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红色中华》看中央苏区的民生建设及当代启示

2021-09-06钟思游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红色中华中央苏区

[摘要]《红色中华》作为中央革命根据地最具代表性和最具影响力的报刊,登载了大量反映民生建设的资讯,这无不体现苏区政府为民务实的宗旨以及对民生工作的重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深入挖掘《红色中华》报的民生建设实践,加强对中央苏区民生建设的研究,切实学习苏区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经验,对当今党的民生建设工作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红色中华》;中央苏区;民生建设;统筹兼顾

[作者简介]钟思游(1993-),女,汉族,湖南岳阳人,火箭军工程大学政治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中图分类号] D231,G23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1)08-0015-03

中央苏区建立前,赣南、闽西地区经济凋敝、文教保守、卫生条件恶劣,整个社会面貌非常落后,人民生活极为痛苦。中央苏区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民生建设,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苏区民生事业的发展。

一、中央苏区民生建设的历史实践

(一)组织经济建设

为改善民生,中央苏区政府进行了一切可能的经济建设。第一是宣传党的土地政策,指导苏区开展士地革命。《红色中华》第87期专门刊登两个版面的“查田运动专号”,登载了《中央局关于查田运动的决议》和毛泽东《查田运动的第一步:组织上的大规模动员》,对查田运动进行宣传动员和政策上的指导。针对查田运动中出现的问题,《红色中华》也会及时刊登文章进行批评指正,如118至120期就连续三期刊载《关于查田运动中宣传材料几个严重的错误》,对党的土地政策作进一步解读。第二是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做好春耕生产。从1932至1934年的连续三年里,《红色中华》就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关于春耕运动的政策,及时总结各地春耕运动的开展情况。《临时中央政府关于春耕问题的训令》提出在春耕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具体办法,《对于春耕中之耕牛粮食问题的决议》中,临时中央政府针对春耕中缺乏耕牛和粮食问题提出了八条决议。第三是发展合作社经济,鼓励私人投资经营工商业。《红色中华》登载了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颁布《关于合作社暂行组织条例的决议》及《关于工商业投资暂行条例的决议》,这些决议为巩固和发展苏维埃境内的经济、保障劳动人民的利益提供了基本遵循。

通过以上举措,中央苏区的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毛泽东在二苏大的报告中指出:“现在农民的生活比较国民党时代是至少改良了一倍。”①

(二)发展教育事业,开展思想文化建设

党和苏维埃政府着力发展中央苏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动员苏区民众进行思想文化建设。一方面大力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改策,另一方面宣传马列主义,传播苏维埃革命文化。

二苏大特刊第3期发表《现在要说到苏维埃的文化教育了》指明了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根本目的,让当时的群众对党和苏维埃政府办教育的政策,即为广大劳苦群众办教育有更清晰明了的认识。在《红色中华》中还能发现许多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传播苏维埃革命文化的文章。例如,第39期特别开辟“十月革命纪念专号”,发表数篇介绍马列主义的文章来纪念俄国的十月革命。1933年4月23日《红色中华》创办名为《赤焰》的文艺副刊,刊登在《赤焰》上的反映工农群众英勇斗争事迹的文学作品,如:刘志坚的《战场上的片断》、陈伯钧的《新桥战斗中的英勇事迹》等对宣传苏区革命文化观念,鼓舞工农群众的革命热情方面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正是因为《红色中华》能够充分发挥党的喉舌报刊的功能,经过不懈的宣传教育,中央苏区群众的思想文化观念有了极大的改变。有史料记载:“许多农民家里以前供着家神和‘天地君亲师的牌位,现在都换成了‘马克思及革命先烈的神像,从前过年度节,写些封建对联,现在都是些革命对联……”②

(三)推动医疗卫生工作的开展

中央苏区政府在重视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建设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加强中央苏区的医疗卫生工作。

首先,宣传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军民健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明文禁止三代以内的血亲、患有危险性传染病、神经病及疯瘫者结婚。其次,建立各级卫生管理机构。中央苏区的卫生管理机构分苏维埃政府和红军两个系统进行设置和运行。在苏维埃政府中,中央内务人员委员部分管卫生工作,设立卫生管理局。红军总卫生部是红军的卫生管理机构,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直接领导,同时还设置医院、疗养院、残废院、疗养所和卫生学校。最后,推动卫生防疫运动的开展。社论《大家起来做防疫的卫生运动》就指出:“防疫的卫生运动,是保障工农群众和红军的健康运动,是为强固革命力量去争取苏维埃更大的發展和胜利的运动,我们为要消灭残酷的凶暴的国民党军阀更要强健自己的身体,努力做防疫的卫生运动。”③

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之下,中央苏区的医疗卫生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参加二苏大的湘鄂赣代表在接受采访时说:“以前赣西的乡村,人和猪牛住在一起,经过卫生宣传队以及化装讲演等,有了很大的转变,特别是红军部队不论到什么地方都把房子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给群众以最大的影响。”④

(四)优抚红军战士及其家属

为稳定军心、民心,保卫新生的红色政权,中央苏区政府还极力解决红军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为红军将士解除后顾之忧。

一是在生活上对红军及家属的优待。《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规定:红军在服务期间,本人及家属可以免纳捐税与房租,享有减价及优先购物的权利,同时还在医疗、交通、娱乐、读书与通信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待政策。二是实行“优待红军工作日”与“共产党礼拜六”。中央苏区政府规定凡未在红军中服务者,应实行无代价的优待红军工作日,即每人每月帮助红军家属义务工作两天。同时还责成各级党部、各级苏维埃后方军事机关及各群众团体,除严格执行红军家属优待条例外,必须严格的执行优待红军家属的礼拜六条例。三是成立抚恤机构。对于伤残的红军战士,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设立了抚恤委员会,专门负责调查统计及慰恤一切凡伤或牺牲及残废的战士与其家属。

中央苏区政府采取着力解决红军及其家属的问题,减少了红军将士的后顾之忧,提高了他们的战斗勇气和阶级团结,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苏区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念民在《红色中华》第73期写到:“在这一热烈慰劳中,全体红色战士表示得更加英勇。”⑤

(五)促进妇女解放

由于特殊的历史和社会环境,妇女长期受到封建男权思想的影响,男尊女卑思想根深蒂固。党中央认识到,只有发动和组织妇女这支力量,发挥她们的优势,革命事业才能取得更大、更长远的发展。因此,在党和中央苏区政府的领导下,保障妇女的权益,积极开展妇女动员工作。

一方面,切实维护妇女切身利益,满足妇女土地所有权以及帮助妇女解决婚姻自由问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令》规定:一切劳动人民不分男女均拥有获得土地的权力。《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第一条就明确规定:“确定男女婚姻以自由为原则,废除一切包办强迫和买卖的婚姻制度。禁止童养媳。”⑥对于侵害妇女权益的人或事,《红色中华》也会进行报道,如34期《杀媳烹羹的杨嘉才枪决了》和246期《党秉禄虐待儿媳》。另一方面,动员妇女投身革命实践。邓颖超发表《怎样领导各省第一次工农妇女代表大会》,亲自指导工农妇女大会。《号召广大妇女走上生产战线来》指出:“后方生产战线的任务,要更多的放到劳动妇女身上。”⑦

中央苏区政府在促进妇女解放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使得苏区妇女逐渐从苏维埃革命的局外人变成局内人,社会地位更是得到最有价值的肯定。

二、中央苏区民生建设的当代启示

《红色中华》是中央苏区民生建设的窗口,是中央苏区民生建设的重要动员者和组织者。反映在该报上有关中央苏区民生建设的成功实践及其积累的宝贵经验,对于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民生建设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一)坚持党和政府的主导,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

中央苏区民生建设能够取得如此成效,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始终发挥党和苏维埃政府的主导作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建设,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所以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大力支持,并最终取得革命胜利。在现今的民生建设中,首先要坚持党和政府的主导。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各级政府掌握着丰富的公共资源,因此,党和政府在民生建设中有着自身的优势,是民生建设的主体。其次要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共同参与民生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汇聚了一大批新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组织,这些阶层和组织积聚着大批有经济实力、政治地位、社会影响力和学术造诣的各界人士,他们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极其丰富,这为其参与民生建设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和现实途径,能实实在在的保障和改善民生。

(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人民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实现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生产力所决定的,关注民生需要强大的物质财富作支持,民生必须根植于社会经济发展当中,离开经济发展谈改善民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经济建设创造的物质财富越多,人民利益的实现才能越有保障。中央苏区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一刻也没有放松经济发展,仍积极地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运动,正确处理革命战争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复杂关系,采取符合实际的经济建设方针,为改善群众生活打下牢固的物质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的生产力状况还比较差,经济发展还处于比较落后的层次上。因此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正如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才是最终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所在。

(三)加强法律制度建设,让法规制度的力量充分释放

古人云:经国序民,正其制度。法律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中央苏区解决民生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重视加强法律制度的建设,以健全的、相互配套的法律制度体系来保障民生建设的顺利进行。《红色中华》上刊登的典型的法规制度就有:第5期登载的《关于工商业投资暂行条例的决议》和《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第180期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第17期的《关于合作社暂行组织条例的决议》等,这些法律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央苏区民生建设的稳步发展。在中國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民生事业应将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制度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加快和完善关于就业、教育、养老、医疗等重大民生领域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让法规制度的力量充分释放,使民生建设能够有法可依,为人民生活保驾护航。

(四)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推进民生建设

民生建设是一个持续推进、不断提高的渐进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人民所需求的内容也在不断发生改变。革命战争年代,民生建设所包含的内容比较简单,因此,当时中央苏区政府的民生建设是从老百姓最基本的生存问题着手,在经济方面主要解决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问题、在政治上解决群众的解放和当家做主问题以及其他一些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方面的问题。当前,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生建设的内容早已不是单纯的解决衣食住行等基本问题,更是涵盖了与民众相关的方方面面的内容,包括人民的政治诉求、文化需求、发展机会、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等等。这就要求党和各级政府在推进民生建设时,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一方面,要有更为广阔的思维,不断丰富和拓展民生建设的内容,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的理念,促进民生建设落地落实,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坚定的决心,真心实意解决老百姓关注的各种紧迫问题。

(五)加强正确舆论引导,做好民生工程宣传工作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新闻宣传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他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中央苏区民生建设能取得如此成效,与《红色中华》为代表的党报宣传是分不开的,正是由于《红色中华》大力宣传,使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大大的增强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广大人民群众为革命胜利贡献了自己应有的力量。当今世界是信息的世界,信息的迅速传播使舆论的影响力更加广泛,因此,舆论引导的重要性日益重要。为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对民生建设的知晓率,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民生建设,一方面各级政府应不断创新民生工程宣传的工作方式,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同时并举;另一方面应使宣传内容更为浅显易懂,将民生工程的宣传内容更加贴近群众。

结语

民生建设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中国共产党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革命战争时期,党和苏维埃政府积极推进民生建设,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习近平在天津考察时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只有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推进民生建设,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才会坚如磐石。有理由相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改革开放40多年以后的良好经济基础,有伟大勤劳的中国人民,民生建设必定会卓有成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定会实现。

[注释]

①江西省档案馆.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32页.

②江西省档案馆.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55-356頁.

③项英.大家起来做防疫的卫生运动[N].红色中华,第5期,1932年1月30日.

④第二次会苏大会特刊[N].红色中华,第1期,1934年1月22日.

⑤念民.才溪工农再一次慰劳工农[N].红色中华,第73期,1933年4月16日第1页.

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烟法[N].红色中华,第180期,1934年4月8日第5页.

⑦朱颢莹.论《红色中华》报中的女性社会角色[J].新闻世界,2011(12):148-149.

[参考文献]

[1]李海玉.中央苏区的民生建设及其当代启示[J].人民论坛,2011(35).

[2]朱颢莹.论《红色中华》报中的女性社会角色[J]新闻世界,2011(12).

[3]陈安,李媛.从《红色中华》看中央苏区的卫生工作[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1(05).

[4]万振凡.《红色中华》与苏区社会[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

猜你喜欢

红色中华中央苏区
“点石成金”——中央苏区新闻出版的物资困窘及其应对
毛泽东在《红色中华》报的新闻实践与探索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红色中华》革命话语内容及建构途径(1931—1934)
《红色中华》与中央苏区经济动员
《红色中华》救灾宣传研究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民与革命:以中央苏区为中心的考察
中央苏区反腐廉政建设的经验及其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