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郝淑萍
2021-09-06刘文
刘文
在蜀绣这一道路上,郝淑萍从未停止脚步。
讲述郝淑萍的故事,是想说明,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女性,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了非常了不起的事情,甚至将中国引以为傲的传统艺术作为国礼送到其他国家,成为大国间友谊的桥梁。她取得的成就,既得益于我们国家对优秀传统手工艺的大力保护和传承,也和她的个人特质有关,强势、自信、不受传统偏见的束缚,又具有极高的奉献精神。这样的人,也许在任何时代都是少数。了解郝淑萍,也能帮助我们思考自己的生活,关于事业选择和自我成就,关于艺术和工匠精神。
郝淑萍坐在绣架前,选丝线,丝线一劈二,二劈四,再劈八,将细如发丝的丝线穿过绣花针,一针一针,来回往复,上下抽拉。她的手灵巧、柔软、不慌不忙。一起去采访她的摄影师拍她的手部特写,感慨那是一双让人心生敬意的手。年轻时,她总穿一袭黑色长裙,她的身材高挑,举止优雅。如今,曾经的绣花姑娘已年届古稀。她穿了一件黑底红花的衬衫裙,身型依旧挺拔。有年轻的川妹子们问她:“您咋看起来这么年轻哦?”她回答:“天天跟漂亮的蜀绣相处,人都要变得年轻些!你们想年轻漂亮,就赶紧来学蜀绣吧!”
郝淑萍收徒弟有自己的标准。热爱蜀绣是必须的,有终身从事蜀绣事业的志向。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一定是有比较坚强的性格,能吃苦耐劳。郝淑萍说:“我要考察的,他们的性格够不够坚强、人品够不够好。”与指上丝线牵绊已久的郝淑萍清楚:“学习刺绣的过程非常枯燥,必须静得下来,耐得住寂寞。而且学习不是一两年的事,要学有所成,少则三五年,多则十年以上,才能真正领悟到精髓。这种‘坚持在当代年轻人身上太不易,必须把刺绣作为终身事业来看待,才能成大器。”
所以她是在为蜀绣的未来挑选人才,之后就是要靠这些人,把有三千年历史的“蜀中之宝”——蜀绣发扬光大。蜀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是工艺美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别于其他三大名绣,蜀绣首先带给观者的是视觉上的冲击,色彩明亮艳丽。游鱼、熊猫、芙蓉等图样栩栩如生,有画之神韵。这得益于蜀绣精湛细腻的针法,零零总总12大类、132种针法便以“灭针线之痕迹”为最高境界。
不同于普通的绣工,仅仅是在针法技艺上下功夫,郝淑萍认为,蜀绣依画而作,却不是单纯的临摹和加工。在绣制过程中,她并不拘泥于原画作,重点展现原作的精妙之处,而要点就是要观察。她相信“艺术来源于生活”:在绣制长毛猫时,她专门在家养了一只可爱的小猫,每天观察它的行为;画家朱佩君画了芙蓉花叫她绣,她就到公园里去观察芙蓉花,她发现芙蓉花早上是黄白色,中午是黄红色,到晚上就是红色了,就把这种颜色变化绣出来;同时她还收集一些照片和刺绣书,只要对刺绣有用,无论价格多高,她都自己花钱买,只要有画展、花展,她都抽时间去看。她教学也是一样,带学生到各地参观、采风,让他们学会观察。除了追求作品的自然真实,在选线用色上,她更是提出了许多自己的想法。
拾针捻彩画春风,情真意线为传承。
在这方面,她从不畏惧挑战权威。王玉章先生是郝淑萍进入蜀绣厂后分配给她的第一位师傅,他教郝淑萍绣菊花,绣出来是平的。郝淑萍就和他讲绣菊花是要有层次的,因为她之前学过画国画,画画的颜色要染很多遍。王师傅便问:“你是师傅还是我是师傅?”郝淑萍便答:“你是师傅。”不过郝淑萍始终认为蜀绣是一种再创造,“在绣制过程中,我始终秉承忠于原作而高于原作的理念,运用蜀绣的各种针法技巧及色彩变化等艺术手段进行再创作,从而超越绘画的艺术效果。”比如在《芙蓉鲤鱼图》里,鲤鱼头和背部用色较厚,尾巴则较薄,并逐渐与背景融合,背景丝线也选择了轻薄透明的尼龙绡,最终绣出的鲤鱼尾巴有在水中忽隐忽现、飘动自如的真实效果。不过也是王师傅的严格教导让她受益至今。王师傅教导她坐姿要正,不低头,不驼背,头只要一低下来,就会挨板子。因此,她挨了不少板子,但也由此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到现在背不驼,眼也不花。
郝淑萍性格强、脾气躁,惹师傅生气的故事还有很多。1982年,郝淑萍和师兄彭世平合作的《双色异面猴》及其他4件作品均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其他三大绣却是金奖。“就我们是银奖,我也覺得其他三大绣确实比我们好。回来后,我就和恩师彭永兴讲,‘我们蜀绣就像井底之蛙。师傅就生气了,‘你这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她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开始尝试改变风格,把在北京看到的其他绣的各种针法、表现手法进行总结和提炼,运用到实践中,比如绣制《吹箫引凤》时,她把颜色调得富丽堂皇。师傅见了就说她把蜀绣的技艺都抛掉了,她听了很难过。尽管师傅不认可,她还是坚持自己的见解,大胆接受新事物,学习他人长处。郝淑萍从小就胆大,敢想敢做。蜀绣已然融入她的血液,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她便千方百计地突破和发展自己,创造出更多更美的蜀绣作品。
面对郝淑萍这样的学生,师傅们也自有办法来因材施教。1959年,郝淑萍进入成都工艺美术技校蜀绣班,边学文化边学蜀绣技艺,而这一切对于13岁的她来说,难度实在太高了。一方面,她本来志在川剧,另一方面,她生性好动。在她年幼的时候,她是出了名的顽皮鬼,还爱打架,每次和男孩子大打出手时,赢的一方总是她。万幸的是,她遇到了一位极好的老师——廖文珍。她以生动趣味的教学方式,讲述蜀绣源远流长的历史,趣述蜀绣先辈之事,激发了郝淑萍对蜀绣的兴趣,慢慢将她引入这门传统技艺的大门里。在学习过程中,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说:“行行出状元,不论从事什么行业,只要尽力去做,用心去爱,一定能出人头地。”到了蜀绣厂后,还有一位魏师傅教过她。知道她性格急躁却要强,就用激将法激励她:“郝淑萍,你是学不出来的,如果你学的出来,我就手板心煎鱼给你吃。”彭永兴是郝淑萍蜀绣生涯中最重要的老师,也是她正式叩拜的师傅。有一次,师傅在绣锂鱼,为了学习如何绣出更好的颜色,郝淑萍偷偷剪掉了师傅绣的锂鱼,后来师傅才告诉她:我知道你剪了我绣的鱼,但我不会骂你,就冲着你好学的这份心,我也一定要好好教你。“我这一生有很多师傅,如果没有他们也就不会有今天的郝淑萍。”可以说,郝淑萍的从艺品格,是手把手教出来的,也是耳濡目染熏陶出来的,这一严谨踏实的师门风气被她延续至今。
郝淑萍非常严厉,学生们都怕她,生怕达不到她的要求,被她一剪刀剪掉绣出来的作品。严师手下出高徒,郝淑萍一手培养出了10名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而每每学生取得一些成绩,郝淑萍不忘谆谆叮嘱:别骄傲,踏下心来,更不可被市场冲昏头脑,好作品才是安生立命之本。
蜀绣《舞者》
单面绣《月季花》
单面绣《芙蓉鲤鱼圈》
单面绣《静物》
老太太也有金刚落泪的时候。有生以来,郝淑萍大哭过三次。
第一次大哭,是她从蜀绣厂退休之时。2001年4月6日,郝淑萍正式退休。那天,她像往常一样醒来,突然意识到不用再和以前一样按部就班了,一下无所适从,一周都没有出家门。她给粤绣同行蔡明强先生等打电话告知退休消息,刚说完,眼泪就唰地掉下来了,索性大哭了一场。蔡明强先生觉得奇怪,说你这么坚强的人怎么还会哭啊,他便让她带着作品去他那散心。蔡明强先生不仅买走了她的作品,还建议她自己开办工作室。郝淑萍拿着12万元,感慨自己是“大富翁”,并听从建议,把这笔钱作为工作室的启动资金。
2001年11月,在成都送仙桥古玩艺术城里,“成都郝淑萍蜀绣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成立了。那是一栋复式的小房子,一楼从客厅到楼梯的转角,挂满了郝淑萍的奖杯、证书、蜀绣作品,像个小型的郝淑萍博物馆。——虽然采访之前已经在有关她的视频中见过,然而,亲自置身于这一片作品之海,还是有蔚为壮观之感。同时我深刻地感觉到郝淑萍对周围人的影响,她像是能量的中心,她的气派、散发的魅力、为人处事的原则,都让人折服。只要来到她的身边,都会不由自主地尊敬她,以在她身边为荣。郝淑萍今年76岁了,可是她的体力出奇得好,不像已过古稀的老人。她的声音不大,语速却快,思路清晰,看着作品,说起往事,过去了十年、二十年,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她都记忆犹新。因为要拍她工作时的照片,她坐在绣架前,神情严肃,众人围绕着她,等候她穿好针引好线开始绣下去,就像士兵等候他们的将军发令,整间屋子被一种庄严的氛围笼罩着。
告别蜀绣厂、开办工作室的郝淑萍,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专心致志地绣花、培养学生。工作室的运营步上正轨后,她想着要做点不一样的事。2002年12月,“郝淑萍大师工作室”正式开创了油画单面绣,惟妙惟肖地表现了油画的透视、明暗和材料质感,使蜀绣摹本由工笔和水墨的国画拓展到油画领域。这之后,郝淑萍又创造了“平手拉花针”,并用这一自创针法完成了《昭君出塞》《欢乐的火把节》这两幅精美的作品。正是由于有大成的针法技艺和不断提高的审美能力为支撑,郝淑萍的刺绣题材丰富异常,打破了刺绣以花鸟鱼人為题材的传统,陆续推出了油画、人物、肖像等绣品。
第二次大哭也是在退休后。郝淑萍在电视新闻中看到省长带队慰问苦难企业,居然到了蜀绣厂。她忍不住哭了,这次是伤心的哭。2005年成都蜀绣厂改制时,她第三次大哭。郝淑萍对蜀绣厂有着别人难以理解的情结,那是她倾注了毕生心血的地方,就像是自己的家一样。蜀绣厂没了,让她心痛不已。
从一名普通绣工,到担任厂长,郝淑萍见证、经历了蜀绣厂一路走来的种种境况。尤其是在担任厂长后,需要处理的问题纷繁复杂。小如职工分房、职工培训,大到企业经营、推广蜀绣,个中艰辛,只有经历过,才会知其中滋味。
但是郝淑萍很少谈及这些甘苦。我在她的自述中找到了答案。
“在我一生中,个人取得的成绩,就是靠敢于拼搏和不向命运屈服的韧劲,永远不被苦难和挫折吓倒。即使是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我也总是充满信心,我行我素地干下去,在困难中奋进。我从小就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不管是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还是自己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我都会记录下来。我在日记中写道:几天来我一直在想,今年是我的本命年,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工厂近来生意不是那么理想。作为企业法人代表,我走在前面,想了很多办法,总是希望把经济搞上去,不辜负职工。当前,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国家领导、企事业领导都处在大势当前,何去何从,自己选择。我是否在改革浪潮中下海大干一番?但总拿不定主意。扪心想一想,手上的事情是难,但走上一步,就可以不难了,横下一条心,大干就大干,为了今后的发展,我有什么不可以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