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秒钟不够 但争朝夕

2021-09-07

中国银幕 2021年8期
关键词:张译放映机幕布

电影:《一秒钟》

纪录片:《一秒钟》

“关于热爱,不是一秒钟,而是一辈子。”——张艺谋

“《一秒钟》是一个‘看电影’的故事,我心心念念好多年了,胶片哗啦啦转动的声音,带出一种久违的味道和情感,让人感动。”在纪录片《一秒钟》的开头,张艺谋就将拍摄这部电影的缘由讲述出来。随着舒缓的音乐响起,灯光下的放映机、悬挂的胶片、张艺谋走动的画面叠起。导演张艺谋在电影《一秒钟》中讲述了一个因胶片而起的动人故事,而纪录片《一秒钟》所呈现的,是这个故事的成型过程,亦是主创们努力致敬时代的初心。

纪录片一共有3集,每集25分钟到35分钟不等,主角则为导演张艺谋和三位主演张译、范伟、刘浩存。在这里,我们能看到在片场工作时极其专注、极具生活气息的张艺谋,也能了解为什么张译、范伟这样的演员能够做到“一人千面”、演什么像什么,更能了解“一张白纸”的刘浩存怎样入了张艺谋的法眼。最重要的是,这部纪录片记载了全组工作人员为呈现一部满载着时代记忆的深情影片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台前幕后的每一秒钟,皆是电影人对光影滚烫的热爱。

“戏疯子”张译如何挑战极限?

场景       张译大口吞咽油泼面

一路追寻电影胶片的张九声来到一处面馆前,他从窗户里瞥见刘闺女的身影。张九声冲进面馆,抢过刘闺女的面,大口大口吃了起来。“你爸吃你碗面,你还心疼?”张九声嘴里嘟囔着,将桌上的醋倒更多在碗里,继续大口吃着。在范电影问清《英雄儿女》的第六本胶片失落的缘由后,他庆幸胶片“归队”,又为张九声和刘闺女加了两碗面,而张九声从未停下吃面的筷子。一个一路奔波而来孱弱疲惫却坚定要看女儿一眼的父亲形象因为这一段吃面戏份,变得十分生动。

幕后解密

2018年7月,电影《一秒钟》在敦煌举行开机仪式,张译的光头造型和瘦削状态成为当时人们讨论的热点,178cm身高的张译当时只有110斤。从《一秒钟》开始筹备到开机,张译暴瘦了20斤。电影拍摄期间,为保持故事中人物的瘦削感觉,张译每天几乎处于绝食的状态,并且还要在室外42度的高温下跑步,以快速适应当地环境。剧组的工作人员心疼他,试图给烈日下跑步的张译撑伞,被张译果断拒绝,“这个角色需要让他的皮肤颜色黑一点,质感粗糙一点,天天打着个伞,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长时间不进主食,让张译的胃变得脆弱敏感,大大提升了拍摄吃面戏份的难度。开机之前,张译就十分担心这场戏,他担心身体条件会影响拍摄质量。拍摄的时候,第一碗面下去,张译就有点发傻,但他还是将面大口大口吞咽下去。“拍摄很像是打仗,当预备开机这个口令一出现,你有任何事情,都必须要坚持把你眼前的工作完成,直到导演喊咔。”这天的拍摄张译猛吃了十几碗面,导致他的胃部不适,出现了胃痉挛。张译低着头在拍摄现场坐了很久。

张译:“减肥不仅仅是从形象上能够帮助你接近这个角色,它也会让你变得有些压抑。因为导演希望这个角色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我们刚进组之前那一段时间,正是我最抑郁的时候,因为刚刚减到现在的体重,不适应。其实任何一个工作对健康都会有影响,你是想活得特别健康,但是你一事无成,还是想稍微有一点点瑕疵,但是你做了很愉快的事情,看你自己的选择。”

揭秘张艺谋的“胶片情结”

场景       抢救22号《新闻简报》胶片

电影《一秒钟》中,最重要的线索便是那卷22号《新闻简报》的胶片,而这卷胶片,偏偏被大车在黄土地上拖行成了一卷“驴肠子”。在张九声的恳求下,范电影决定号召大家一起抢救胶片。他们用缝制在一起的床单将这堆胶片托起,用筷子找到胶片的头,轻轻捋顺。大家在礼堂的台子上布置悬挂胶片的铁丝,将胶片悬挂起来。范电影拿起自己的标志性瓷缸,教大家从两面冲洗胶片上的浮土。礼堂外面,女同志负责烧制擦拭胶片的蒸馏水,并用搪瓷盆将蒸馏水运送到幕布后面。张九声也因为学过洗照片而加入其中,所有人都小心翼翼。“擦好了就能放吗?”“只要擦好就能放”,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张九声仔细端详手中的胶片,他试图在里面找到女儿的影子。如今,夙愿即将达成,他几欲落泪。

幕后解密

2012年,中国电影院线中的数字放映机已经超过九成,2016年,上海电影技术厂关闭了国内最后一条胶片生产线。胶片跌落在历史中,成为一代人的情怀和回忆。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对胶片有着浓厚的情结,他将这份情结融入到自己思考了很多年的故事《一秒钟》之中。电影筹备之时,张艺谋在给编剧邹静之的信中写道“贫瘠年代看电影的兴奋和满足,通过‘胶片’的不断‘转动’,传递一份情感,让我特别迷恋。”

想要完成这份致敬,还原那个时代的气氛必不可少。地道,是张艺谋对这部电影道具组提的要求。“每样道具都要经得住镜头的拍摄”,道具的考证和寻找成为《一秒钟》道具组最重要的任务。道具组找到1957年哈尔滨电影机械厂生产的松花江牌5501型放映机,这个型号的放映机上世纪80年代就淘汰了,最后兜转从北京找到一台,而经过道具部门改造的5501型放映机,正是电影里的那台。发行的拷贝盒、接片器都要严格按照年代背景要求,连一块胶布也严格经过考证。

经历过胶片时代、摄影出身的張艺谋对胶片有着很细致的了解。抢救胶片的戏份,全程由张艺谋指导。如何拿筷子捋顺胶片,如何在现场钉铁丝挂胶片,如何冲掉胶片上的浮土,如何制造蒸馏水擦拭胶片,张艺谋事无巨细,亲历亲为。当胶片挂起来后,张艺谋在其中慢慢走着,胶片被灯光映照着,里面的影像若隐若现。抢救工作完成,幕布外想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既是给电影中抢救胶片的参与者,也是给张艺谋的。

范伟:“范电影,他就是那个时代的人,他对放映员的工作那种热爱,对这个岗位的那种迷恋,让人印象最深刻。我们找了一个老放映员,教我怎么拿胶片,怎么卷胶片,我反复地练,不反复练它就不像那么回事了。”

张译:“这么多年过去了,数字已经完全取代了胶片在电影当中的应用。所以我们今天再回头来讲一个因胶片而起的故事,哪怕对胶片没有情感的年轻人,也一样会喜欢。至少在我的心里,以及在我同龄人的心里,我相信这部电影会引起大家的一个共鸣。”

为什么说《一秒钟》是写给电影的情书?

场景       礼堂看电影

夜幕降临,小小的破旧的礼堂里满满人影,对于两个月才能看一次电影的人们来说,今天的礼堂如过年一般热闹。乡亲们在这里嗑瓜子、话家常,小孩子则玩疯了,满场瞎跑、打闹。也有调皮的观众,在幕布前比手影,更有力气大的,将自行车举高,欣赏自行车在幕布上的倒影。搬着木凳的人从各个出口涌进来,期望能够在其中占据一个小位置,小窗台上也坐满了人。不知谁家的鸡竟进来凑热闹,在人脚下四处奔跑,鸡叫声却湮没在熙熙攘攘的话语声中。待到电影正式开场,幕布前面、侧面都坐满了人。人们大声欢呼,还不忘提醒幕布后的张九声关灯。镜头转至幕布后,是张九声面对幕布孑然的背影。这一幕,美得像一幅画。

幕后解密

电影《一秒钟》筹备阶段,张艺谋到放电影的礼堂堪景。他仔细检查每一个细节,包括胶片摆放情况、磨损情况、礼堂环境、幕布,他提醒在场的工作人员“礼堂要八边都透着风,幕布上有补丁”,并手舞足蹈讲述自己所经历的在礼堂看电影的盛况,“有人站到人身上,有人站到自行车上面,各种有意思的情景”,“那个年代,那么简陋,人们这么看电影,这么喜欢看电影,才感动人,这是电影的主题”,张艺谋语重心长说道。

礼堂观影戏涉及到的群众演员众多,场面调度难度很大。这场戏开拍前,一位工作人员拿着喇叭提醒群众演员表演要点——像过年一样热闹。化好妆的群众演员陆续进入礼堂,原本空曠的礼堂顿时人头攒动。为表现出等待看电影的热闹感觉,导演和工作人员反复调整和安排,最终呈现出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模样。

张译:“我在这个舞台上拍了一场站在银幕后面的戏,拍摄之前我蛮激动的。我跟导演说,三十年前我去看电影,就站在银幕后面想去触摸银幕。那时候才十岁,不知道电影后面到底长什么样子,那部电影正好是1988年上映的《红高粱》。今天这份工作对于我来讲特别重要,它是三十年前一个男孩子被牵引到电影世界的一个反射。”

张艺谋:“这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我只是有感而发,想保持自己原创的热情,谁能做到一部作品的完美?那些真正心动的瞬间已经弥足珍贵。”

猜你喜欢

张译放映机幕布
演出开始前
40公里与5个字
古镇中的小池塘
百万级影院放映机+STARKE音箱 湖南长沙私人影院
编辑精选APP
编辑精选APP
如何更换放映机ICP板上的RTC电池
主角光环
Summer Holiday
张译自称不是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