中国现实,锻铸中国理论

“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努力回答好的重大时代课题。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向研究中国问题、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华文明集中,努力提炼出一套能够体现中国主体性的概念、理论和思想,使中国经验升华为一般的理论原则。

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弊端是“去现实化”或“象牙塔化”,在学术研究中满足于从概念到概念、從理论到理论,乐于让中国历史、中国现实、中国实践削足适履穿上舶来的理论鞋子,而非基于历史传统与当代实践提炼有助于“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中国概念与理论。其中的关键一环是,深入、系统地探究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将当今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与深厚的传统文化、国族历史打通。

“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必经环节,其指归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正如有学者在《文史哲》创刊70周年纪念会上所说的那样,应该通过新的系统性理论构造,容纳中国共产党在过去40年乃至过去100年里所做的正确的事情,使之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通起来,《文史哲》应当胸怀这种气魄,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一任务,只争朝夕、久久为功。

找准“引领创新”的办刊发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肯定了《文史哲》“守正创新”的办刊历程,勉励高品质学术期刊要“引领创新”。这既是对《文史哲》“学者办刊”传统的肯定,也是对全体学术期刊提出的高阶要求。学刊界应找准发力点,承接好这一使命。

学刊编辑若无好的学术方向感,“引领创新”注定只能是无稽之谈。这是“学者办刊”的要害所在。“学者办刊”绝非是将学者安排到编辑部工作这么简单,而是必须充分正视编辑身份、学者身份二合一的事实,在设法保证刊物编校质量的同时,努力强化学者编辑的创造性劳动。就此而言,“编校分离”的传统原则,对于调理编辑与学者双重身份之间的关系,对于在人员构成或劳务分配上理顺“一般性工作”与“创造性工作”间的分工协作,仍然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和作为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要求高品质学术期刊“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这同样也是“引领创新”的重要途径。《文史哲》素有“扶植小人物”的优良传统,这不仅仅是同情学术新秀的弱势处境使然,更是因为学术新秀历史包袱轻、定势思维少,往往有可能做出突破性成绩。通过带有前瞻性的议题设置,将更多新秀的学思能量引向大有前途的时代议题,可谓一举多得的引领创新法门。

随着时代进步,“小人物/有待成长的优秀学术人才”的定义也在悄然嬗变。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高速积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几乎每一个领域都已经汗牛充栋,“小人物”自我积累与崭露头角的时间线势必拉长。目前来看,将亟待扶植的“小人物/有待成长的优秀学术人才”,锁定为刚刚谋得教学科研职位的优秀青年学者,以及处于过渡时期的博士后,可谓务实之举。加大举办青年学者论坛或工作坊的力度,以此为平台发现“小人物”、扶植“小人物”,是一条可行途径。

如何进行创造性的议题设置呢?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中,再次发出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号召。作为回应,我们认为,在巩固“厚重古典研究”优势的同时,有必要尝试推动“古典研究社会科学化”,作为“两创”突破口。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拿出让本土“地方性知识”接受世界检验并走向世界的勇气。为此,高品质学术期刊应加大世界化步伐,努力打造中外人文学术双向互动的高端窗口,“促进中外学术交流”,以此促动汉语学界朝着“大量生发能经得起国际学界普遍推敲的论题与理论”的境界迈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 [Z]. 新华社北京5月10日电.

[2]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以期刊为窗,展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蓬勃风貌 [N]. 光明日报,2021年5月14日,第9版.

猜你喜欢

守正创新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守正创新
浅谈江苏航院“一体两翼”思政教育模式
基层党建工作的守正与创新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守正创新
温儒敏:在课程改革中“守正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