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的“戏骨”
2021-09-05徐江
徐江
诗人,作家,文化批评家。生于1967年,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居天津。
演技派的成长需要时间,更需要环境的善意与召唤
因为前一段播出的《觉醒年代》,笔者关注上了演《新青年》时期鲁迅的曹磊,于是,又搜了他的另一部民国奇情剧《觉醒》来看。一位演员,连续两部成名剧的名字都带“觉醒”二字,也算是佳话。
《觉醒》当然与《觉醒年代》不是一个量级的。准确说,风格是两个维度的。前者更娱乐、更烂漫,甚至人物和情节的刻画上都带了一点漫画式,代表了当下民国奇情剧制作的中上水准,也便于演员展示主流剧的表演才能。身为领衔主演,曹磊的表现依然可圈可点。其凌厉锐气,让人联想起当年李光洁、黄志忠、于震、刘小锋、傅程鹏、夏侯镔等人在谍战剧和奇情剧里的表演,感嘆在“流量”此起彼伏的当下,又轮到新一代的演技派逆风闪亮登场了。
查了一下,曹磊是1977年生的,从长相上看不出,本来以为他还不到三十岁,跟《新世界》里演“小耳朵”的黄澄澄差不多。其实人家出道更早,资历跟张颂文和富大龙差不多,比李乃文也小不了几岁,在演艺界里应该算是大器晚成,用现在流行的评价说,刚一出大名儿,就成了“戏骨”。
投资商和今天的网络剧观众,比较迷信流量艺人,但说到正经看戏,行业和大家其实更需要形形色色的年轻演技派和戏骨。前些年的黄晓明、陈坤,近几年的张译、王雷、胡歌、杨烁、雷佳音、张若昀,还有一直稳定的李光洁、谷智鑫,是这些演员,连同他们上一代、上两三代的演员,一直支撑并繁荣了近十年的电视剧荧屏。
剧集上“晚成大名”的曹磊、王泷正、张颂文也好,正当其时的尹正、易烊千玺、黄澄澄、黄景瑜、牛骏峰、白敬亭、郭麒麟(其实这些人也大约涵盖了两个代际)也好,这些新一代实力、潜力(有的兼具了流量)演员的出现,既提供了电视剧荧屏上的丰富性,也让人对于和伟、何冰、张嘉益、成泰燊、黄志忠、孙红雷之后的中青年演技空当有所期待和放心。说这些“半新脸”和“新脸”是新一轮涌现的“戏骨”“戏骨苗子”,这提法并不为过。
演技派的成长需要时间,更需要环境的善意与召唤。我依稀记得20世纪90年代后期,好像是当时的《北京青年报》,对新崛起的几位实力演员做过一个集中报道,而且把他们一对一与前辈演员的名字对应(记得当时孙红雷对应的是姜文、傅彪对应的是葛优),虽说后来新演员们的成长和际遇各异,但他们的成就也确实部分兑现了媒体人和读者的预期。我们不能说是当年媒体的某篇文章,推动了日后一代演技派的成长,但至少在氛围上,媒体宣传起到了预告、烘托和助推作用。
传媒对演艺界的成长历来作用巨大,想当年京剧的“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前后四大须生”,都不过是媒体自身营销活动的副产品,可顺应民意,因而进入史册。当然,早年的媒体造势有功,也不是说全无疑问。即便是现在已获剧史认可的“后四大须生”,也还有戏迷为“奚啸伯是不是真比周啸天、李少春好”这类问题各执一词,而奚之所以傲然入列“后四大须生”,据说一方面是因为其艺术造诣,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风格中的文人气,且又是前代文人戏大师言菊朋的弟子。既然是报人评选艺人,评选者当然也想树一个“文人范儿”的艺术家楷模。
其实,即便回首20世纪末,那时的娱乐圈氛围,并不比一百年前和今天“清静”多少,也有流量艺人,内地那时是“还珠格格系”,港台有谢霆锋们……关键是,那时投资人对演员的演技多少还有点儿信心,不像现在面对流量几乎“全员缴械”;影视制播的各环节,对流量现象也还没有太盲从和无脑式逢迎。而立项、播放平台,对新一代演员成长所起的作用,无疑要比媒体营造氛围重要无数倍,是一种文明、一个时代对演技培养的生命线。
新一代“戏骨式”人才在今天的涌现,对影视工业和观众来说,是极为可喜的现象。环境必须要珍惜他们。自媒体时代,是无隐私的时代,新人与前辈相比,本来心理就相对脆弱,面临的压力和干扰因素也是空前的。不过,演员想要成就一番建树,这一关又是迟早得过的。英国的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卷福”,生于1976年,跟曹磊算是同龄人),这十年间演技声名鹊起,他在英国所处的媒体、商业压力,肯定比中国演员只多不少,但他都一路稳稳走过来了,这显然也是新戏骨们可以学习和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