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道之“和”

2021-09-08嘉木

少年博览(阅读与写作) 2021年8期
关键词:品茶茶道茶艺

夏日的蝉鸣起伏不止,在合肥市高新区的钢铁森林中,有一间“大隐隐于市”的静谧茶室。跟随一袭白衣的茶室主人麦婷,我们步入一个古朴的、看似水汽弥漫却又触手可及的世界。

茶香四溢,打开了我们尘封的感官,在怦然心动的一刻,麦婷为我们讲述了茶的故事,让我们游弋在关于茶的梦境之中。

一杯茶,叶先是浮在水面上,然后逐渐沉入杯底。浮沉之间,我们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少博正能量

1. 可以结合传统文化,为我们简要介绍一下茶的起源吗?

麦婷:陆羽在其所著的《茶经》中有“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的记载,这一记载主要来源于南朝梁陶弘景所整理的《神农本草经》中所言:“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相传在公元前2700年左右,神农为了普济众生,亲口品尝以了解各类草药的特性,在一日之内遇到了72种毒物,后来无意中得到茶叶,解除了毒性。

3. 您是如何走上茶艺道路的?

麦婷:我上大学的时候经常去一位老师的茶馆喝茶,从那时起,我心中就有了茶艺的萌芽。后来,我去杭州的茶室向不同的老师学习茶道,慢慢发现,学习茶道,不仅是学习茶本身,还要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从泡茶到插花,到焚香,到室内设计等,这是一个东方美学体系,各个方面都有相通之处。茶道老师只能带你入门,修行却靠个人。我们需要不断汲取养分,而阅读是最直接的学习方式。同时,也需要参加各种展览、茶会等,在每一次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中提升自己的技艺。

如果停止学习和阅读,那么茶道也就不会有进步。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你要形成自己对于事情的看法和论点。现在,只要一有空,我就会去拜访其他老师的茶空间,或者去苏州、杭州参加茶会,学习新的知识。无论是侧重茶本身树种、工艺和口感的茶艺,还是侧重流程的茶艺,都给予了我灵感。

2. 可以和喜欢茶文化的小读者们推荐一些与茶有关的书籍吗?

麦婷:唐代的《茶经》是必读,每一句都是经典。《茶经》的开篇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说明了茶来自中国南方,喝茶的文化也是从南方兴起的。

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宋徽宗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也喜欢“斗茶”,而“斗茶”源于福建民间,可见,即使在阶级分明的古代,从平民到贵族,每个人都可以爱茶、品茶。

4. 喝茶时要注意哪些礼仪呢?

麦婷:我们倒茶是七分满。俗语说茶满欺人,倒茶倒满,在茶道之中是十分忌讳的行为。因为品茶需得一遍遍品味,一壶茶要冲泡数次,倒好几杯,不可能一杯倒太多。而且客人品茶之時,还需观汤色,闻香气,倒茶留三分,杯沿以下还有一段空间,香气不易流散,品鉴更为方便。最重要的,茶水要趁热去饮,如果倒得太满,客人端茶时难免溢出来,容易被烫伤或洒在桌上、衣服上,让人无端狼狈。如果客人为免溢出急忙用嘴去饮,又失去了喝茶的情趣,主人更有了怠慢客人的嫌疑。

另外,客人来访,还未请人吃饭,先不停让客人喝茶,喝得七八分饱,也有失礼仪。无论是几个人来喝茶,只要来了新客人,泡茶的人一定要换新茶,让新客人喝旧茶,也是不礼貌的行为。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泡茶时,任何器皿的嘴都不要对着客人。东方的文化和礼节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体现,比如我们在摆放筷子的时候,也不能用尖锐的一头指向别人。

茶道人人可学,人人可用。有人花几十万买器具,有人就用普通的器具喝茶。我们的父辈喝茶,用陶瓷杯或者玻璃茶杯,也是一种随性洒脱的生活态度。

茶一直是大众饮品,我们想要喝水,就会想要喝茶。茶早就写在中国人的基因里,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5. 茶艺师的哪一部分工作让你觉得最具有挑战性?

麦婷:做茶道是很静的一件事情,多数时候,都是自己独处。但茶道也需要交流、宣传,所以我也时常会做演讲。

演说与做茶需要两种不同的状态,我个人又有些“社恐”,私下的交流会轻松一些,如果在众人面前演说,不自觉就紧张怯场,表达也没有那么顺畅。所以我尝试去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想法,对着白纸,比在众人面前,更自在一些。

6. 在茶艺传承方面,我国的茶艺与日本的茶艺有哪些不同?

麦婷: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和。古人讲,以和为贵,天时地利人和,一团和气。和,在儒家文化中有着很高的地位。

中国的茶道也讲究“和”,与人“和”,与自然“和”。人生天地间,寄情山水,喝茶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喝茶。无论是“诗酒花茶”的“茶”,还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都依托于生活本身,生活是茶的土壤。

中国的茶道是自由流动的,而日本的茶道虽传承自中国,但在发展过程中更注重规则与界限。无论是抹茶道还是煎茶道,流程都非常繁琐。

对我来说,两国的茶道各有千秋,自然流动与规则界限同样重要。我也在学习差异的过程中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也就是茶道之“和”。

我参加过一个在山里举办的茶会,绿意盎然,可茶席上准备的插花,却是从树上摘下来的,这就有些过于用力,大可不必了。平淡的生活需要仪式感,但也不能为了追求仪式感,失去品茶本身的乐趣。寻找到茶道之“和”,是一件微妙的事,我将为此不断求索。

结语

一片茶叶,历经磨难,一次次死去,一次次重生。水的呼唤,帮助它完成了最后一次涅槃。而这段不平凡的历程,在喝茶人端起茶杯的那一刻,得以圆满。

茶文化有不同的派系,不同的人喝茶的方式并不相同,但人们对于茶的热爱是相通的。正如《一代宗师》中,叶问所说:“对我而言,武术是大同的,千拳归一路。”大千世界,茶道不同,喝茶,最终回归到内心感受。

麦婷老师追求的茶道之“和”,也是如此。“慢慢地,你发现万法回归内心,生活还是回归平淡最快乐。喝茶也是这样的,以前是追求种种的茶,茶香,茶汤,茶的颜色怎么样,慢慢地,现在只要有一杯清淡的茶就可以了。”

那么,如果你想喝茶,就去喝吧,在茶中感悟人生的浮沉。

让你的主人公说一个谎,然后因为这个谎言,他/她又说了更多有趣的谎言。

猜你喜欢

品茶茶道茶艺
春来黔地品茶香
体验茶道魅力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茶艺
冬品茶梅
茶道人生
茶艺表演的主题表达——以《遇见老白茶》主题茶艺表演为例
品茶香 知茶趣
叙品茶事
《茶道六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