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联合肺康复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中的应用分析

2021-09-07南新山王会茹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1年15期
关键词:阻塞性呼吸衰竭通气

南新山,王会茹

(南京一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江苏 南京 2111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主要临床表现有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喘息及胸闷等,且该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常规治疗联合鼻导管低流量吸氧治疗是比较常用的治疗手段,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表现,但是针对患者的肺部功能,其临床效果不佳。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在辅助患者呼吸时,不会影响患者的自主呼吸能力,还可以起到缓解呼吸肌疲劳的作用,使患者排痰能力尽快恢复[1]。此外,肺康复可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趋于平稳,从而有效提升患者生存质量[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肺康复联合干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治疗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南京一民医院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和试验组(40例)。对照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0、20例;年龄52 ~ 78岁,平均(65.91±7.26)岁。试验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2、18例;年龄51 ~ 75岁,平均(65.92±7.2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3]中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者;神志清醒,能够配合治疗者;近期未参与其他药物试验研究者等。排除标准:患有心、脑、肾等重大器官性疾病者;对本次研究治疗方式不耐受者;中途退出研究者等。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南京一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本研究。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感染,解痉平喘,祛痰,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治疗,同时给予持续低流量鼻导管吸氧治疗,将氧浓度设置为2.0 L/min,最大不宜超过3.0 L/min。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选用经鼻或口面罩[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型号:1008463 Comfort Select 面罩及头带]实行治疗,选用定时和自主呼吸模式,设定起始呼气压4 cmH2O(1 cmH2O = 0.098 kPa),设定起始气压12 cmH2O,60 min后对床旁血气分析复查,依据患者状况和血气分析情况,调整并维持氧饱和度在90%之上,设定呼吸频率为14~18次/min,持续治疗24 h之后,观察血气分析情况。持续治疗7 d,直至患者呼吸衰竭好转。

1.2.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肺康复疗法:①呼吸训练:引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依据患者情况,训练2~3组,中间间隔1~2 min,10次/组。②运动训练:每日引导患者翻身,叮嘱其实行下肢抬腿锻炼和上肢伸臂训练,依据患者情况,每组可重复20~25次,每天实行1~2组。③营养干预:依据患者营养情况,制定适宜饮食方式,以多纤维、高蛋白饮食为主,对机体摄入的碳水化合物进行严格控制。持续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3个月后治疗效果,其中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肺部功能指标均恢复正常为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仅偶有喘息情况,肺部功能指标有所好转为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表现没有任何改进,且出现增重迹象为无效[3]。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肺功能指标,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峰值流速(PEF)、用力肺活量(FVC),使用肺功能检测仪检测。③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意识不清、呼吸急促、心率紊乱。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例(%)]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例(%)]

2.2 肺功能指标 与治疗前比,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FEV1、PEF、FVC水平均上升,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P < 0.05。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PEF:呼气峰值流速;FVC:用力肺活量。

组别 例数 FEV1(L) PEF(L/s) FVC(L)治疗前 治疗3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3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 40 1.18±0.21 1.49±0.02* 2.63±0.50 3.07±0.44* 1.15±0.40 2.14±0.52*试验组 40 1.12±0.03 1.95±0.58* 2.65±0.47 3.99±0.40* 1.13±0.48 2.55±0.60*t值 1.789 5.013 0.184 9.785 0.202 3.266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并发症 治疗期间试验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生理病理表现为气道受阻,产生内源性呼吸末正压,致使患者出现呼吸肌疲劳的状况。常规药物联合鼻导管低流量吸氧治疗效果不显著,需联合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而有创机械通气属于有创治疗,虽可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会给患者身体带来二次创伤[4]。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是目前临床使用比较广泛的治疗手段,经口或鼻实行治疗,能在吸气时,出现较高吸气压力,协助患者克服气道产生的阻力,使患者肺泡内通气量明显增多,帮助其改善呼吸肌疲劳现象,还能改进肺内气体分布不均的状况,促进患者肺泡中氧气弥散到血液中,进而减少死腔气量,改善患者肺功能[5-6]。肺康复治疗是针对有症状、生活能力降低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行的干预办法,通过腹式呼吸,能扩大患者胸腔容积,改善呼吸机下患者呼吸不协调的情况,降低低气流进入气道内的阻力,从而使得肺泡气体分布得到明显改善。通过呼吸训练,还可加强呼吸机功能,减少呼吸困难的情况;针对患者的四肢进行训练,能明显改进机体肌肉结构,提升肌细胞氧传送功能和氧代谢能力,使患者呼吸困难症状得到明显改进[7-8]。

FEV1、PEF、FVC是常用的肺功能指标,其水平高低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上述结果得出,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和肺功能指标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上升,表明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联合肺康复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中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指标水平。同时本研究中,试验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提示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联合肺康复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中,可减少意识不清、呼吸急促、心率紊乱等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性较高。

综上,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联合肺康复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中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阻塞性呼吸衰竭通气
自拟补肺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肾气虚证)的临床研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研究综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治疗的效果临床观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呼吸内科治疗临床效果
无创正压通气对胸外科术后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俯卧位通气在ICU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分析
肺功能检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新型智能通气模式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临床呼吸力学的影响
综合护理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