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060”目标对商业银行的挑战

2021-09-06张晓东

银行家 2021年8期
关键词:商业银行绿色金融

张晓东

《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3060”目标,即在2030年之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存在已久的绿色金融、碳金融增加了新动能。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主体,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应对,调整信贷结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加强气候风险管理能力,助力“3060”目标的实现。

商业银行应对“3060”的条件

在“3060”目标下,国家相关部委将推进一系列政策与项目,推进经济结构、能源结构的绿色低碳转型。2019年我国的碳排放量为101.74亿吨,主要来自能源、工业、交通和建筑等四个部门,其中能源活动和工业部门碳排放量在总碳排放量中的占比常年超过85%,煤炭的碳排放量占比高居70%~80%,因此使用更加高效环保的能源来代替高污染、高能耗的煤炭、石油等能源是我国减少碳排放的重中之重。

降低二氧化碳的净排放量有两个途径,即降低碳排放和增加碳吸收。主要措施包括:一是高碳行业降碳减排转型,如能源行业、工业、交通运输业进行优化升级降低碳排放;二是发展低碳技术,如新能源、绿色交通等;三是增加碳吸收,如植树造林、碳捕捉及碳储存;四是出台鼓励性税收、财政政策,如碳交易、碳税、绿色金融等。在绿色转型的浪潮下,绿色产业、低碳产业将迅速发展,商业银行在此过程中将面临巨大的机遇。

政策支持。早在2006年我国政府就开始布局绿色金融,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第一次提出要建立绿色金融体系,推动低碳绿色经济的发展。此后,我国布局绿色金融的脚步逐渐加快,强调绿色金融的系统化建设,并建立绿色金融改革试点。2021年,《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出台,在持续推进绿色金融体系的完善和碳金融市场的形成过程中,也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支持。

綠色领域前景可期。在“3060”目标下,绿色经济领域将迎来长期发展机遇,产生大量投资机会。其中,三个方面的投资需求与前景十分可观:一是低碳技术加速进步,低碳经济转型、产业绿色升级依托技术的进步,新能源成本降低技术的成熟将带来能源领域大革命,行业的投资价值将显著提高;二是低碳产业迅速发展,如绿色交通、工业绿色升级等;三是碳金融市场逐渐成熟,碳捕捉、碳储存技术的成熟可直接获得经济价值。在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商业银行可以将信贷向绿色产业倾斜,优化信贷结构。

碳金融市场加速发展。从2017年开始,中国正式启动了全国碳金融市场的建设。“3060”目标的提出将进一步增加碳市场需求,扩大碳金融市场规模,加速形成全国性碳市场。目前国际碳金融产品比较丰富,除碳期货外,碳基金、碳配额托管、碳资产质押等新型碳金融产品也在加速发展,国内商业银行有机会在此过程中丰富碳金融产品,抢占碳金融市场。

ESG备受重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ESG(环境、社会、企业治理)议题备受重视,引起企业家和投资者的广泛关注。目前,中国ESG指标体系已初步建立,ESG相关金融产品迅速发展。2020年底我国可持续投资基金总规模已经超过1172亿元,数量达到124只,较2019年底增长58%。投资人对上市银行ESG表现的关注度也显著上升,促进气候变化领域的金融支持,推进国家产业低碳转型符合ESG理念,将提高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的关注度和声誉形象。

3060”目标对商业银行的挑战

我国低碳经济、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等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已久,近几年绿色金融的推进也取得优异成果,特别是“3060”目标的提出,为绿色金融增加了新动能。但我们也要清晰地认识到,商业银行助力绿色低碳经济也面临诸多困难。

绿色低碳标准待统一。只有绿色低碳产业及技术的界定分级标准建立之后,银行才能判断企业及技术是否符合绿色标准,进而确定是否可以给予相应的信贷金融支持。目前国内并没有一套完整的、成体系的标准用以衡量绿色企业及技术,容易滋生标榜绿色低碳、骗取融资政策优惠的企业,致使金融支持与绿色贡献不对等。不合标准、所谓绿色低碳企业,会增加银行识别信息的难度,影响银行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

绿色信贷数据待完善。绿色信贷特别是小微企业的绿色信贷存在数据缺失、信息不对称、资源错配、难以判断和识别的问题,如果一味地要求银行放宽信贷、支持所有绿色中小微企业,必将导致高坏账率的发生,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损失并形成恶性循环。如何解决数据缺失、信息不对称,如何判断企业技术的可行性和价值等问题,对商业银行来说是个挑战。

地区行业方案待形成。目前,钢铁行业、三大油气央企已经制定了减碳降排的路线图,但大部分地区、行业还没有规划好如何达到碳达峰、碳中和的方案,商业银行难以根据其实施方案提供有效支持。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从行业来看,电力、钢铁等是碳排放量最高的;从地区来看,山东、江苏、河北等地区碳排放量是最高的。而各地区、各行业对煤炭的供给和需求又不尽相同,不能一刀切。因此,如果各地区、各行业没有形成具体方案,商业银行也难以制定明确的政策,不能有效地根据行业、地区点对点地助力碳达峰实现。

碳金融市场亟待完善。我国目前只在7个省市建立了碳排放交易试点,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并没有完全建立,碳交易平台的相关制度尚不完善。与此同时,金融监管机构对碳排放交易的认识也有待加深,并且缺少碳排放交易的人才储备。目前碳排放权交易基本都是现货交易,没有开展期货交易。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的方式也非常单一,主要是代理碳交易,缺少各种相应的金融产品,国际上在10年之前就推出了碳信贷、碳期货、碳基金等金融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国内还有较大差距。这也导致国内商业银行难以与国际金融机构抗衡,难以掌握全球碳金融定价权。

气候环境风险管理待加强。气候投融资将成为银行绿色金融的重要部分,但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接收的气候风险信息不足,气候相关信息披露较少,没有建立专业团队与项目,比如国际已经建立的气候披露标准委员会、碳信息披露项目等。此外,在“3060”目标下,许多与高碳企业相关的长期贷款面临风险,政策变化、技术限制或者突破也会给低碳转型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

3060”目标下商业银行的对策

尽管面临许多挑战,但绿色经济将带来一个中长期的、有潜力的市场,商业银行有义务、也有动力来助力“3060”目标的实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提出,下一步的关键是设计与规划好绿色金融政策,逐渐完善绿色金融标准的体系、金融机构的绿色监管和政策激励约束机制、信息披露制度、绿色产品创新体系和市场体系、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等“五大支柱”,商业银行应该在此过程中积极找准自身的方向。

推进绿色金融标准制定。商业银行必须参与进绿色金融标准的制定,贡献自己对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等方面的理解和建议,为后续以标准为基础的政策措施打下基础。

资源向绿色领域倾斜。优化信贷结构,引导贷款向低碳减排方面流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绿色技术,包括清洁能源开发、新能源交通、绿色农林业、碳捕捉与封存沉降技术等,将能源消费来源从煤炭、汽油转移到光伏、核电、风能、氢能等,促进经济结构、能源结构转型。二是绿色产业,包括绿色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工业、绿色建筑等,同时对非高碳产业进行绿色升级支持,促进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三是绿色消费,包括低碳信用卡、低息绿色贷款等,从供需双方支持绿色转型。为此,商业银行应该建立更明确的低碳化战略,提出实践性的措施,实现绿色金融和绿色低碳技术政策和实践中的双重协调。

加强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负债业务方面,商业银行可以发行碳中和方向的债,包括碳中和主题投资债券、碳中和借记卡和碳项目收益债等。碳金融产品方面,商业银行应提高对碳交易的認识,引进相关人才,拓展碳排放权市场的期货交易业务,进行碳配额托管、碳债券、碳基金碳质押、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等金融产品创新。

建立气候环境风险管理体系。一方面要加强气候相关信息披露,建立专业气候信息披露团队和项目,利用气候信息测算与披露方法学,对投资和信贷等银行的主要资产碳强度进行测算,通过各种渠道如官网、公众号、报告等方式进行信息披露。另一方面要加强风险管理,提前认识到碳排放要求引发的信用风险,重新测量企业的偿债能力和信用风险,并采取风险对冲等手段降低风险。

完善银行内部激励惩罚机制。在银行绩效考核的指标中加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消费贷款等指标,并结合绿色标准及相关政策将指标数据化、标准化。同时,银行可通过在内部推进绿色办公、节水节电、绿色运营、电子银行等措施,减少自身碳排放量,推进自身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猜你喜欢

商业银行绿色金融
202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里评价获奖名单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追踪绿色的秘密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再造绿色
金融大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