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2021-09-08飞扬

少年博览·小学高年级 2021年9期
关键词:学人幼女赏月

飞扬

为你读诗——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唐·施肩吾《幼女词》

回放,这首诗是这么来的

晚唐有位名叫“施肩吾”的诗人实在是个妙人。他幼年勤读诗书,中过进士,被皇上钦点为状元——杭州地区状元榜上的NO.1哦!然而,这位施状元淡于名利,向往着当神仙,他曾经在洪州西山(今江西省新建县)筑室隐居,潜心修道炼丹。然而(没错,还得再“然而”一下),这位出尘脱俗的施肩吾,和尘世中许多普普通通的好爸爸一样,偏爱着自己那年仅6岁的小女儿,觉得她一举一动都透着天真可爱:小姑娘还不知道什么叫巧,什么叫拙,却在七夕佳节,既不去捉萤火虫,也不去吃瓜果,而是郑重其事地在堂前模仿大人,开始了拜新月。嘿!小家伙,你知道姐姐妹妹妈妈阿姨她们为什么要“拜月”吗?

中秋一起来拜月

月亮,这个质量只有地球的1.2%,距离地球只有约38万千米(地球、太阳之间的距离为1.5万亿千米),只能反射太阳光的星球,对于地球上的生物和文明却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

上古时代的人们也许并不明白这一点。但他们知道,万物有灵,月亮对他们来说很重要,他们崇拜、欣赏月亮,愿意随时随地向它下拜。

大约从周朝开始,祭拜月神升级成了“官方行动”,有了固定的程序、时间和场所。为了显示重要性,一般来说,祭拜仪式都是由帝王来主持。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朝嘉靖年间为了皇家祭月而专门修建的。

至于平民百姓,虽然摆不出皇家祭拜月神的气派,却不影响对月亮的感情——早在唐朝,无论年龄大小(施肩吾的小女儿就是明证),无论宫廷还是民间,女子中最流行的就是拜月,尤其是中秋这天。大约是因为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月亮上住着一位代表女性的神仙——太阴之神。

女子们喜欢在月光洒到之处,或窗前或户外,摆上香案,供上各种鲜花时果,然后盈盈下拜,向月神叙说自己的心里话,或祈求夫妻团圆,或祈求幸福长寿,或祈求自己变得更美更巧……当然,如果没有这些“礼物表示”,月神大约也不在意,关键是心诚嘛,因为唐朝的另一诗人李端曾在《拜新月》里写道:“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诗歌中的女子打开帘子,见到新月,立即在阶前随地而拜,全无各种仪式。

月亮如此之美,月光如此之柔,吸引的自然不仅仅是女性。事实上,唐朝人很喜欢在中秋这天邀亲朋好友聚到一起赏月,中秋节也因此慢慢地有了团圆之意。唐政府还将中秋节定为全国性的节日,唐开元年间的《唐六典》中曾明明白白记载,八月十五有三天假期。宋朝人则认为不能像唐朝一样只开夜宴赏月,应该全天都过节,所以常常几天前就开始用心准备,除了赏月还要赏灯、喝酒、吃宴席。宫廷贵族流行吃一种叫“月团”或“小团”的食品,和后来明朝人中秋节必吃的月饼十分相似。文人雅士更要写诗填词——苏东坡那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就是在中秋月下喝得酩酊大醉之后一挥而就的。

明清呢,由于开国的皇帝都很努力工作,中秋节公职人员也不再放假,但全国人民照样聚在一起,热火朝天地进行拜月活动,亲友们互赠月饼等礼物还成为了习俗。

时至今日,虽然人们不再热衷于像古人那样拜月,但那刻在基因里的习惯并没有少了一丝一毫——每逢中秋之夜,无论身在何方,中国人总会忍不住走出门,欣赏那一轮曾经照过李白、苏轼以及无数华夏儿女的明月,默默述说心语……

啃松果时间——

中秋節始于唐朝,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中秋节和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

猜你喜欢

学人幼女赏月
曲园学人
中秋赏月邀请会
中秋赏月
幼女词
近代学人对古代“史官”之阐释
幼女词 等
中秋一起来赏月
别样的中秋赏月
学人当追求不朽
你赞成废除对嫖客洗白保护,对幼女雪上加霜的“嫖宿幼女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