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思维品质提升的数学教学策略刍探

2021-09-05朱亚玉

成才之路 2021年27期
关键词:教学环节学科素养思维品质

朱亚玉

摘 要:数学教学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利用错题,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借助例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接生活,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设置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课堂氤氲着思维的火花。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品质;教学环节;教学策略;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7-0124-02

在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成绩上,而忽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这种教学理念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教师只有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才能依据他们的思维特点,创设更利于他们成长的教学环境,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

一、利用错题,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学生是在不断犯错的过程中进步成长的,可以说,犯错推动了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比如,在考试时,很少有学生能拿满分,这说明他们有一些题目做错了。教师可对这些错题进行有效利用,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反思能力是一种元认知能力,是对认知的再思考。反思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思考之前做题的过程,思考之前运用的方法,从中总结出经验,形成新的思维,为之后的學习做一些方法与思维上的铺垫。对于教师来说,要重新认识学生的错题,要将错题作为调整教学方式的契机。

以下面这道题为例:34-16+14=34-30=4,这是教师布置的课堂作业,做了一个初步的统计,学生的错误率在50.43%。这说明学生在“加减混合运算”这一内容的学习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先不告诉他们对错,而是让他们思考做题的过程,看看有没有疏忽的地方。教师的这次提醒,只有少数学生进行了改正,大多学生还是坚持自己原来的做法。为此,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有学生说,可以运用简便运算,将16+14合并起来,就能凑成整数。教师让同意这一说法的学生举手,举手的学生占做错题的大多数。学生在这儿犯错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他们学习了简便运算之后,在不认真对照条件的情况下,套用定律;二是他们受数字干扰,只想到凑整,改变了运算顺序。教师将16前面的减号改成加号,让他们再计算,学生运用简便计算方法很快就算出结果。教师再问:16前面是减号,具备简便运算的条件吗?学生通过反思做题过程,发现原来对简便计算的条件理解不够,进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加减混合运算中,如果不能进行简便运算,就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二、借助例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师设置例题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相应解题方法,从而解决类似的问题。因此,例题的讲解要让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可以说,利用例题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发散思维是重要的思维品质,能让学生将相关的认知对接起来,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思维更加活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突破认知壁垒,形成思维链,以解决相似的问题。

以教学“相遇问题”为例,这是学生经常遇到的距离问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运用“距离公式”的能力。在教学这类题目时,教师一般都是让学生先说出公式“速度和×相遇时间=距离”,同时还要让学生依据乘法的性质理解这一公式的变形,即,相遇时间=距离÷速度和。对于数学公式,教师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而要让他们真真切切地去理解。在理解公式的基础上,教师可设置这样的例题:两人同时从相距6 4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一个人骑摩托车每分行600米,另一人骑自行车每分行200米,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教师可先让学生在相关资料中找到相遇问题,并摘抄下来,这可以让学生从一道题目发散到另一道题目。学生从练习册上找到这样的题目:从北京到沈阳的铁路长738千米,两列火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北京开出的火车平均每小时行59千米,沈阳开出的火车平均每小时行64千米,两车开出几小时后相遇?教师问学生为什么确信这道题就是相遇问题,学生回答题目中有“相遇”两个字。教师再问从这两道题目中能不能看到一些本质的东西,即,要求“相遇时间”,题目中需告诉哪些条件,引导学生探求解题思路。为了提升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可鼓励学生创设一道类似题目。利用例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拓展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三、对接生活,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数学还原到生活情境之中。依托生活情境,学生的思维容易被激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得到有效提升。

以教学“24时记时法”为例,教师可问学生最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这些电视节目是从什么时间开始播放的。这样的导入能将学生的视线引入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跟预料的一样,大多数学生在回答时都是直接说七点,而不会在前面加上“上午”“下午”“晚上”等区别性词语。为此,教师可问学生是上午七点,还是晚上七点,这样再问具体节目的时间时,学生就会在前面加上“上午”“下午”或“晚上”。接着,教师可将早上800的新闻节目与晚上800的电视剧节目以视频剪接的方式进行展示。学生看到视频上的时间是800和2000,教师问2000就是平常人们通常说的什么时间?学生不用思考就能说出正确答案,因为这是他们先前就知道的节目时间。教师接着问2100指的是什么时间?学生从刚才的例子中会分析出一般规律,再将这样的规律运用到情境中。有了生活情境,学生很快就能在分析中得出一般规律。

四、设置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在看似“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所谓设置认知冲突,就是要让学生遇到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用原来的方法又解决不了。这就需要学生做好两个方面的准备:一是思考原先认知中的不足,二是思考如何建构新的思维方式。这个建构新的思维方式的过程就是创新思维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有了认知冲突,学生自然要去找寻问题的突破口,这个找寻突破口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

猜你喜欢

教学环节学科素养思维品质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万丈高楼”由此始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缺失对策研究
实施高效课堂有感
媒介运营管理者应具备的一种新的思维品质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