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忘,矢志不移,当养学融合的倡导者、践行者
2021-09-05
我是一名有38年党龄的老党员,2009年我从公务员岗位退休后,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怀揣“六十而立”的人生抱负发挥余热,曾面临诸多选择。但最终走上了从事社会公益活动和关注关爱老龄群体之路。从2011年起,正式涉足老年教育。一直担任江汉区老年大学公寓分校校长。长期从事老年学、老年心理与学习、老化研究、银发产业研究,长期从事高龄老人的教学,对养老现状及发展趋势有较深入研究,参与过百万字的人社部岗位技能培训教材《养老机杨标准化建设实用手册》一书的编撰工作,撰写过多篇老年教育获奖论文并在专业杂志登载。曾承担湖北省老年大学老年教育专项课题研究,所任校长职位的学挍被评为武汉示范老年大学。
10多年来,我对学习教育融入养老全过程有深刻的感悟与思考,认为,人的精神追求无止境,学习和教育应当伴随人的终生。所以明确提出“养教融合”理念,认为这项举措应当放到比“医养结合”更重要的位置在老年群体中大力推行,使之成为老年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趋势和常规做法。多年来,在养老领域大力呼吁倡导,并且身体力行,在不断探索践行中获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2019年,被推选为湖北省公共关系协会老年教育领域的创新领军人物。教学主要成果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选择适合高龄老人的教学方式,将面授与广播教学相结合,开展互动式教学;
二是确定适合高龄老人学习的专业课程,如声乐,京剧,剪纸,扎花,电脑,电影鉴赏,太极拳,书法绘画等;
三是开设类似“百家讲坛”的综合讲座,以人为本,以满足老人的多种需求为宗旨,将其逐步打造成品牌和靓丽名片,成为老年学员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几年来,我认真履职尽责,常年奔走在老年教育工作岗位上,几乎没有节假休息,跑博物馆、图书馆查资料;浏览网络下载各类素材;听各类大型专题讲座,不断丰富充实自己。在相关部门指导和院领导高度重视支持下,推出了一系列适合高龄学员的治学理念与方法,如:坚持弘扬正气,奏响主旋律,打造阳光课堂;坚持快乐、健康为前提的办学宗旨;坚持人性化管理,民主办学,最大限度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学员自主性;坚持寓教于乐,用“润物细无声”之法,达到潜移默化的疏导改变心理效果;坚持有的放矢,及时解决不良现象及问题;坚持科学设置课程,把学员的喜爱作为行动的目标——“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坚持“三不”理念,高龄学员“上学不收费,听课不出院,常年不放假。”
由于采取了一系列针对并适合高龄学员的管理和教授方法,收到明显效果。学校管理逐步规范,教学安排井然有序,多项制度建立实施,教学成果初步显现。2012年,学校被武汉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单位;2013年,学校被授予武汉市老年大学示范校;2014年,学校被接纳为省老年大学协会会员单位,每年参加省、中南片区和全国举办的博览会、研讨会、协作会和校长培训班。2015年2月获国家中成教委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论文一等奖、优秀奖各一篇。2016年4月,省市确定学校为老年教育建设科研基地,承担湖北省老年大学协会的主要科研课题,为老年教育工作做出了應有的贡献。
2020年,由于老年大学常规教学被迫中断,我转型参与网络公益行动,开办了老年大学网络教学和在家钉钉授课,全面实施老年大学网上教学;主动为未来家园数字化网络大学引荐优秀师资力量;主动参加超G直播、浩享直播等多个 平台的策划与运作 ;主动多次在省公关协会异业联盟论坛上发表演讲,为企业复工复产出谋划策;主动加强学习借鉴上海健康服务公益活动经验,推动武汉公益行动开展;主动下沉东亭社区、电力社区,和统捷(武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道能义工服务中心负责人一道,推进打造智慧养老,公益助老行动,为武汉经济社会的重振复兴和老龄事业的快速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微薄之力。
2021年,我积极投身到复工复产行动中去,从下半年起,老年大学迅速复课,各项教学活动逐步走上正轨。
此外,我还广泛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任上海公益基金会健康服务公益基金湖北工作站顾问,主要从事老龄产业开发指导,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及为老年人服务的志愿者公益事业;任湖北省毛体书法家协会副会长,武汉毛体书法家协会顾问;是喜欢出行的旅游达人;是多家官网(荆楚网、长江网、汉网等),自媒体的撰稿人(企鹅社区,今日头条,趣头条、天天快报等),武汉晚报市民记者;中国文化摄影网特约记者;也是多家养老机构、多个社会公益组织的顾问团成员(省公关协会徒步专委会、道能义工服务中心、大学生创业园基地等)经常策划,撰稿,演讲,喜爱摄影、书法等,总之一句话:不忘初心,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辈子听党话,跟党走;活一天就不放弃爱好与追求,小车不倒只管推,直到抵达生命的最后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