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同辽代禅房寺砖塔探析

2021-09-07

山西建筑 2021年18期
关键词:禅房塔身

杜 丽 君

(山西省应县木塔文保所,山西 应县 037600)

辽代是由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族为主建立起的政权,公元907年,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并于公元916年始创年号,国号“契丹”。随后国家实力不断强大,形成与北宋和西夏对峙的历史局面。为了顺利的拓展疆域,更有效的治理国家,辽代统治者积极推行中原地区盛行的佛教信仰,以至于在辽代中后期,佛教成为统治百姓的重要精神工具。佛教的传入给契丹族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各地的佛教寺院遍地开花,据《全辽文》记载:“城邑繁复之地,山林爽垲之所,鲜不见于塔庙,兴于佛像”[1]。

据统计,国内外现存的辽代佛塔共有95座,而随时间推移遭到毁坏的佛塔更是不计其数。目前山西省现存的辽塔遗迹共有八处,分别是:大同禅房寺塔、应县木塔、灵丘觉山寺塔、灵丘觉山寺北山小塔、怀仁清凉寺塔、阳高杨塔村塔、应县南上寨舍利塔(塔幢)、大同华严寺塔幢。由此可见,山西辽塔主要分布在晋北大同附近地区,这与大同在辽时是西京府(辽代疆域辽阔,实行五京制度,设置五个都城,分别是上京临潢府(今赤峰林东镇)、中京大定府(今赤峰宁城县)、东京辽阳府(今辽阳)、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地区)、西京大同府(今大同))这一重要区位相关。禅房寺塔是距大同府最近的一座辽塔,但由于其地理位置偏僻,关于该塔的研究仅见于发表于1996年《文物世界》由王春波先生执笔的《大同禅房寺辽代砖塔》,文章对禅房寺砖塔的建筑形制进行详细梳理,并将其与其他辽代砖塔进行比对,突出辽代造塔艺术在该塔上面留下的痕迹,为之后其他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本文在王春波先生文章的基础上,对禅房寺塔的历史沿革、建筑现状等展开进一步挖掘和分析。

1 禅房寺和塔的历史沿革

禅房寺塔位于大同市西南七峰山的丈人峰上(见图1)。据明正德《大同府志》记载“禅房寺在府城西南五十里,唐天宝间建”,而清顺治《云中郡志》记载“禅房山,城西南六十五里,上有寺塔,皆创自辽”。由此可知,禅房寺始建于唐代,辽代时期对其进行过修葺并在此基础上加建了佛塔,但并未提及佛塔和寺院的位置关系。道光年间的《大同县志》记载则更加详细即:“禅房山,在月窟岭南,距城六十五里,山阳有禅房寺,今有圮废。塔儿山,在禅房山南,距城七十里,一名丈人峰,山势峥嵘,上建七级浮屠……”。可知,辽代修建的禅房寺塔是在禅房寺南边的山峰上。这种寺院布局形式扩大了禅房寺的空间范围,同时也赋予了禅房寺塔可游览性的娱乐功能。因此,禅房寺塔及其所在的七峰山成为当地的风景名胜之一,有诗文赞曰:“塔建丈人峰,千寻耸笔铎。上方时响铎,下界不稳钟。古刹留唐碣,苍苔护汉松。新晴凭仰止,窈窕翠微浓。”

关于禅房寺塔修建的历史记载虽仅有寥寥数语,且道光后更是没有该塔的任何史料,但是建国后,禅房寺塔却经历了大大小小三次维修,分别是于1997年由山西古建保护研究所主持的禅房寺塔维修项目; 2005年由同煤集团和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共同对禅房寺砖塔进行了维修加固; 2007年年初由大同煤矿集团公司与大同市文物局共同对古塔实施二期维修保护工程。期间于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禅房寺砖塔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仅见塔而不见寺,佛塔几经修缮得到妥善保护,而原寺院的遗迹却难以寻觅。但从王春波先生的文章中可知,虽然清道光年间寺院已“圮废”,但1996年寺院建筑尚存,且为两进院落的窑洞建筑形式,可见禅房寺是于近二十余年消失殆尽,令人扼腕。

2 禅房寺塔建筑形制

禅房寺塔形制特殊,与其他辽代砖塔不尽相同,尤其是关于塔身层数,学界尚未有统一结论。王春波先生认为该塔是七层塔,且以须弥座之上的出挑斗栱认定为第一层塔身,而其他学者则多认为禅房寺塔为六层塔。笔者以为,辽代砖塔造型丰富,其中最大特点就是对塔座的细化,不仅将塔座雕成须弥座式样,还演变出双层须弥座或须弥座结合斗栱、勾阑、莲瓣的形式,复杂多样,如觉山寺塔的塔座便是由须弥座+斗栱+勾阑+仰莲,砖雕精美,属辽塔须弥座的精品。禅房寺塔的须弥座上承斗栱,与涿州智度寺塔的塔座形制相近,斗栱形成出挑平坐,其上塔身内收,与须弥座形成边界感和层次感,故出挑斗栱实为塔座的一部分(见图2)。此外,从一层塔身的壁面装饰角度来看,无论是楼阁塔、密檐塔还是华塔、复合型塔,其一层塔身均设有门窗,且其层高最高,壁面面积最大,因此禅房寺砖塔的塔层应从设有门窗塔层算起。综上得出,禅房寺砖塔的塔层数应为6层。但是笔者经过资料整理得知,辽代对佛塔的建造十分考究,用塔层来代表佛教中经典构件——相轮,而在佛教教义中,单数是吉祥的数字,因此相轮多为单数层,所以辽代砖塔也基本为单数层[1]。此外,笔者通过寻找1997年修缮前的老照片可以发现,禅房寺塔在维修前的塔刹已毁,塔体劈裂,最上层塔砖体剥落严重,由此可以推测,禅房寺塔原应有七层塔身,但是后期遭到自然或人为破坏导致塔刹和七层塔身毁坏无存。

现存禅房寺塔由塔基、塔身和塔刹组成。禅房寺塔塔基由2 m多高的素面台基、1.5 m左右高的须弥座以及0.7 m左右平座构成,其中的须弥座是整个塔基乃至整座塔艺术、历史等价值最高的部分。素面台基和须弥座由规整的长方石料砌成,石条间不用泥灰粘合,而是用小木榫铺垫。这种材料和做法在辽代砖塔中极为少见,应是古人为了对抗塔体不均匀沉降而采用的一种技术手法。须弥座上下枭分别雕为覆莲和仰莲的形象,中间束腰部分为两块雕有莲花、牡丹、童子以及其他植物图案的板砖,中间用对莲蜀柱划分,转角用雕有立体力士像的异形砖过渡,力士像两侧为竹形柱。每边的上枭仰莲上刻有8尊~9尊坐佛像,上枋每边雕有三座佛像,虽雕法粗糙,但是佛像形态憨厚,尤其是带有“步摇”发饰的菩萨形象,极具有创造力。上枋承接出挑叠涩,其上有两组莲花题材的雕饰:第一组是仰覆莲中夹连珠纹;第二组是双层的仰莲座。整个须弥座造型简洁,美观大气,雕刻设计古朴而有层次,虽佛像雕刻技法略显粗糙,但是仍不妨碍该须弥座的艺术价值(见图3)。

塔基平座与塔身材质相同,均为青砖砌成。从下至上依次为壁面和转角短柱、普拍枋、一斗三升和转角铺作,其中转角铺作做法独特,其不施坐斗,而是顺着转角方向升出栱瓣,上承小斗,两侧30°和60°各升出两片栱瓣,整个转角铺作如莲花状。最为奇特的是,铺作上承接枋,其上有仿木椽,形如屋檐做法。

塔身1层~3层为楼阁式塔身。1层塔身四个正面辟半开掩方形板门,四个侧面辟直棂窗,四条双圆棱窗棂,与辽代传统直棂窗做法不尽相同(辽代砖塔壁面上的窗多雕刻成破棂子假窗);2层、3层塔身八个面均辟火焰门,与辽代传统的砖塔辟门方式也不同(辽代砖塔壁面上的门多为券门);1层~3层塔层的转角不设柱,壁面雕有普拍枋,其上承接铺作;1层檐下铺作与基座的平座铺作做法相似,不同的是,每个栱瓣上均托一大斗;铺作上接撩檐枋,承托檐椽。塔身4层~6层为密檐式塔身。每层塔身均不辟门,塔檐做法与1层~3层塔檐相同。6层塔檐的檐角均有套兽,下垂风铎。整个塔身高度从下至上收减明显,每层塔体轮廓收分均为10 cm[1],十分具有韵律感,这也是其轮廓优美的原因之一。

塔刹为近代创修,由覆钵支撑刹杆,刹杆上从下到上依次串有三层相轮、伞盖、背光、宝珠等。

3 禅房寺塔价值及现存问题

禅房寺塔形制独特、具有古朴精美的石雕塔基、多变的门洞形式以及样式奇特的铺作做法,使得禅房寺塔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学术研究价值,是学界学者研究辽代砖塔不可忽视的研究对象。此外,禅房寺塔所在的七峰山是大同当地的旅游景区,加之该塔所具有的独特地理位置,因此禅房寺塔也具有了登高观光的旅游价值。

但是笔者在寻塔过程中发现,禅房寺塔位于大同南郊矿区,该区域的山脉多被采石场、采砂场、采煤场等重工企业开采,山脚下环境十分恶劣,而山腰上有露天煤矿,在阳光直射下冒出缕缕青烟,且通往该塔的道路被挖断,通达性极差。在此恶劣的环境中,禅房寺塔虽近期经历三次重修,但塔身依旧出现多条贯通缝,塔身砖块多处剥落。可见,对禅房寺塔周围环境的整治是当下开展禅房寺塔保护工作的重要方向之一。

4 结语

大同禅房寺砖塔是山西八座辽塔之一,形制独特,雕饰精美。本文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对禅房寺塔的历史沿革、建筑形制以及价值和现存问题依次展开进一步分析。首先,通过进一步挖掘关于禅房寺塔的史料记载以及修缮记录,厘清禅房寺塔和寺院的建造时间顺序以及相对空间位置关系;其次,梳理现有禅房寺塔的建筑形制,依次对塔基、塔身和塔刹进行描述,同时就学界对该塔层数尚无定论的情况,笔者结合多年对辽塔的研究,推测该塔层数应为7层;最后,根据禅房寺塔所具有的独特形制和地理位置,归纳出该塔所具有的价值,并罗列出其现存的问题。辽代禅房寺塔历史悠久,虽历经千年,但依旧能从现有形制中窥探到其原有风貌,是研究晋北地区辽塔的重要实例。

猜你喜欢

禅房塔身
移动式港口起重机塔身及拉杆设计分析
《大理国五方佛塔模与金刚界曼陀罗五方佛信仰》插图
比萨斜塔“斜而不倒”的秘密
刘墉的一盘棋
刘墉的一盘棋
一月后的单调
透视:雪糕叠叠乐
师父被吃了
大雁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