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一线管理者的素养与能力刍论
2021-09-05崔伟春
崔伟春
摘 要:一线管理者作为高校管理的践行者,在高校日常教育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高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文章主要对高校一线管理者的素养与能力进行探讨,指出一线管理者要具备良好的大局观,要拥有卓越的协调能力,要形成出色的应变能力,要具有良好的从业道德。
关键词:高校;一线管理者;素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7-0018-02
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专业人才的关键环节。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润物无声的教育,更需要出色的管理。高校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最终目标的一系列行为,是提升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保证。但是要想真正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一批优秀的一线管理者把管理工作逐一落实下去。因此,在高校管理的具体落实环节,一线管理者要认识到自身肩负的巨大责任与使命,做好管理工作。
一、一线管理者要具备良好的大局观
一线管理者在高校教育的整个管理体系中处于一个相对末端的位置,这并不是说一线管理者在高校的整个教育管理过程中无关紧要,而是指其工作职责具有非常明显的划分,以保证高校整个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的观点,部分要服从并服务于整体。所以,一线管理者作为一个个有机的部分,要树立良好的大局观,坚持日常工作的开展与高校总的管理理念和纲领相结合。只有始终坚持并明确这一点,管理措施的推行和实际发挥才会更有效果。一线管理者是否拥有良好的大局观,主要通过其对工作职责的认识是否到位得以体现。如在教学计划制订的过程中,任课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权和决定权,只要能够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高校规定的教学目标即可。但是一线管理者则不同,他们面临的工作都是上一级管理层针对高校日常事务管理所提出的具体理念和指导方针,而这些理念和方针具有很强的阶段性和实践性特征。例如,在每年新生开学时,高校要针对学生的课程安排提出管理方针,而一线的管理教师就要负责把这项任务落实下去。学生正式上课的时间是固定的,留给一线管理者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保持一个良好的大局观,正确认识高校管理任务的紧迫性,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顺利完成目标,是一线管理者需要具备的重要素养。
二、一线管理者要拥有卓越的协调能力
一线管理者要具备的另一种重要的素养便是卓越的协调能力。对管理一词的概念进行解读,我们可以认识到被管理的学生是多数而不是少数,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单独的个体。而一个有机的整体由多个个体组成,要想实现整体发展状况的良好,就必须灵活处置整体内部诸多个体之间的关系,达到相对的均衡。所以,这种客观实际就对一线管理者的协调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协调能力出色的一线管理者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协调整体内部各个个体之间的矛盾,通过自身的能力让这些矛盾相互转化,最终服务服从于整体,达到最终的管理效果。下面,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详细论述。在一所高校的经济学院中有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这两个专业,前者是这所高校的王牌专业,拥有丰富的教师资源;后者是学院新开设的专业,招收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较差。在大一学年,这两个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学习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学院微观经济学的讲师只有两名且教学水平存在差距,于是在哪位教师执教哪个专业的问题上便出现了值得商榷的地方。作为一线管理者,既要顺利完成上级管理部门安排教师和对应执教专业的任务,又要处理好这些实际问题,所以良好的协调能力是其一项必备的基本素养。假设高校一线管理者协调能力出色,此时便可以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执教新专业,以促进新专业的快速发展。而王牌专业的学生,个人综合能力较强,学习能力也相对出色,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师教学经验相对欠缺的问题。这种课程安排方式,体现了一线管理者出色的协调能力。这里所列举的只是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个片段,由于高校的学生数量和教师数量都很庞大,一线管理者在工作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错综复杂的情况。而一线管理者具备出色的协调能力,可以让很多问题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解决,提升高校的日常工作效率和整体运行速度。
三、一线管理者要形成出色的应变能力
如上文所述,一所高校拥有的学生非常多,管理这样庞大的群体,也对一线管理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一线管理者出色的应变能力便是其中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一项。高校人数众多,各种突发性事件出现的概率也会随之上升。当这些突发性事件出现时,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顺利处理这些事件并平息其造成的相关影响,是一线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例如,高校某一栋学生宿舍楼内因电线老化出现了短路问题,对学生的人身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这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突发事件。此时,一线管理者要做的就是尽快地处理问题,排除安全隐患,并向高校逐层反映。而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这一问题解决并消除其不利影响,安抚学生的情绪,就是检验一线管理者应变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一线管理者要具有良好的从业道德
从从业者的角度来看,不管要进入哪个行业参加工作都必须知晓相关的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从政者要有官德,行医者要有医德,而作为授业者要有师德。在教育事业中,每一个直接或间接参与教育工作的教师都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与使命,其本身的工作行为和最终工作成果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高等教育这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为了提升整体教育质量,每一位从业者都应具备良好的从业道德。作为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传授学生知识,为他们指点迷津、解答疑惑,这是一种良好的从业道德的体现。而作为高校的一线管理者,也要具备良好的从业道德和行业规范意识。笔者认为,衡量一线管理者是否具备良好的从业道德的指标是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工作态度主要体现为工作的积极性和公平性。一线管理者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做到对行业的热爱和工作岗位的尽责,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和神圣性,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日常的工作中去,不懈怠工作,不偷懒推脱。而公平性更加重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身兼管理职责的一线教师,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公平,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不掺杂个人的主观情感,以确保自己的管理工作符合客观的教学规律、高校的整体管理理念及学生的正当利益要求。有失公平的管理措施无论是对高校还是对学生造成的伤害都是很严重的。而工作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一线管理者个人的工作素质和工作态度。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管理者采用差异化的工作方法,能达到最理想的管理效果;管理者采用一刀切的管理方法,则很可能会加剧高校内部的各种矛盾。例如,针对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出现的作弊行为,一线管理者要依据高校的管理制度施行严格的管理手段。而针对那些平时努力学习但是因基础太差最终无法通过考核的學生,一线管理者应采用一种柔和的管理方式帮助这些学生不断进步。