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教学中的生命教育研究

2021-09-05张立明

成才之路 2021年27期
关键词:教育现状教育质量教育方法

张立明

摘 要:新课标要求生物教学要培养学生正确看待生命、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的意识,使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生物学科教学与生命教育联系密切,在生物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文章从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现状、生物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原则、生物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方法与途径三方面,对生物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进行研究,以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生物教学;生命教育;教育现状;教育原则;教育方法;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7-0119-03

生物是初中教育阶段一门重要学科,教师在生物教学中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对生命进行思考和认识。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珍惜生命、理解生命和热爱生命。本文对生物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进行研究,以利用生物教学与生命教育两者之间的共通性进行教学设计,实现生物教学与生命教育的有效融合,提高生命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现状

对于小学以及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生命教育的开展关系到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在初中教育阶段,教师应对生命教育给予关注和重视。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往往对学科理论知识教学,尤其是应试内容教学更为重视,而忽视生命教育。在这种大环境下,即使教师认识到生命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在开展生命教育的过程中也会遇到重重阻力。从具体分析来看,生命教育开展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学生群体本身生命意识的淡薄。虽然生命教育开展的落脚点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实践,但首先需要做到的是学生需要形成生命意识,具备生命理念。在学生对生命教育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才能取得一定效果。然而,大部分学生对生命教育是陌生的。这种现象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对自身的未来发展和成长没有看法,生命意识淡薄,对生命缺乏基本的尊重和爱护。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对于社会上的不良诱惑缺乏正确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容易出现厌学、逃课的现象,更严重的会出现盗窃、抢劫等问题,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些问题的出现和存在总的来说,还是因为学生对生命价值缺乏认知和尊重。因此,在学生缺乏生命意识的情况下开展生命教育,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产生生命意识的萌芽,实现学生在思想意识上的根本转变。除此之外,生命教育在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还有教师教学方法的守旧。因此,要实现生物教学与生命教育的融合,还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生物教学和生命教育的要求,实现生物教学和生命教育的双赢。

二、生物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原则

要进一步推进生命教育,使生物教学与生命教育相融合,教师就需要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要遵循有序性、阶段性原则。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缺乏相应的生命意识。教师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直接进行生命教育,必然会影响教育成效。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有必要遵循阶段性的原则,循序漸进地完成教育流程。先关注学生生命意识的萌芽,让学生在认识上有所转变,之后再结合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相关的专业内容,最后再转向实践,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在生活中践行生命教育的内容。第二,要遵循个性化、针对性原则。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进行生命教育,就要遵循个性化、针对性原则。因为每一个学生遇到的问题、心理状态以及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具有个性化特征,也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只有在考虑这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才能开展针对性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三、生物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1.通过情境体验引导生命意识萌芽

教育教学需要在关注知识内容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人格品质的塑造,这使得生命教育成为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借助生物学科知识与生命教育的内在关联性,教师可将其作为开展生命教育的有效平台。而在教育教学进程中,引导学生产生生命意识的萌芽是第一步目标,也是教师首要关注的环节。生命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在于拓展和深化学生对生命和自然的认知,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生命教育的开始应在于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落脚点则在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践行。对于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要想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就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仍然会在课堂上采用灌输式教学。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学习被动,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难以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在开展这种以意识萌芽和价值观引导为主要目的的生命教育过程中,这种教学方式更不符合整体教学要求。因此,在生物课堂上开展生命教育,就需要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彻底改革,使其符合生命教育的规律和特征。具体而言,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和谐平等、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这样的教学氛围,才有利于实现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教学导入环节着手。课堂导入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回顾旧知识,引入新知识,为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引导学生产生生命意识的萌芽。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主题,利用视频、图片和表演等方式进行情境再现,以吸引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对情境及其内容产生兴趣,引导生命意识萌芽。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要考虑的不仅是情境的展示,学生对情境的观看,还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沉浸在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情境中感悟。为此,教师要将生物知识、生命教育以及学生生活有机融合,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体验情境时有代入感,进而对生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实现生命意识萌芽的过程。

2.结合生物知识渗透生命教育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学科核心素养的体现。之所以借助生物教学开展生命教育,是因为生命教育与生物学科知识相互关联。可以说,生物学科知识是进行生命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学生对生命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对生命有所感知、有所体会,才能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生命教育则是对生物学科教学的一种延伸和升华,因为生物学科知识是对生命的一种理性认识,是从生物学意义上对其认识。而生命教育则是引导学生从社会、从个人发展等人文角度来认识生命、认识社会,并且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指导,所以是对理论知识的一种精神性的、人文的延伸和升华。正因如此,教师才更应该积极探索在生物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方法和途径,通过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实现生物教学和生命教育的共赢。但是,要将生物教学与生命教育进行有机融合,除了需要教师借助于情境化的课堂导入来引导学生产生生命意识萌芽之外,还需要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也就是整节课教学与生命教育的融合。因此,教师的工作和任务就是深入分析生物学科教学内容以及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从而寻求两者之间的结合点,找到生命教育开展的切入口,进而将两者有效融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进行生命教育。具体来说,教师需要在进行正式的课堂教学之前,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整体的教学流程进行深入分析和设计,寻找可以联系生命教育的契合点。之后,教师可针对准备联系生命教育的那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增加学生自主探究活动。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形式,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才能为学生所真正接受、理解和认可。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对生命教育有所感悟,生命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才能产生积极影响。

猜你喜欢

教育现状教育质量教育方法
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学质量改革综述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研究*
浅析新课改形势下初中政治教学的策略与途径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
一般工科院校大学生对我国环境保护现状的认知分析
高校ACCA教育现状及其问题探讨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