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传统写印材料国际研讨会召开
2021-09-08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曾小雨报道 由复旦大学图书馆、中华古籍保護研究院、文物保护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造纸史与纸质文物专业委员会、中国科技史学会传统工艺研究会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传统写印材料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21年11月10日在上海召开。会议采用“线上+线下”方式进行,来自北京海关、北京科技大学、德国汉堡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复旦大学、广州美术学院、河南博物院、华南理工大学、金陵科技学院、南京博物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四川大学、山东迈越文保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韩天衡美术馆、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图书馆、中山大学等20所高校、文博单位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参与了本次会议。本次研讨会分四场进行,24位专家学者围绕造纸与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写印材料文化价值等方面做了学术报告。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冯立异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李晓岑教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钟江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表达了对研讨会在疫情困难下顺利召开的祝贺。
在造纸方面,齐鲁工业大学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嘉川教授、德国汉堡大学亚非研究史Agnieszka Helman-Wazny教授、北京海关总署王松先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李晓岑教授和朱琴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后韩宾分别就造纸纤维资源绿色高效利用与碳平衡、古纸评价体系与造纸术、亚洲桑皮纸制作工艺、中日楮皮纸制作工艺对比研究、少数民族造纸工艺研究等问题做了学术报告。
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关注于纸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华南理工大学古籍保护修复研究中心主任樊慧明教授、武汉大学教授兼国家古籍保护专家委员会刘家真教授、齐鲁工业大学讲师兼山东迈越文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侯萌对纸质文物的脱酸工作研究进行了报告,为纸质文物保护脱酸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材料。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罗雁冰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付时雨教授分别针对纸质文物修复保护使用的淀粉浆糊粘合剂以及抗菌修复液的制备研究等问题做了报告。河南博物院馆员金红玉、南京博物院的副研究馆员陈潇俐就馆藏纸质文物的保护进行分析报告。浙江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师汪帆、中山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王蕾分别就古籍保护中的古籍数字化和古籍用纸两个问题做了报告。复旦大学博士兼上海韩天衡美术馆研究保管部主任张学津.复旦大学刘鹏关注于纸质文物上印泥和印刷用墨对纸张产生的影响,并就此分享了研究报告。浙江大学图书馆阎春生博士、复旦大学图书馆馆员李燕做了关于现代科学检测技术对纸质文物修复保护应用的报告,对今后纸质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中国写印材料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本身,还在于其蕴含的精神和文化。金陵科技学院文献保护研究所所长葛淮东做了题为“南京明城墙砖文写印小议”的报告,德国慕尼黑大学Ilse Sturkenboom教授做了题为“Ming-Period Decorated Paper as Writing Support in GreaterIran”的报告,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毕罗做了题为“中国书法的书写材料的私有和开放空间”的报告。几位学者的报告生动诠释了中国写印材料文化价值的影响。
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光辉在闭幕式上发表讲话,称赞此次研讨会讨论的全面性——涉及“古今中外,纸墨印章”,肯定了研讨会的开展在纸张检测、纸张保护、纸张利用方面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