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如水”
——记我的博士生导师饶芃子
2021-09-07朱巧云
朱巧云
《周书》有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而饶芃子教授不仅是一位精于学术、勤于教学的经师,也是一位乐于育人、善于传道的人师。她勇于开拓,著述丰宏,是全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荣获广东省首届 “优秀社会科学家”称号、“中国比较文学终身成就奖”等;她有着出众的领导才能,曾担任过暨南大学副校长。1990年,钱谷融先生在给饶老师的 《文学批评与比较文学》一书写序时曾说:“芃子女士不但在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成绩卓著,她同时还担任暨南大学副校长,工作也很出色。像她这样在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各方面都很有建树的人,在我们同行中是很少见的,所以尤其值得称道。”
滋兰九畹、树蕙百亩的老园丁
与学者、副校长等身份相比,饶先生更看重的是自己的教师身份。有一次她接受采访,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便是:“我是一个老园丁。”在2007年12月12日暨南大学举行的 “饶芃子教授从教五十周年庆祝大会”上,饶先生动情地说:“我人生中最明媚的春光在讲台上,最有活力的形象是学生的形象。我深知自己是平凡的,说到底,我只是学生们的老师。”
在很多场合,她都谈到学生之于她的意义,她说:“我从来不把学生当成人生旅途中匆匆的过客,而是把他们当成我学术生命、情感生命的一部分,我把学生的成功当成自己学术生命的延续,当成自己生命中的快乐之源。”“我常常把新生入学比喻作春天的播种,学生毕业比喻作秋天的丰收。播种时有期待,丰收时有喜悦。期待和喜悦都是发自我内心的爱。”
饶芃子先生从教六十多年,教授了29届本科生,培养硕士生35人,其中港澳硕士8名,马来西亚留学生1名,培养博士生57人,其中港澳博士4名,韩国留学生1名。她的学生遍及海内外,无论离开学校多少年,无论身处何处,他们都会记得影响自己一生的可亲可敬的饶老师。
在2005年饶先生七十华诞之时,她教过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都纷纷写诗文祝贺,集成 《正月十五》。原暨南大学副校长、华侨大学校长贾益民教授在该文集的序中说:“将近半个世纪以来,先生教书育人,春风化雨,桃李满天下,如今年至七秩依然活跃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这本文集的出版,其意义不仅在于祝贺先生七十华诞,更在于弘扬师道,示范后学。”
1963届毕业生香港诗人李大洲 (秦岭雪)在 《听饶师讲演》一诗中写道:“激浪清流汇大川,珍珠迸出彩光园。征帆一路开新境,皓魄高寒凝夕烟。”1964届毕业生方烈文写的 《破阵子》云:“日暖归湖芃长,风吹意水潮生。康乐追寻文学梦,南暨躬耕半亩情,饶门百万兵。心似星光闪烁,步如少女轻盈。七秩挥旗人正健,巨著斑斓事旦评,前瞻不计程。”诗文集中,学生们深情地诉说着他们与饶师的缘分、情义和故事,生动地再现了不同时期饶老师的形象。
饶先生是暨南大学的一面旗帜。她对学术的热情,对教学的强烈责任感,对学生深沉的爱,影响着一代代学子,成就了她作为一名教师的辉煌。
严谨负责、恩如慈母的 “另类”导师
饶先生对自己、对学生都是“严”字当头,严在治学,严在做人。在课堂教学上,饶先生从不马虎,出差到港澳,也要找空隙为那里的学生上课。1995年冬天,饶先生到澳门出席国际学术会议,日程安排得很紧,只有一个晚上的自由活动时间,她也安排了给两位本地的硕士生上课。学生交来的每一篇文章,饶师都认认真真地批阅,无论是遣词造句、构架条理还是观点结论,都不敷衍了事,一篇文章修改三、四次是经常的事,学生的文稿上留下了饶先生圈圈点点的笔迹。2002年5月,饶老师到北京开会,临走时还带着即将毕业的博士生的学位论文草稿,她利用会议休息时间为学生修改论文。为了增长学生的见识,饶师还经常带领学生参加国际、国内相关学科的高层次学术研讨会,使学生有机会 “吃百家饭”,向更多的专家学者请教。
饶师的 “严”是很出名的,与她接触过的人,都有很深刻的体会,但饶师的慈爱也如缕缕春风,温暖着身边的人。饶师为人热情,充满爱心。学生生活有困难,她慷慨解囊;学生夫妻感情不合,她化解调停;学生的毕业分配、爱人调动、子女升学等等,诸如此类,饶师莫不记挂在心头。饶老师帮助过的人,除了学生,更多的是她身边的同事、朋友,她总是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
饶先生的学生多次写到她对学生的爱。1997届博士毕业生、澳门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李观鼎教授曾说:“爱,对学生的爱,可以说是她各种情感和情绪的源头。希望也好,失望也好;喜悦也好,烦恼也好;快乐也好,悲伤也好;幸福也好,痛苦也好,莫不源于此。”同届博士毕业生、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林岗教授说:“饶师关怀学生的成长,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这些关爱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指导,而且也是学术机会的奖掖和提携,甚至包括生活方面的关怀。”饶教授情系弟子,像一位母亲一样,关爱着每一位学生。1988届硕士曹文静曾说:“饶老师是我心灵上一幅永恒的画卷”“离开她,总有一种离开母亲的感觉”。
饶先生培养的博士张瑞德,因患癌症,英年早逝。在他生前病重时,饶师除了写信鼓励他战胜病魔外,还在学生中发起募捐,为他争取医疗福利,多方帮助他。他生前所写的 《永远不会忘记的爱》,记叙了饶师对他的呵护和关爱。他说:“记得,我手术后,第一个从广州打来电话慰问的是饶老师;第一个从广州写来信,寄来钱的是饶老师;1997年元旦前,我收到的第一张贺卡又是饶老师寄来的!”饶师“有一颗年轻的、火热的爱心,她爱她的教学工作,爱她的科研,爱她的事业,爱她的学生,她是全身心投入,全身心释放,全身心创造。爱心使她自己获得了辉煌的成就,爱心也使她培育了满天下的桃李。”
这些点点滴滴的爱,已经汇聚成一条爱的河流,在每一个学生心中流淌;这些爱的音符,已经谱写出一首首动听悦耳的爱之心曲,在学生中间传唱。
淡泊超脱、“清清如水”的精神楷模
饶先生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人。她为人处事的正直真诚、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对事业的执着奉献、对学生的无私关怀等等,都是其精神和人格魅力的体现。香港作家蔡益怀跟随饶先生七年,读完硕士、博士,在他的心中一直牢记着饶师的一句赠言,即 “名利场上,淡泊一点;是非场上,超脱一点。”他说:“于我来说,饶教授已不再只是我的学术导师,还是我的精神导师。”正是饶先生对名利的淡泊和超脱,赢得了人们尊敬,吸引着海内外求知问学的莘莘学子。
对学生人格和人品的培养是饶师经常强调的重点。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饶教授说:“我们对学生的培养不仅是学术上的,还应该是人品道德方面的培养,即使是研究生、博士生也不例外。”“我对学生的人品要求很高,在我看来,人格是做人的底座,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曾遇到许多非常出色有才华的人,但他们最后都没有像人们期望的那样在学术上获得大成就,这主要和本人的品德和性格有关,有的人虽然很聪敏但容不得别人,或对自己的估量过高,有的则缺乏自信。我认为,人要成功最起码要是个正直、诚信的人,还要有健康的人格,懂得自尊、自爱和自信,这是我对学生的要求,对学生的品德和情商的培养一直是我教育学生的一个重点。”1999届博士、深圳大学的钱超英教授深谙饶老师的教学理念,他说:“我最想强调的是:饶老师把学生作为事业伙伴,并非只凭一种 ‘职业性的微笑’,而是着意于在师生团队中培育 ‘人化’的思想和感受空间。”
饶先生时常教导学生 “做人要清清如水”“要容得他人的好”“要做一流的人,全面地开发自我,治学与做人要兼顾。”“人品、文品,是统一的,人品是文品的根基。”“人格的完善是一辈子的事情。”“能够全心投入自己的学术研究,不要急功近利,对大到社会、国家、民族,小到人生,都应有一种终极关怀。”这些精妙语录是饶先生对自己人生历程的经验总结,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期望。
在她76岁的时候,为了中文学科的发展,受托领衔获批了暨南大学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她夙兴夜寐,不辞辛苦,即使在病榻上,也不忘看稿子,谈课题,令人动容!饶先生为学术创新、学科发展、学校声誉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着晚学后辈,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2002届博士、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傅莹教授跟随饶老师多年,她说:“每每自己迷茫低落的时候,只要去到老师家里,就会被老师的热情和冲劲所感染,对一切充满希望和信心,犹如特效药一般神奇。得到的,不只是知识的传授和思想的碰撞,还有对生活的激情与信心。”林岗教授在记叙饶老师的文章中说:“我有幸跟随饶师治学,慢慢理解了饶师温润而亲切的 ‘学问的德性’。它是我们晚辈学人应当学习追慕的,我自己是虽未能至,心向往之。”
饶先生是我们学习的精神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