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孩子,你会吗
2021-09-07王彤音
王彤音
奖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对于小年龄的孩子来说,“好好表现给糖吃”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鼓励途径。然而,如果成人过多地运用外在奖励,将它作为挂在嘴边的“糖衣炮弹”,则容易让孩子产生预期的奖励心理,导致他们以奖励为目的而降低内在兴趣和成就感。
心理学家将奖励分为外在奖励和内在奖励。外在奖励指可量化的物质、货币等,而内在奖励指良好的行为给人带来的激励,包括趣味性、责任感、成就感等。
“今天老师表扬你了,爸爸买个玩具奖励你。”
“好好吃饭,吃完可以奖励你看一集动画片。”
这些都是以物质促进孩子行为表现的外在奖励。
“你画得很认真,也许真的能实现当画家的梦想呢。”
“今天饭吃得不错,像个大哥哥了,相信你会快快长大的!”
这些是运用启发式语言的内在奖励,从画画和吃饭本身出发,让孩子明白,认真画画和不剩飯对自己成长的意义,激发他的兴趣和成就感。
生活中,成人往往习惯于用外在奖励控制孩子的行为,久而久之,容易导致孩子为了奖励而去做某件事。如,一心想着动画片好看,而忘了好好吃饭对身体成长的意义;为了买新玩具而去画画,而忘了画画本身带给自己的快乐。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相比于外在奖励,内在奖励具有更稳定、更持久、更强烈的效果。
那么,如何运用合适的内在奖励呢?其实,启发式的、有针对性的表扬就是激发孩子内在动机的最好方式。
案例1
萌萌早晨出门前爱磨蹭,爸爸妈妈因此经常迟到。妈妈试过用棒棒糖作为奖励。如“今天早点出门就可以买棒棒糖”。这种激励的确让萌萌在妈妈答应买糖后的动作变快,但之后又马上变回了磨蹭的样子。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没有买棒棒糖,而是给了萌萌一个大大的拥抱,萌萌感到很奇怪。妈妈说:“今天早晨萌萌动作很快,妈妈很早就到了单位,很认真地完成了一天的工作,单位的叔叔阿姨都夸萌萌是个懂事的孩子。”听到妈妈这样说,萌萌虽然没有吃到棒棒糖,可是心里比吃了糖还要甜。从那之后,萌萌不仅动作变快了许多,还经常提醒妈妈,要早点出门,不要迟到。瞧,激发孩子的内在成就感,是不是比棒棒糖的效果好多了?
表扬小窍门: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充满爱意的拥抱是亲子间最好的沟通方式。夸奖孩子为实现某一目标付出的努力,告诉孩子持续的努力能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这样的“表扬”会极大地激发孩子内在的成就感,让他从心中对自己产生好的评价,从而在“我很棒”的角色定位中严格要求自己。
案例2
壮壮不爱洗澡,每次洗澡都是一番“鸡飞狗跳”的景象。妈妈说:“洗干净后,奖励你看一集动画片。”可壮壮还是不愿意,只想看动画片,不愿意洗澡。可见,动画片虽然对壮壮有很强的吸引力,但在主动洗澡这件事上并没有起到持续的效果。有一次洗澡前,妈妈说:“明天我们要和邻居小妹妹一起郊游,小妹妹知道壮壮哥哥特别爱干净,很想和你一起玩呢。”壮壮一听,主动说:“妈妈,我今天还没洗澡呢,我得洗得香喷喷的。”妈妈说:“对呀,大家都喜欢和爱干净的小朋友一起玩。”妈妈知道壮壮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为壮壮树立一个“爱干净”的形象,从此以后,壮壮乐意洗澡了。
表扬小窍门:在表扬孩子的时候,尽量多强调孩子主观努力的方面,如,“你听故事很认真”“你能坚持走这么远的路,真的很厉害”“你的衣服干净整洁,你真是一个讲卫生的孩子”,这些语言能激发孩子进一步努力。在表扬孩子的时候,尽量少强调孩子的客观优势,如,“你真聪明”“你长得真帅气”“你的裙子真好看”,这些夸奖虽然会让孩子很开心,但是对促进他们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很有限。
多运用内在奖励,少运用外在奖励;多夸奖孩子的主观努力,少夸奖孩子的客观优势,让奖励真正成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航向标,而不是具有短暂效果的“糖衣炮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