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中医拔罐
2021-09-08谭婉贤
谭婉贤
拔罐疗法又称角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外治疗法。它是借助热力排除罐中的空气,造成负压,使其吸附于皮肤而产生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拔罐可使机体局部血管扩张,起到促进细胞组织新陈代谢及血液循环的作用,从而提高机体抗病的能力。这种疗法具有行气活血、舒经活络、祛风散寒等作用,常用于治疗腰背痛、肩颈痛、落枕、感冒、消化不良、失眠等。其操作简单、方便易行,是家庭日常保健最常用的手法之一。不过,该方法的应用中常存在一些误区,需引起重视。
1误区1:拔火罐后立即洗澡
不少人在拔火罐结束后感觉身上不太舒适会立即洗澡,实际上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拔火罐后皮肤更加脆弱和敏感,此时洗澡可能会引起皮肤发炎。尤其是不可洗冷水澡,因为拔火罐后皮肤毛孔处于张开状态,极易受凉感冒。建议:拔火罐后至少要6 小时才能洗澡,同时要注意防寒保暖,洗澡水温度稍高,切忌洗冷水澡,洗澡结束后及时穿衣,多喝热水。此外,夏季易出汗,拔罐前需做好身体清洁并擦拭干净,避免对火罐吸附造成影响。
2误区2:拔罐时间越长越好
很多人错误地以为拔罐的时间越长疗效越佳,甚至认为要拔出水疱方可展现出拔罐的作用,实际上,这不仅对身体无益,还会损伤皮肤。因为拔火罐的时间太长,会引起水疱,使皮肤受损,严重者引起皮肤感染。特别是天气炎热的夏季,若水疱破溃,则会使感染风险增加。
建議:拔罐一般停留时间为10-15 min,对于抵抗力较差的老人或小孩,更应缩短拔罐时间。
3误区3:同一位置反复拔罐
有人认为在相同位置反复拔罐才会发挥出拔罐的作用,实际上,这样反而可能引起皮肤的破损红肿。
建议:拔火罐时一定不要在同一位置反复拔罐,可选择多个位置拔罐,确保疗效。
4误区4:拔胸口、肚子
不少人认为,哪里不舒服就应该拔哪里,如果胸前或肚子不舒服,那么则应该在胸口或肚子上拔罐,实际上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拔火罐时应注意避开胸前与肚子,因为这些部位有人体的重要脏器,在这些地方直接拔火罐可能会对机体造成伤害。“哪里痛就拔哪里”也没有科学依据。
建议:拔火罐的位置主要为肩部、背部和腰部。
5误区5:所有人均适合拔罐
有些人认为拔罐疗法不打针不吃药,男女老少皆适合。
建议:拔火罐前务必要弄明白身体疼痛与不适的原因,若是因扭伤、腰肌劳损等慢性病所致的疼痛,在明确病因且遵医嘱的条件下能够实施拔罐治疗,使疼痛程度得到改善。若疼痛原因较复杂或不明原因的疼痛,则不建议采取盲目拔罐的方式进行治疗,以免对机体造成伤害,或错过最佳治疗期。此外,患有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紫癜等疾病的人禁止拔罐。有浮肿、出血、皮肤破损溃烂等症状的病患不建议拔罐。体表大血管处与疤痕明显的位置均不适合拔罐。
6误区6:拔罐后紫印颜色越深越好
这同样是很多人的错误认识之一。在拔罐时出现紫印的原因:拔罐过程中负压引流引起血液灌注量不断提高,使得该区域血管不断扩张,而扩张的血管主要为细小的毛细血管,年龄大的人或运动量不足的人体表毛细血管脆性较强,处于血液快速灌注状态时会导致一些毛细血管破裂,引起皮下出血,出现紫印。
建议:拔罐后皮肤组织会伴有不同程度的颜色或相应形态的罐印,代表机体处于不同的健康状态,并不是拔罐后紫印颜色越深越好。拔罐后如果出现水疱,说明病患体内湿气过重,若水疱内有血水,是湿热毒的反应;若皮肤呈紫黑色或紫红色,表明机体伴有瘀血证;若拔罐后皮肤呈灰白色,触之不温,说明患者体质虚寒。
拔火罐疗法同样存在一定危害,需引起重视,主要包括:
第一,拔火罐时,罐中的空气会因酒精燃烧慢慢消失并产生极强吸附力。拔罐吸力过强会导致局部毛细血管充血,也会引起红细胞破裂,严重的会发生自溶血。虽然拔罐能够取得一定的疗效,不过这仅属于一种辅助疗法,并不能达到包治百病的效果,应对该疗法有正确的认知。
第二,若长时间大面积过度拔罐,会导致皮肤组织受到伤害。不少人错误地以为,不管什么疾病均可以通过拔罐的方式进行治疗,于是每天拔罐,身上每天都伴有瘀点,这非但不能达到疾病治疗的效果,反而会降低机体的抵抗力。
第三,长时间拔罐会对皮肤造成伤害,使皮肤变得更加薄弱和敏感,极易引起皮肤发炎化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