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人民的选择》:全景式讲述中共党史

2021-09-05唐俊

综艺报 2021年14期

唐俊

树高千丈总有根,河流万里总有源。一百年前,革命先驱如何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大浪淘沙的历史潮流中,人民为何选择共产党?

百年风雨,这些问题的答案,早已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历史印记。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国家记忆》栏目推出20集大型纪录片《人民的选择》。该片展现了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浴血奋战,不忘初心、披荆斩棘,赢得了人民的广泛支持与拥护的过程。

点面结合,讲述党的光辉历程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克服了怎样的艰难险阻,经历了什么样的生死考验?通过《人民的选择》,历史的画卷铺陈开来,观众能一窥全貌,也能触摸细节。从“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到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颁布,从红军长征保存火种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抗日,从开辟抗战敌后战场到抗战胜利,从解放区土改运动到三大战役胜利,每一集都围绕着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用真实影像描摹革命人物、讲述革命故事。观众得以了解在若干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上,党是如何做出重要抉择的。

除了纵向的重要历史节点,横向的历史细节也引人入胜。例如一些法律条例的初步建立,展现了革命战争年代党对社会问题的思索、对解决之路的探寻——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人民的宪法诞生,不分男女、种族、宗教,工人农民、红色战士、劳苦民众等在法律前一律平等;以国家名义颁布的第一部婚姻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做到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妇女解放的法律条例。再比如,当时知识青年的选择——清华高材生熊大缜听说根据地急需弹药,放弃出国深造机会投身抗日,立即开展烈性炸药、地雷和雷管等研制工作;从法國毕业的冼星海投身抗日救国的浪潮中,在延安,音乐创作成为他生活的主旋律;据统计,1938年最热的关键词是“去延安”,当年有1万多名青年获准,背起行囊,走进陕北。

可以说,宏大历史节点和微观历史细节相结合,让观众愈发理解中国革命问题,愈发明白党员的革命激情,也愈发明白为什么共产党能从历史洪流里脱颖而出。

从“听故事”到“思历史”

《人民的选择》有众多亲历者及其后代的口述、中外党史专家的解读、一手珍贵的史料,带领观众走进历史场域内,启发观众思考。

一方面,这些亲历者的口述有着无可辩驳的真实性,更有着引发感情共鸣的可能。比如闻一多的女儿哽咽着讲述父亲遇难后衣服上的血迹,陈乔年和陈延年的侄女讲述兄弟俩牺牲对家庭成员的打击,村民徐解秀的儿子讲述当年“红军一条被子留给母亲半条”的故事。真实的人和事,往往更具有震撼力、说服力。

另一方面,国内党史专家、国外学者的解读,也具有深刻的延伸意义。国内外学者的解说赋予了本片国际化视野,他们或深入浅出,或鞭辟入里地陈述观点,帮助观众迅速理解、明白该片意义。比如1934年,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会议报告中,毛泽东引用了赣南苏区人民的一句由衷感叹——“共产党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在此,党史专家曹春荣补充道,在中央苏区,从群众生产到生孩子、油盐柴米、医疗卫生,党都要考虑,因为党的责任就是为人民负责。再比如,日本教授西园寺一晃点评,共产党并不凌驾于人民之上,而是置身在人民之中。

从这些讲述和解读中,观众能听到独特的见解、感受到难以言说的沉重情感,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完成了“听故事”到“思历史”的转变。

建党100周年之际,一系列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陆续涌现。作为纪录片,《人民的选择》的内容与相关议题同频共振,“陈乔年履历表公开”“李大钊就义前的最后一张照片”“陈延年牺牲94周年”均具有鲜明的热点性质,进一步引导观众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伟大贡献,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宗旨。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才能读懂今天的中国。在历史和现实的激荡中,《人民的选择》让观众了解把握时代潮流和人心所向,汲取继续前进的磅礴力量,获得走向未来的宝贵启示。

(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