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使用退烧药
2021-09-08杨梅
杨梅
发热主要指的是机体在面对致病因子侵入到人体后所产生的一类防御反应,主要表现在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出现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的情况,此时体温会表现出明显的升高。一般情况下,人体的腋下温度在37℃以上,口腔内的温度维持在37.3℃以上,直肠温度在37.6℃以上,在整个昼夜当中,体温动态波动在1℃左右,均可被称为发热。
1临床发热的原因
发热主要是指因各类原因所诱发的机体散热减少或者产热增多,或者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等。而在临床工作当中,能够引起的发热原因较多,按照不同类型分别包括了感染性以及非感染性两大类,其中以前者最为常见。
2感染性发热的诱发因素
主要可包括以下几个类型:(1)细菌性感染:结核、细菌性痢疾、肺炎、败血症、伤寒、肝脓肿、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2)病毒感染:流感、脊髓前角灰白质炎、急性传染性肝炎、麻疹、Ⅰ型脑炎等。(3)原虫感染:疟疾、阿米巴病。(4)其他:霉浆菌、立克次氏体等。
3非感染性发热的诱发因素
能够引起非感染性发热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类型:(1)性肿瘤性疾病。在恶性肿瘤性疾病发生发展期间,非常容易从机体内释放出内生性致热原,从而诱发出一系列的发热现象;或者由于一些恶性肿瘤导致免疫力降低后所引起感染而出现发热。(2)胶原病。又被称为自体免疫性疾病,过度活跃的免疫系统会攻击自己身体组织,诱发炎症反应,释放出大量的内生致热原而导致发热。(3)遗传及代谢性疾病。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包括先天性肾上腺功能不足、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4)体温调节中枢失常。较为常见的类型包括了脑瘤、脑溢血、脑炎等。(5)化学物质影响。如在药物进入到血液当中后所引起的输液或者输血反应等。(6)其他的疾病类型。包括了血肿块、心肌梗塞等一系列的组织坏死。
4退烧药物的种类
当前临床工作中,所采取的退热类药物包括了非甾体类抗炎药、其他类退热药、中药退热药等。
4.1 非甾体类抗炎药
(1)阿司匹林。为既往临床工作中一类应用较广的古老退热药,具有较强的退热作用。不过经过长期应用发现,此药物副反应较大,以胃肠道出血最为常见,在我国逐渐被淘汰。(2)对乙酰氨基酚。属于非那西丁的体内代谢物,其作用机制在于能够对中枢COX产生一定的选择性作用,对外周所产生的抑制作用较弱,属于安全性较高的一类退热药物。其产生的退热效果与用药剂量呈正比,不过若应用剂量过大,则容易诱发肝肾功能损害。因此,在使用该药物时,不仅需要严格遵循其适应证,同时也需要避免用药量过大而引起的肝肾功能损伤。(3)布洛芬。属于丙酸类衍生类药物,可发挥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不容易对机体产生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在临床工作中,该药物的应用能够替代肌肉注射退热药物,适用范围较广,可广泛应用于各类感染性疾病所致的高热患儿中。(4)安乃近。属于一种吡唑啉基类活性药物,在使用期间非常容易诱发肾毒性或者是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也有部分患者出现了严重皮疹或者其他血液性疾病,毒副反应相对较重,当前已经有将近30个国家禁止使用。(5)其他类型的非甾体類抗炎药。如尼美舒利、双氯芬酸等。
4.2 其他类退热药
除了上述较为常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外,复方氨基比林作为当前临床工作中一类常用的注射类退烧药,当中所含有的主要成分氨基比林能够发挥较强的降低外周血中白细胞的效果。不过,若在短时间内反复多次为发热患者注射该药物,非常容易引起一系列的急性粒细胞缺乏症以及其他不良血液系统反应,甚至会危及生命。尤其对于患儿而言,具有着较高的急性溶血性贫血以及皮疹等发生风险。此外,若药物注射剂量较大,非常容易引起出汗量增多、体温骤降等不良情况。因此,该药物禁止应用于婴幼儿。
4.3 中药退热药
(1)柴胡注射液。为一种从中药柴胡中提取的注射剂,退热作用较慢,副作用发生率较低,但需要避免有过敏体质的人使用。(2)小儿柴桂颗粒。可发挥较强的发汗解表、清理退热的功效,能够有效缩短病程,延长疾病控制时间,多用于儿童。(3)羚羊角口服液。以羚羊角为主要成分,多用于治疗因高热以及因高热所引起的惊厥,退热效果较好。(4)连花清瘟胶囊、金莲清热泡腾片等。(5)醒脑注射液。可发挥较强的凉血活血、开窍心脑,以及清热解毒等功效。
5退热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
(1)发热本身作为人体的一类有利防御反应,能够有效杀灭侵入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由于在发热低于38.5℃时,并不会对人体造成较大的影响,此时不应该贸然降温,避免对机体正常的防御能力带来不良影响。(2)当体温高于38.5℃时,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并诱发出多种不适感,严重时甚至可诱发肝肾功能损伤以及昏迷,部分患儿则可出现高热惊厥等,此时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烧药物。(3)连续使用退烧药物不要超过3d,尤其是对于一些存在着肝肾毒性以及神经毒性的药物,在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剂量。(4)物理降温相比于用药降温而言,操作较为简便,且不容易诱发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包括温水擦浴、冰袋敷以及40%酒精擦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