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下的滨水步行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2021-09-07荆玉麟
荆 玉 麟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四川 成都 611756)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多数城市新片区以车行尺度规划,市民步行出行极为不便;拔地而起的住宅高楼配套的绿化少得可怜,居民们很难感受到置身于自然的舒适与轻松。针对这些问题,成都市在2018年提出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其中一大举措就是城市绿地的品质提升与特色塑造。在此理念的指导下,不少滨水空间得到了重新设计与改造,以期达到延续历史文脉、展现城市活力的目标。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全国上下为抗击疫情都采取了“不出门”的应对方式,到2021年的今天,我国的工作与生活秩序基本已经恢复了正常。在后疫情时代,疫情带来的阴霾还未散去,如何对滨水步行空间进一步的优化,消除市民心理的不适感,恢复昔日的城市活力,就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1.2 理论概述
步行空间的研究方面,主要研究对象多为城市中心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以及城市街道的步行空间。对于滨水步行空间的研究主要有:余帆通过社会调查和因子分析,从美感度、生态性和游憩度三方面对苏州河两岸滨水步道空间提出优化策略[1];杨斌探讨了人的便捷性心理、交往需求心理以及寻求安全心理对滨水步行空间设计带来的要求[2];梁晨以心理感知、物质设施与滨水活动作为评价要素,进行了海河沿岸的滨水步行空间使用后评价的研究[3];冼宁基于人性化设计,研究滨水步行空间的路网、景观与设施带来的影响[4]。
总体而言,对于滨水步行空间的优化已经有一些研究成果,但结果均有一些差异。并且,目前的研究以传统问题为主,都没有深入到后疫情时代的优化。
2 滨水步行空间的影响因素
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针对步行空间谈到:“任何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集中是任何事情发生的前提,但更重要的是什么样的活动得以发展……必须为人们在空间中活动、流连,并参与广泛的社会及娱乐性活动创造适宜的条件。”[5]其中,人的感受是主观因素,而创造出的适宜的条件则是空间的客观因素,同样,影响滨水步行空间的因素也可以从这两方面进行归纳。
主观因素指人在滨水空间中步行的心理感受,对于后疫情时代而言,公众经历了疫情带来的灾难后,在疫情反复的不确定性、不安全性的确存在的时候,往往会形成更为敏感、易消极的心理。表现在对于自身的过度关注、对陌生人的不信任以及对未知环境的恐惧等。因此人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舒适感是评价滨水步行空间好坏与否的重要条件。
客观因素则指的是滨水步行空间的可达性、生态性以及个性化,主要表现在步行空间的道路是否通畅、景观搭配是否合理、在文化与特色上是否有独到之处等。而随着疫情逐渐消散,人们更渴望来到开敞的室外空间活动,那么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距离、开敞通风的景观环境以及更多能保证健康卫生的设施小品也成了重要的影响因素。
3 岸线概况
3.1 地理区位
府河又称锦江,是岷江流经成都市区的主要河流,哺育、滋润了成都的文化,也见证了城市的发展与变迁,被成都人亲切地称为母亲河[6]。府河太升桥至红星桥段岸线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与青羊区交界处,河段长420余米,北临星辉东路,南靠大安东路。周边住宅小区众多,特色小吃餐饮星罗棋布,为滨水空间提供了充足的人流(见图1)。
3.2 历史概况
在20世纪90年代,因为成都市工业发展迅速,加上人口激增,基础设施老化等弊病,府河曾一度沦为臭水沟。在1994年成都市出台政策大力整治水环境,采取了增设桥梁、截流污水、绿化滨河等一系列治水手段,府河才恢复了以往的勃勃生机。
近年来,成都市倡导“公园城市”理念,并决心建设“美丽宜居城市”,府河两岸再一次成为城市的焦点。府河太升桥至红星桥段岸线于2019年再次改造升级,增设绿道、健身设施并重新设计建设了沿岸景观。
3.3 周边用地与活动人群
府河太升桥至红星桥段岸线周边多为居住、商业用地,岸线以南既有建成于21世纪初的老住宅大楼,也有计划于2021年竣工的新宅,房屋依河流走向布局整齐,整体居住环境良好。岸线以北以住宅楼为主,并有配套的底层商业以及酒店,沿街两侧均种植有行道树,临河一面整体视觉效果很好。
根据实地调研,府河太升桥至红星桥段岸线滨水步行空间的活动人群多为河流半径500 m左右范围内的居民,其中以老年人、儿童、遛狗族三类人群居多,且活动的时间比较规律(见表1)。
表1 活动人群与特点
4 滨水步行空间现状分析
4.1 可达性分析
可达性是衡量滨水步行空间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主要表示步行空间连接两端目的地的通达性。本岸线中,主要有两条道路贯穿(见图2):临河步道与健身绿道。临河步道的路线更为曲折,沿线有丰富的景观,并在节点处设计有两条甚至三条线路供人选择,可达性很高;而健身绿道更为笔直,为跑步者提供了通畅的视野。两条道路虽然以快线、慢线两线结合的思路进行设计,但在实际使用中健身绿道上有部分共享单车停放,打断了步行空间的连续性。而临河步道虽增加了步行的趣味性,但在使用高峰期容易因人员停留造成拥挤,无法满足人与人之间安全的社交距离。
总的来说,本岸线滨水空间步行的便捷性较高,可达性良好,但缺乏对疫情应有的设计以及应对措施。
4.2 安全性分析
府河太升桥至红星桥段岸线滨水空间中,临河设计有台阶直通河面,但台阶入口没有设置大门,使用时尤其在雨天活动时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岸线未设有监督管理人员,健身绿道有非机动车侵入与行人混行,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临河步道未区分宠物与行人通道,有居民牵着宠物从儿童玩耍设施经过,给看护孩子的家长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而在健身器材的使用区,并未设置消毒的工具,市民在使用后也没有能及时洗手以及清洁的设施;小道旁的休闲长廊,未考虑活动人群之间的间隔距离,这为疫情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
4.3 生态性分析
岸线的生态性对于滨水空间的品质影响是最为直接的。府河经过多年的治理,达到了河流无异味、表面无垃圾的改善,这是该岸线能汇集到诸多人群的重要原因。在景观方面,步行道两侧采用了银杏、梧桐、海棠花等多种植物的配置方案。其中,植物多选用羽状叶、半开敞形式的树木,为使用者提供了穿叶观景的感受。但在调研中发现,岸线滨水空间的维护工作做得不够,草地里落满了落叶,部分座椅也被灰尘淹没。这给步行其中的行人带来了很不好的观感。
4.4 个性化分析
府河太升桥至红星桥段岸线滨水主要通过护栏和临水壁面来体现个性化以及城市片区的文化。在河边的护栏上,镂空刻有活水公园、红星桥等沿途的成都市老地标,并有海棠花的图案镂刻其上,丰富了栏杆形式,也传播着老成都的历史记忆。而临水壁面上浮雕有大熊猫、川剧脸谱、盖碗茶、火锅等成都元素,行人在沿河行走的同时,看见这些形态各异的浮雕,就能很好地感受到府河所孕育的成都文化。
综上来看,府河太升桥至红星桥段岸线滨水步行空间能基本满足行人的使用需求,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后疫情时代的安全性急需提高,且在可达性与生态维护上还有提升的空间。
5 优化策略
5.1 提高可达性
可达性是步行空间吸引人的关键,针对岸线出现的可达性问题,提出以下优化措施:1)适当拓宽并设计更为分散的临河步道,来解决高峰期拥挤以及不同人群交叉问题;2)从不同类 型人群在滨水步行空间的行为活动出发,提供科学的分流方式,如步行者、跑步健身者和遛狗族三类人群分行,在入口处增设标识牌或通过地面铺装进行引导;3)规范共享单车停放区域,在傍晚使用高峰期前安排人员对步行空间内的共享单车进行清理。
5.2 加强安全性
针对传统的安全问题:1)单独设计亲水平台供行人驻足,临河的台阶作为工作人员下到河面的通道,设栅栏或门平时关闭;2)可在节点处设置防护桩,严禁非机动车驶入步行空间对行人形成干扰;3)为遛狗族设置活动范围区,区域宜处于街角这类方便到达能单独成块的地区,并应与儿童的游乐设施以及老人活动的健身设施、小广场隔开一段距离。步入后疫情时代,对于疫情防范这类新的安全问题还应有更多的防护措施;4)健身器材定时消毒,并在周围显眼的位置摆放洗手液、酒精等个人清洁物品供人使用;5)休闲长廊可通过每隔1.5 m设置小型绿化的形式提醒人群注重社交距离,空间内可移动的休憩设施在计算安全距离后重新摆放,不可移动的设施可以通过放置标识牌的方式提醒行人隔位休息;6)适当增加地摊商业,有助于提高岸线的活力,也可以售卖部分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给有需求的行人;7)注重空间的弹性使用,考虑“平时与高峰结合”以及“平时与疫情结合”的使用形式,如节点广场平时作为行人漫步驻足的场所,高峰期一般为老人的广场舞场地,疫情时可作为行人进入滨水空间测量体温、检查健康码的入口点位。
5.3 丰富岸线功能
当下,比起出远门到商业街、夜市,人们出于安全的考虑会更偏好去到离家更近的自然场所散步和休闲,那么对于滨水空间在功能上就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调研中,除了老人与儿童,不乏有年轻人来这里散步,但现有的空间缺乏留住这些青年一代的条件。
为丰富岸线功能,有以下优化措施:1)可在步道周边结合成都市文化设计部分雕像或路牌,打造“照片式”的微型景观,吸引年轻人前来打卡;2)在部分开放宽敞、光照条件好的绿地间放置木制平台,为年轻人提供野餐、小型聚会的场地。
5.4 注重岸线维护
1)滨水空间内植物种类杂、数量多,应定期进行植物健康的检查与修剪、清理工作,并可在不同季节放置当季的盆栽花卉,增强行人的新鲜感。2)对于岸线周边的各类设施小品进行定期维护,确保使用安全,并可在雨天、雪天过后适当清洁,保证小品的使用不受影响。3)将沿河路灯的亮度提高,并可沿路面设置部分灯带,为傍晚的行人提供良好的视野与方向引导。
6 结语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从疫情中的复苏,市民们逐渐从家里走出来恢复到往日的生活节奏。后疫情时代,具有生态性和景观性的滨水空间更容易吸引人群聚集,因此这些市民日常活动的场所也应有对应时代的优化设计。
本文以后疫情时代为背景,从行人的心理感受以及岸线空间的道路、植物配置、设施小品等对滨水步行空间进行了研究,归纳了影响滨水步行空间的因素,主要有可达性、安全性、生态性和个性化四个方面。并且通过调研分析了府河太升桥至红星桥段岸线滨水空间存在的问题,针对其问题结合时代背景提出了相应优化措施,期望对其他地区的滨水步行空间乃至其他公共空间对于后疫情时代的思考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