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节决定品质

2021-09-07刘改霞

新晨 2021年8期
关键词:唐诗科普植物

刘改霞

在历时一年多的打磨后,“妙造自然”系列《唐诗中的植物》一书和读者见面了。这本书是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妙造自然”系列书系的第一本,以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经典、最精华的唐诗为底本,选择了100首含有植物或生态学元素的经典唐诗,从文化和科普两个角度解读。选题很有特色,其价值在于既是继承和弘扬中华经典,又是将唐诗与科普这两个看似矛盾的主题融合、打通的创新。该系列的另外两本《中国古代名画中的动物》《宋词中的科学与生活》将分别于2022年、2023年与读者见面。

原来读唐诗、宋词,读者主要会将注意力放在诗人描述的情景和抒发的感情上,对其中的植物、动物世界、历史事实和社会环境都忽略了。在欣赏古代绘画作品时,很多人也只是评价像不像、美不美,很少有人会发掘每幅畫中出现的人物、山水、花鸟等背后隐藏的故事。改变通常的视角,用科普的眼光再看它们,会发现经典文学艺术作品中反映了大量的动植物和生态学现象。“妙造自然”文化科普书系的三本图书——《唐诗中的植物》《中国古代名画中的动物》《宋词中的科学与生活》,便是将人文和科学有机贯通,使文化与科普充分融合的典范,是一套兼具普及文化、艺术经典和科学知识功能的图书佳作。

在《唐诗中的植物》出版之际,我梳理了自己编辑该书时比较珍贵的一些细节,既是对自己编辑这本图书的纪念,也是对一群追求细节和完美的参与者的致敬。

完美的团队合作

本书作者团队有三人:一位是创作本书的发起人且承担大部分科普部分写作的牛忠泽老师;一位是承担文化部分创作、有着深厚诗词造诣、专业却是英语的李璀老师;一位是一年到头300多天在新疆进行野外科学考察的柴永斌老师(香象渡河),他承担小部分的科普内容创作。

2020年4月,我结识了在新疆做科学考察工作的牛忠泽老师,他说想写一本中国古典诗词和植物科普的书。我做过几本动植物科普图书,对科普类图书一直有关注,对于从古典诗词中挖掘植物进行科普的做法,觉得挺新鲜。我鼓励牛老师先写一两个样张看看。几天后,当看到《清平调》《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琵琶行》等几篇样张后,我认定牛老师和李璀老师有足够的能力写这本书。于是,我给牛老师收集了一些植物科普类图书,如潘富俊编写的《唐诗植物图鉴》《诗经植物图鉴》《红楼梦植物图鉴》等,提出我们要做的也应该是内容准确、通俗、有趣的图书。

随着交流的深入,选题从一本书拓展为一套系列书,从诗词简释变为包罗唐诗宋词和古代名画的文化讲述,从植物科普变为动物、植物、生态学与科学普及,从面向古典诗词和植物爱好者的读物变为面向全球中文使用者的、将中国古典文化与科普相结合的作品。

整本书的创作是三位作者在科学考察和养育孩子两个主业之外的业余时间完成的,或者说,几乎都是在相隔三千公里的北京和新疆,同时于每天零点到凌晨四点之间完成的。他们的创作过程是完美的合作。

栏目和目录上的“小心思”

《唐诗中的植物》虽然跨越古典诗词爱好者和植物爱好者两个群体,但两个群体取并集后,更是小众,如何写得有新意、有趣味、有故事,吸引更多大众读者,作者们花费了很多工夫。

这本书的结构很简单,文化部分栏目叫“万取一收”,科普部分叫“妙造自然”。两个栏目名均取自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万取”,取一于万,广采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一收”,收万于一,塑造形象富有个性。“妙造自然”意谓诗歌创作生气勃勃,精神涌流,不假人力而臻于自然之妙境。简简单单四个字,简单凝练,充满传统文化意味,而又将主题阐发到位。

这是两个从创作初期就开始酝酿,直到创作尾声才涅槃而出的词。最终,我们也将其系列书名确定为“妙造自然”系列。两个栏目犹如一只大鸟的两翼,翻飞出传统文化中的精妙、科普知识的亲近。

“万取一收”作为文化讲述,客观呈现了历史背景、作者境遇、文化常识等丰富的内容,传递着家国、理想、爱情、友情、豁达、包容、坚强、乐观等价值观,折射出古代诗人的才情、豪情和生活智慧,这些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基因、特有的细胞,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我们需要坚守的文化内核,更是文化自信的根基。

100首诗的文化部分,要有不同的视角、引人入胜的表达方式、不同的内容侧重,好在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和美轮美奂的文字表达优势成就了李璀老师,让“万取一收”文质兼美,营养丰富。

在李白的《长干行二首》中,李璀老师引入了埃兹拉·庞德翻译的英文版,自然流露出“中国诗境,跨越时间,尚可领悟。跨越空间,百口难言。可翻译的是文字之华彩、韵律之扬抑、思想之跃动,不可译的是文字之隐喻、诗意在之境象,是泱泱中华五千年的溢彩流光”的感叹,文化自豪感油然而生。在《寻陆鸿渐不遇》中,引入了作者皎然的“茶道”。“熟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静心凝神,烹茶养德,一物一器,皆有初心。指出千年后的我们,还在向前人学习着生活的智慧,依旧在氤氲茶香里体会着古人的美学精神。在王昌龄的《送柴侍御》中,提到了在日本京都府寄送中国大连的抗疫物资上,就印着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千年之后,王昌龄的温暖豁达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寓意。书中,这样的精彩之处不一而足,处处展现了唐诗经典中的文化软实力,这些正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100首诗的科普部分,不是百度的词条,要科学准确、饶有趣味,也是对科普工作者的挑战,好在有平日的积累和认真的态度,牛老师也完美地完成了。可以说两个部分都采用了大众化的表达方式,但又闪耀着新时代的光亮。

如果读者注意看本书的目录,一定会觉得信息量好大。纵向,先按主题分类,按序号排列;横向,有每首诗的名字、作者名及提炼出来的相关科普主题。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颜色有别,没错,这是设计的细节,让层次和主题更突显。目录兼顾了主题、唐诗本身,还有提升兴趣的科普知识点,可谓体现了索引功能。再看看科普提出的问题:“眉妆中的未央柳”“三春晖和三秋晖”“‘吃醋的杜鹃花”“文字里的DNA”“每一株植物都是一座‘化工厂”等等,是不是很有趣,是不是想翻看一下到底写了什么呢?

关于古诗选择与内容核查

牛老师是我接触过的效率最高、执行力最强、最擅于分析总结,且具有先天组织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作者,光是底本选择,共给我发来50稿。最终,本书共收录55位作者,100首诗,100种植物或生态学的科普点。全书确定了12个主题,包括爱情、友情、送别、思念、田园、山川、边塞、怀古、感怀、咏物、咏志、其他。古诗的确定,是横向和纵向综合考虑的结果,每个主题占比、每个作者作品占比、作者覆盖率等都是在对全唐诗分析后确定的。

在创作阶段,我经常收到牛老师发来的李璀老师中英文对照的写作提纲的照片,收到李璀老师发来的古书中表述的截图。看得出来,关于书中的古诗,李璀老师做了多方考证,对于存在差异的地方,完全依据权威版本;文化部分写的经考据考证的历史、地理、社会生活知识、诗人背景及关联掌故等文字,丰富而准确,一是凭借她深厚的积累,一是依靠大量细致的核查。在编辑过程中,我对涉及的大量的历史史实和历史故事中關联的历史背景和年代,进行了一一核查,准确率相当高,足以看出李璀老师对细节和准确度的追求。

牛老师撰写的科普内容也是同样,每一个吃不准的细节都会登门或者发邮件向相关植物专家求证,绝不含糊。尹林克教授、海鹰教授、成克武教授、邵华教授、杨维康教授等都是给本书提供很多专业帮助的大咖。

审稿、编辑、设计都不含糊

《唐诗中的植物》一书可以说是“聊”出来的,从选题的提出开始,我参与、见证了每一个细节。为了证明自己对本书的判断,书稿出来后,我约请了有着深厚诗词学养的新疆语文教学领域的专家董明实老师审定,他对本书的定位和新意给予了高度评价,对诗文和文化部分提出了细致的审定意见和修改建议。科普部分,作者边创作边发给专家审定,书稿出来,专家审定意见也出来了。这些提振了我按精品书的规格打造本书的决心。

在审稿过程中,我始终关注着一个细节,把握着一条主线,既然是唐诗中的植物,那么“万取一收”和“妙造自然”必须有关联,植物就是中介。李璀老师写的文化部分有没有提到诗中的植物?不用多,哪怕一个点睛之笔也好,只为和科普部分形成有机整体,不能各自写各自的,出来两张皮。到书中看看,细心的读者一定会体会到其中的心思和安排。

2020年7月,本书正在约插图时赶上新疆暴发新冠肺炎疫情,大家隔离在家,但本书的操作依旧热火朝天。我先与作者商量好每篇应该配什么内容的插图,美术编辑李鲲根据作者给的照片样图,结合版面需要写了插图绘画要求,在给插画师提供要求之前,作者三人、我、美编都要进行线上会议讨论,确定后才分发任务。后来,为了不再转述要求,我们四人又和插画师建群讨论,直接鉴定插图或提出修改要求,几乎每两天就要有一次线上会议。

在设计上,我们约请了大师级的袁银昌老师,他是业内出了名的追求细节的典范。在与袁老师的交流中得知,他用了十几天时间,通看了稿件,把握了图书的风格后才开始构思设计,如何将这一本书的气质表达得更好,他在细节上花费了心思:从古诗的呈现、主题和序号的结合、插图的处理、底色的对比选择、字体字号的选择等,到单纯一个栏目名称的图框,也设计了二三十稿,再到装订方式、材料选择、上机打样调色等等,更是用心。他的设计理念就是关注细节,在细微之处体现用心。

音频节目在喜马拉雅上线

出版领域已经进入融媒体时代,《唐诗中的植物》一书在策划之初,就考虑配备音频产品。一是因为唐诗本身具有适宜吟诵来传播的特点;二是因为作者本身就具备很好的音质条件,他们最熟悉自己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录制不用走弯路,非常便捷;三是因为听书已经成为现代读书人普遍接受的方式。

唐诗适宜诵读,但很多人也不敢吟诵,因为其中的生僻字太多。为了展现唐诗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也为了更大维度上普及唐诗,本书在出版纸质书的同时,牛老师和李璀老师合作录制了配套音频。在图书制作过程中,他们观看了《苏东坡》主题展览,发现人家用简单的同音字给生僻字注音,于是也借鉴这种做法,解决了拼音拼读和音调发音不准的问题,直接读出同音字就好,更加直接准确。

在音频录制过程中,两位作者尝试了不同的方式:从单人诵读完成,到男女声分工录制不同部分,再到文化部分一人诵读,科普部分男女声对话形式的合作,不断从细节上完善,追求现有条件的完美。

现在,制作精良的《唐诗中的植物》音频产品已与喜马拉雅平台签约,定期免费播出。我们还围绕这些音频资源酝酿“唐诗课”“科普课”的数字产品,期待着“文化+科学+技术”让我们基于传统文化的产品焕发更大魅力。

在编辑《唐诗中的植物》一书的过程中,我有幸和这样一帮热爱生活并不惜心力追求细节、品质、理想的人一道,与他们一起做书、做事,在此过程中收获的态度和方法,是对我自己编辑工作最好的交代,更是这本书送给我最丰厚的礼物。

图书简介

《唐诗中的植物》是新疆青少年出版社推出的“妙造自然”文化科普书系的第一本。

该书以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经典、最精华的唐诗为底本,文化科普了100首含有植物或生态学元素的经典唐诗,从文化和科普这两个角度解读,既是继承和弘扬中华经典,又是将唐诗与科普两个看似矛盾的主题融合、打通的创新。

文化部分取名“万取一收”,介绍大量经过考据考证的历史、地理、唐代社会生活知识、诗人背景及关联掌故。科普部分取名“妙造自然”,经过植物地理学、生态学、植物分类学等考证以及必要的推测,解读诗中的植物知识、生态学常识、生态环境的变化、诗作中描写植物的缘由。

该系列的另外两本《中国古代名画中的动物》《宋词中的科学与生活》将分别于2022年、2023年与读者见面。

作者简介

牛忠泽,中国科学考察志愿者联盟理事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专家委员会委员,湿地保护专家库成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沙漠工程勘察设计所湿地调查保护项目办公室主任,伊犁师范大学生物与地理科学学院客座教授。长期从事科学考察、科学普及工作,主持参与国际合作。

李璀,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历任大学讲师、文学编辑、外事翻译官、国际汉语教师。曾荣立个人二等功。长期致力于英汉文字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擅长中国古典文学、绘画及美学。

柴永斌,笔名香象渡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专家委员会委员,湿地保护专家库成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沙漠工程勘察设计所湿地调查保护项目办公室常务主任,伊犁师范大学生物与地理科学学院客座教授。

猜你喜欢

唐诗科普植物
唐诗赏读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唐诗赏读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唐诗赏读
唐诗新学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