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Rosai-Dorfman病伴眼损害1例
2021-09-07张颖纯杨敏邓田睿
张颖纯,杨敏,邓田睿
(大连市皮肤病医院,辽宁 大连 116021)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6岁,以背部多发性丘疹、结节1年,于2020年3月就诊,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背部出现丘疹、结节,无明显自觉症状,未予重视,后皮疹数目逐渐增多,遂就诊于本院。患者既往1年前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巩膜炎”,10个月前曾肌肉注射得宝松治疗,未见明显疗效,现左眼视物不清,伴疼痛明显。既往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无手术外伤史,无输血史,无明确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皮肤科情况:背部多发性丘疹、结节,粟米至黄豆大小,压之有针刺样疼痛,患者行病理检查后部分皮损可消退,消退后遗留色素沉着斑,无萎缩,见图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3.76×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9.39×109/L,单核细胞计数:0.87×109/L、血沉:29 mm/h,肝肾功能,抗核抗体谱正常。皮肤镜检查:镜下见黄色均质结构,其上亮白色瘢痕样结构,扭曲线状血管,见图2。病理检查:表面结痂,角化过度,角化不全,真皮中上部可见一结节状浸润区域,由大量浆细胞、中性粒细胞、组织细胞构成,局灶细胞增生活跃、可见核分裂像,见图3,免疫组化:组织细胞S-100(+),CD68(+),CD3(T 细胞+),kaapa(B 细胞+),lamda(B 细胞+),CD138(浆细胞+),非洲淋巴细胞瘤病毒编码核糖核酸(EBER)(-),AB-PAS(-),ki-67(20%+),见图4。眼部CT平扫:双侧眼环前缘略增厚,不光滑。眼部超声:双眼玻璃体暗区内可见右眼少量低回声,左眼前段泥沙样低回声,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病理检查诊断为:皮肤Rosai-Dorfman病。
图1 患者背部皮损
图2 部分皮损皮肤镜影像
图3 组织病理图片
治疗:根据既往文献本病有自限性,但考虑患者病变累计眼部,故予以沙利度胺口服,1个月后患者皮损数目减少,左眼疼痛减轻,目前门诊随访中。
2 讨论
Rosai-Dorfman病首先于1969年由Rosai和Dorfman命名[1],为良性自限性疾病,典型临床表现为颈部巨大淋巴结伴发热,皮损成多样性,以丘疹结节型居多。本病病因不明,可能与感染及免疫缺陷有关,不累计淋巴结的病变称为皮肤Rosai-Dorfman病,更为罕见。本例患者发病来无淋巴结肿大,无发热无体质量变化,故考虑为皮肤Rosai-Dorfman病,患者1年前出现视物不清,就诊多家医院眼科未明确诊断,患者口服沙利度胺后眼部症状缓解明显,考虑与本病可累计结外组织,如呼吸系统、肾脏、神经系统、骨骼、皮肤、鼻窦、眼等有关。本病临床表现上还需与如下疾病鉴别,如传染性软疣,二者均有丘疹、结节损害,后者皮肤镜可见中央多叶形黄白色无定型结构,边缘围绕冠状血管即可鉴别,也需与结节病鉴别,后者病理表现上为肉芽肿结构较多,无干酪样坏死,免疫组化S-100阴性。治疗上,大部分Rosai-Dorfman病无需治疗,0.7%的患者症状可以自行消退[2],此外,其他的治疗方法如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氨苯砜、沙利度胺、甲氨蝶呤、干扰素及阿维A等也适用[3],本例患者在行病理检查术后,部分皮损自行消退,但眼部症状仍然存在,故选用沙利度胺口服,1个月后患者自觉眼部不适好转,目前仍随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