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火星人,怎么总是你

2021-09-06

小哥白尼·趣味科学画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火星人广播公司广播剧

虚假的火星人,真实的大恐慌

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电视还没有普及,人们通常会通过听广播来消遣。但是,在1938年10月29日的广播里,播音员用惊恐的声音描述了一个从天而降的奇怪物体,那似乎是火星人的飞船。广播中传来的消息越来越可怕,更多的火星人飞船降落了,它们开始袭击人类,“总统”也在广播中发表了演说,派出了军队与火星人交战。然而火星人消灭了人类的军队,还释放了毒气,城市一个个被摧毁,最后连播音员也倒下了。

广播还没有播完,成千上万的人逃出家门,惊慌失措地开着车或涌进车站试图逃离城市,还有许多人和家人绝望地抱头痛哭,打电话和亲友诀别。一时间天下大乱,人人都以为人类的末日已经到来。不断蔓延的恐慌惊动了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急忙与广播公司取得了联系,原来,所谓的“火星人入侵”只是一部广播剧。实际上,在播出前,广播公司已经多次声明接下来的内容只是广播剧,但是因为许多听众是中途才开始收听的,加上以假乱真的表现手法,让无数听众信以为真,以至于当广播公司澄清事实时,许多听众不肯相信,反而指责他们掩盖真相。

混乱让广播公司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每隔一个小时就要播送广播来澄清事实。第二天,各大报纸也纷纷用各种抢眼的大标题来报道这件事,才让纷乱渐渐平息下来。不过,为什么广播剧的主角是火星人呢?

火星大猜想

提到外星人,我们最容易想到的总是火星人,难道金星人、木星人、土星人和水星人就这么没有存在感吗?

这是因为,尽管大家对外星人充满好奇和想象,恨不得每个星球上都塞满了稀奇古怪的外星人,但是谁都不能否认,火星才是和地球最为相似的行星,也是最可能有外星生命存在的星球。火星与地球的最近距离只有大约5500万千米。

“5500万千米?那是多远?”

“唔……大约是绕着地球赤道走1300多圈的距离。”

尽管火星的质量比地球小得多,半径仅为地球的一半左右,但火星的自转周期几乎与地球一样,1个火星日只比1个地球日长41分19秒;火星自转轴的倾角也几乎和地球相同。

在18世纪末,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通过计算发现火星上也有四季的变化,而火星上的温度条件相对于其他星球而言与地球最为接近。这位天文学家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说法:火星居民的生活环境应该在很多方面都和我们相似。或许这就是火星人传说的起源。

除此之外,18世纪的许多天文学家根据自己的观察,又提出了更多的观点。

有人认为火星两极的明暗变化是因为大气的薄厚不均。【√】

有人认为火星两极也有冰盖。【√】

有人认为火星的颜色变化是因为星球表面覆盖植被。【×】

正解:火星表面颜色的改变是因为火星上的沙被风吹移,或受到火星尘暴的影响。

火星狂想

受限于技术的原因,人们无法去验证这些想法,一些人便将火星上的明暗区域和沟壑条纹视作海洋、森林、河流……到了19世纪,意大利天文学家斯基亚帕雷利通过自己观测并综合了各家说法后,绘制了一份火星地图。在这份地图上,他命名了火星上的“海洋”和“大陆”,暗区被认为是湖泊或海洋等水体,如太阳湖、塞壬海;而亮区则是陆地,如亚马孙。这个命名系统一直延续了下来。

而这份地图在被翻译成英文的时候,那些水道被错译为人工修建的“运河”,這等于承认了火星上智慧生命的存在,又扩大了火星人的传说。

而人工运河假说的一位狂热支持者就是商人出身的天文爱好者帕西瓦尔·罗威尔,他凭借自己雄厚的财力进行了长达一年的火星观测与绘图,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编撰成书。书里不仅绘制了火星上的“运河”,还对火星的整体环境、气候、水甚至绿洲都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这本荒诞的书一经推出便全球热卖,尽管没有受到科学界的广泛认可,但在这位“天文学家”罗威尔的推动下,“火星运河论”成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天文学界最热门的话题。

而后“火星运河”“火星闪光”“联络火星人”之类的话题层出不穷,只要科学家有关于火星的新发现,人们就会联想到火星人身上。尽管科学家们试图辟谣,但很显然,人们更喜欢杂志和报纸上那些荒诞不经的故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有关火星人的文艺作品当然少不了,在各种小说、电影、漫画的轮番轰炸之下,火星人的形象终于深入人心,火星也成了各种文艺作品中外星侵略者们的老家。

至于火星上到底有没有生命,各国的科学家都在研究,我们的“天问一号”担负着同样的使命。不过我更愿意相信,将来有一天,揭开这个谜团的会是你。

火星:“所以,没有火星人!至少现在还没有……”

火卫一:“那人类之前收到的火星人来信是怎么回事?”

火星:“这个……这个是出于剧情需要,先溜了!”

猜你喜欢

火星人广播公司广播剧
火星人,怎么总是你
火星人生存录
我们去抓火星人
火星人长啥样?
广播剧还有前途吗?
Culture Time文化时间
浅析微广播剧有效传播的三大特质
用屠呦呦精神创作屠呦呦广播剧——一次科研般严谨的艺术创作
BBC在过去几十年与英国政府在政治事件上的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